誰說計算機不能有意識?讓我們來看看計算機中的四大意識流

作者:杜向陽(“反省心理學派”創始人);

關鍵詞:意識,意識流,計算機中的意識流,人腦中的意識流

人的意識有兩個特徵,第一,它代表著覺知,無意識代表著無覺知;第二,意識代表著加工信息的地方,它是個信息加工室,或信息加工器,如同工廠裡的機器或計算機的處理器,是專門用來加工信息的地方。無意識是用來存儲信息的地方,如同計算機的內存、硬盤或工廠的車間、倉庫,從這個角度來看,計算機是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工廠也是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因為它們都有專門用來從事加工活動和存儲活動的部門或機構。更神奇的是,不但人腦中有四大意識流,計算機中也有四大意識流,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計算機中的四大意識流是什麼樣的。不過,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還需要先來了解一下心理的結構,以及心理與計算機在結構和運行機理上的相似之處。


誰說計算機不能有意識?讓我們來看看計算機中的四大意識流


1,電腦與人腦有驚人的類似

電腦與人腦有驚人的類似,表現在:1,二者的軟、硬件分工極為類似;2,計算機硬件的結構、機制與大腦的軟件——心理的結構、機制極為類似;3,人腦有四大意識流,計算機中同樣也有四大意識流。

1.1,軟、硬件分工極為類似

電腦分為硬件與軟件兩部分,人腦也分為硬件(大腦皮層系統)和軟件(心理系統)兩部分;計算機硬件的工作任務主要有三個:

一,處理器按順序讀取並執行指令,指令1,指認2……,指令就是程序算法中的解決問題的步驟,即步驟1,步驟2……,它只管按順序讀取指令,而不知道指令的內容是什麼,就好象寄存處的行李管理員,只管接收和發放行李包,而不知道包中有什麼物品;

二,硬盤和內存用於存儲和提取信息,但如何劃分存儲區和如何存儲、提取並非由硬盤和內存說了算,而是由軟件說了算,它也不理解存取信息的內容;

三,處理器執行運算工作,但如何運算並非由處理器說了算,而是由軟件說了算,這就好比醫生手中的手術刀,雖然是用它做手術的,但如何做,不是由刀說了算,卻由人手說了算,人手又是由人腦指揮的。

上述三個工作內容告訴我們,計算機的硬件幾乎是個白痴,基本上沒有任何智能

計算機軟件的工作只有一個,那就是制定一個個的指令,指令就是步驟——解決一個問題或完成一件事情的步驟,如,存儲和提取信息方面的指令,規定如何存儲和提取信息;數字計算方面的指令,規定如何進行加、減、乘、除運算;信息檢索方面的指令,規定如何進行信息檢索等……。

可見,軟件是計算機智能的核心,有了軟件,計算機才能解決問題,才能知道怎樣去完成一件事情,而軟件的靈魂就是算法,解決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算法,算法規定了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每一步的具體內容,算法通過代碼來實現,在計算機中運行包含算法的代碼,就能解決特定的問題。

上述軟硬件的分工告訴我們,軟件是計算機的決策部門,如同計算機的司令部,軟件中的一個個指令,如同一個個命令,命令硬件做什麼,怎麼做;硬件是執行部門,是計算機的士兵,它忠實地執行軟件中的命令。可見,計算機智能的奧秘在其軟件之中,而不在其硬件之中。

大腦硬件(腦皮層中的神經網絡)的具體工作是什麼呢?目前我們還不十分清楚,不過,我們可以通過與計算機的比較,通過類比推理來推測其具體工作,因為計算機和人腦非常類似,比如,二者都分為硬件和軟件兩部分,人腦的硬件是腦皮層中的神經網絡,人腦的軟件就是心理,腦皮層中的神經網絡由數百億個神經元構成,無獨有偶,計算機的處理器也由數百億個晶體管構成,以上只是形似,此外還有更驚人的神似:計算機軟件中的算法和人腦智能解決問題的算法完全相同,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對人腦來說就是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對計算機來說就是指令1、指令2、指令3……,一個指令就相當於一個步驟,可見,二者是非常類似的,因此,我們就可以據此做一些類比推理。根據計算機硬件的主要工作,我們可以推知大腦硬件(腦皮層中的神經網絡)的主要工作也是類似於上面的三個:

一,腦皮層神經網絡中某個部位的神經元相當於計算機的處理器,它按順序讀取並執行智能算法(包括基礎智能的算法和應用智能的算法)中的指令,指令1,指認2……,指令就是智能算法中的解決問題的步驟,即步驟1,步驟2……,它只管按順序讀取指令,而不知道指令的內容是什麼,就好象寄存處的行李管理員,只管接收和發放行李包,而不知道包中有什麼物品;

二,腦皮層神經網絡中某個部位的神經元用於存儲和提取信息,但如何劃分存儲區和如何存儲、提取並非由神經元說了算,而是由大腦的軟件——心理系統說了算,而且神經網絡也不理解存取信息的內容;

三,某些神經元還執行運算工作,但如何運算並非由神經元說了算,而是由大腦的軟件——心理系統說了算,這就好比醫生手中的手術刀,雖然是用它做手術的,但如何做,不是由刀說了算,卻由人手說了算,人手又是由人腦指揮的。可見,人腦的硬件——腦皮層中的神經網絡也幾乎是個白痴,基本上沒有任何智能。

大腦的軟件——心理系統的工作只有一個,那就是制定一個個的指令,指令就是步驟(解決一個問題或完成一件事情的步驟),如,存儲和提取信息方面的指令,規定如何存儲和提取信息;數字計算方面的指令,規定如何進行加、減、乘、除運算;信息檢索方面的指令,規定如何進行信息檢索等……。

上述大腦軟硬件的分工告訴我們,心理是大腦的決策部門,如同大腦的司令部,心理中的一個個指令,如同一個個命令,命令神經網絡做什麼,怎麼做;神經網絡是執行部門,是大腦的士兵,它忠實地執行心理中的命令。可見,大腦智能的奧秘在心理中,而不在神經網絡之中。

綜上所述,心理是人腦智能的核心,有了心理,人腦才能解決問題,才能知道怎樣去完成一件事情,而心理的靈魂就是算法,解決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算法,算法規定了解決問題的步驟,心理中算法先通過大腦傳遞到人的四肢,再用肢的行動來實現這一算法,先有思想,後有行動,人類最終通過行動來實現自己的目的,滿足自己的願望。可見,心理是司令部,大腦和四肢是士兵。

1.2,計算機硬件的結構、機制與大腦軟件——心理的結構、機制極為類似

在結構方面,前者——計算機分為處理器、內存、硬盤三個主要部分,後者——心理也分為意識、無意識淺層、無意識深層三個主要部分;

在機制方面,意識相當於處理器,都是加工信息的機器;無意識淺層相當於內存,都是用於存放當前要使用的程序和數據的地方;無意識深層相當於硬盤,都是存放遠期要使用的程序和數據的地方。

在算法方面,以上結構方面的類似只是“形似”,更驚人的還有“神似”:軟件中的算法與心理中智能活動的算法完全相同,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算法是軟件的靈魂”,也是人腦智能和心理智能的靈魂,計算機和人腦都是“有了算法才能解決問題,完成智力任務,沒有算法就不知道怎麼做事,就不能完成任何智力任務”,而且二者的算法在本質上完全相同,所以,人腦智能的算法,很容易移植或轉錄為電腦軟件的算法。


誰說計算機不能有意識?讓我們來看看計算機中的四大意識流


圖1-1 心理的結構與功能


誰說計算機不能有意識?讓我們來看看計算機中的四大意識流


圖1-4 心理的“工廠比喻”和“計算機比喻”圖

誰說計算機不能有意識?讓我們來看看計算機中的四大意識流


圖1-7 心理、工廠和計算機的加工、生產過程對比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什麼是人腦中的四大意識流和計算機中的四大意識流

反省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腦中的意識流有四個,而計算機中同樣也有四個意識流,計算機的處理器和人的意識一樣,都是加工、處理信息的地方,所以,處理器就相當於人腦的意識,處理器中的信息流,就相當於人腦中的意識流。

意識流又名“思想流”“主觀生活流”。心理學界最早論述意識流的是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他在1884年發表的《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是“一股切不開、斬不斷的‘流水’”。他說:“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著的。用一條‘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之流吧。”後來,他又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的第九章中加以詳盡的闡述。

反省心理學繼承了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詹姆斯的“意識流”觀點,在此基礎上提出完整的意識流學說,對意識流做出詳細的定義和分類。反省心理學對意識流的定義是:“來自外界或內部無意識中的某些信息、情感、慾望以連續運動的方式進、出意識的過程。”根據意識流內容的不同,把意識流分為信息意識流、情緒意識流、慾望(意志)意識流;根據意識流的來源和形式的不同,把意識流分為“內吸流”、“內闖流”、“外吸流”、“外闖流”四大意識流。四大意識流如下圖所示:


誰說計算機不能有意識?讓我們來看看計算機中的四大意識流

筆者的研究表明,計算機中同樣也有四大意識流,比如,當你在搜索引擎中進行信息搜索的時候,就會發生外闖流和內吸流兩個意識流,你輸入的關鍵詞對計算機來說就是外闖流,搜索引擎根據你輸入的關鍵詞在內部的數據庫中檢索,然後把檢索的結果呈現給你,這一過程就是內吸流。

什麼是計算機中的內闖流呢?當你用電腦的音樂播放軟件隨機地播放一首歌曲的時候,計算機隨機地選擇一首歌曲給你聽,這一過程就是一個內闖流,因為意識流中的“闖流”,無論內闖流還是外闖流,都是不請自來,隨機地闖入意識的,而計算機的處理器就相當於人的意識,所以,當一首隨機的歌曲從計算機的內部數據庫進入處理器,然後,處理器再把它呈送給你聽,這一過程就是一個發生中計算機中的內闖流。

什麼是計算機中的外吸流呢?在圖像處理中的物體跟蹤中,就會發生外吸流,處理器先選擇一個要跟蹤的物體的圖像,把它放在內存中,然後向外面搜尋與內存中的圖像相似的圖像,這一向外搜尋的過程,就是一個 外吸流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