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股民感嘆,為何沒拿住這些十倍股

我自2003年起撞進股市,和大多數股民差別不大的是,之前對股市的理解和認識是非常淺的,知識的儲備和心理的準備也很不充分,差不多可以用誤撞誤進股市來形容。

不過和許多股民有所不同的是,並不是看了人家都在股市裡賺錢了、眼紅了才衝進股市的。我初進股市時就非常樸素地認為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做股東,投資的思想烙印比較簡單和堅定。

一、沒拿住十倍股

我一開始玩票性質的成份多一些,投資有些穩定收益就很不錯,沒有也順其自然,抱著不太有所謂的態度,大多數時間想著某一天到了心目的一個數字就離場逍遙了。

朋友對我的這種思想有過很不客氣的警告,他認為股市就是戰場,沒有一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和革命的犧牲精神,在這裡不可能輕易達到財務自由的目標的,他說我的想法是多數人的幻覺與夢想。

至今想來,他的見解的深刻和遠見,也算是苦口良藥、忠言逆耳。在股市有了長時間的浸淫,才會有這樣的體會。


一位股民感嘆,為何沒拿住這些十倍股

我的投資實踐中,和許多股民一樣,買到過不少的好公司大牛股,但真正拿到真金白銀的又有多少呢?江西銅業、安徽合力、杉杉股份、天士力、美的電器、伊利股份、南方航空、開灤股份......等等都買過賺過,小商品城、杭州解百曾去過上市公司實地走訪過,後來還不是擦肩而過。原因究竟是什麼?自己對投資對公司的理解的深刻性和洞察力還是很不夠,剛入市的四五年投資基本屬於外行看熱鬧。

反思自己的行為,在行業和公司的研究方面的時間投入還遠遠不夠,財務報表知識的缺乏還很嚴重,思考問題的著力點把握不準,思考問題的時間分配有著明顯的不合理。彼得?林奇(Peter Lynch)說過:“我每年花15分鐘時間研究經濟前景和大盤走勢”,意即研究個別公司才是最重要的。

以我的個性特點和對投資的全部理解,幾乎只留下了一條路:找到自己理解的好公司,在不太可能出錯的價格買入,中長期持有,等待合理價格的出現。把精力過分放在對市場的預測,是非常害人的,跟把精力過分放在判斷所謂“宏觀經濟形勢”來指導個股投資一樣的害人。

把一家企業當做自己在經營,看看你願意不願意出那個價或以哪個價出手,這麼思考的時候,真正需要考慮的東西就不會太多了,就不會受許多似是而非的紛繁的因素的干擾,投資才有可能純粹。難道僅僅因為其他的一些企業別人說“太貴”,就要把自己的投資放棄掉?對自己真正看懂的東西,切記:只有在異常高估時才可以有出售的衝動。


一位股民感嘆,為何沒拿住這些十倍股

二、好公司的必備條件

對好企業的理解並非易事。有哪些跡象和切實理由,自信自己能夠區分江蘇春蘭和格力電器?無數的曾經輝煌的自行車公司都沒落了,但新生的奇安特公司卻風生水起,需要我們去理解其中的內在邏輯。

吉利、比亞迪的汽車曾經被過去的我嗤笑,對他們並不瞭解就輕易簡單妄下結論,特別對農民李書福造車有著骨子裡的輕蔑,浙大教授孫家良、蔡葵和曾經的我都一樣,對吉利、比亞迪的激情、創造力和競爭力視而不見,對新生事物的緩慢的接受能力,莫名的自大與清高,影響了我們的視野,可悲的是自己還渾然不知。

其實投資和做人相通,最難把握是分寸。做人可以自信,可以有捨我其誰的豪邁,但不能毫無理由的傲慢,更不能有以偏概全的固執,投資也然。

估值是建立在對公司認識的基礎上的。很難對公司出準確可靠的“估值”,除非你對公司的看法遠超過市場的一般認識。好公司的一般特徵如下:

1、都具有高內在價值的一切要素:比如內在的很強的競爭優勢,但是公司還未到行業提供的大發展(大擴張期)期,或者公司成功的商業模式僅僅在建立的初步成熟階段,“複製”這些商業模式的時機和行業條件還未具備。

2、公司由於不是當時股票市場的熱點和主流,整體市場的不景氣,股價難以對這些公司更長遠的未來充分反映。市場對公司價值低估的原因,最好自己要心知肚明。僅是以PE、PB等簡單的指標判斷一家公司的估值,那顯然是片面的。如果真是一家高成長有價值的公司,那麼它未來的估值或經營預期長期超過市場的預期。10餘年前的萬科、張裕、黃山、中集、廣船、海螺、茅臺都有這樣的特徵,只是我們自身缺乏遠見,自己的智慧遠沒有達到或超越市場的智慧。


一位股民感嘆,為何沒拿住這些十倍股

三、選公司要進行“壓力測試 ”

長期持有,必須是對公司要看到至少5年以上,且經過宏觀經濟變數、行業景氣變動等多種因素變化的敏感性“測試”,如果分析後仍然能確認公司的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的持續增長。市場當前市場的主流熱點類股票基本上沒有能通過這樣“測試”的。所以,如果著眼點是主流的股票,是很難建立長期投資信心的。

福莫斯在討論“什麼是偉大的企業”一貼中寫道,idavew兄的一段研究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和啟發:在美國很多“優秀”企業,幾十年的輝煌後可以或都將“突然”沒有任何徵兆地步入衰敗,隨之是股價的崩潰。而我在《公司分析與估值》課程中也有類似的理論討論:任何一家不完全現金分紅的企業,不但不可能長期保持複利增長,而且其長期的權益收益率不可能長期超過資本成本。——這是我認為投資需要“安全邊際”的真正意義所在。


一位股民感嘆,為何沒拿住這些十倍股

它給我們操作上的啟發是,作為真正的長期投資,不宜去持有那些已經非常成熟、輝煌了很久、長期超額收益率持續時間過長的公司,不管它們看起來多麼“堅固”和“強大”。IBM如此,輝瑞如此,甚至連匯豐控股、可口可樂、微軟目前都有這樣的跡象……

福莫斯有段話說得很好:長期投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長期投資是最容易、最確定達到投資目的的手段,但要真正這麼做,首先是要有與之相配套的價值觀。就是究竟什麼才是真正高價值公司的理解上。什麼樣的價值觀,就一定會有什麼樣的投資方法。長期投資的信心不是靠心理的“修行”而來,而只是價值觀的自然體現。

好公司+足夠的安全空間=長期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