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雷霆制藩:藩鎮制不服、大唐死不了,這中間處處是弔詭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安史之亂這個話題,已經講了一段時間。接下來起講安史之亂後的大唐。這時候的大唐已經很難用帝國來定義了。因為安史之亂後,它只具有區域性意義。原因就是大唐由向外拓展文明轉變為向內解決問題。而這個問題就是藩鎮問題。


唐德宗雷霆制藩:藩鎮制不服、大唐死不了,這中間處處是弔詭


節度使或者藩鎮是大唐新發明的怪胎。但怪胎也不是從天而降,它也有自己的歷史演化聯繫。強喻聯繫的話,在當時藩鎮可以看做羈縻,在漢朝可以類比郡國,在先秦可以比照諸侯王。與羈縻、郡國以及諸侯王所不同的是藩鎮的組織基礎。它的基礎不是部落、不是同姓王、也不是分封諸侯,而是節度使將軍與士兵利益集團。這個新組合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所以,唐朝即便解決了節度使將軍,也解決不了士兵利益集團。

在唐德宗時期,大唐解決的重點就是節度使將軍。可以說,當時的條件極為成熟,皇帝和朝廷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唐德宗也展現了秦皇漢武的氣魄,試圖一舉扭轉藩鎮反制中央的被動局面。但是,過猶不及,一味地強調整齊劃一的專制,或許只是一種理想化的審美執念。最後的結果,只能是理想很豐滿而現實很骨感。

01.解決藩鎮問題的有利契機

安史之亂後,大唐遭遇了嚴重的內政問題,具體是帝國內部已經高度軍事化。節度使和藩鎮,只是對這一問題簡化標籤。高度軍事化才是真正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軍隊數量急劇膨脹。安史之亂後,可估計的軍隊數量為85萬人,這還不包括已解散的府兵。但是,在這麼多的軍隊中,朝廷卻沒有可供調遣的中央軍隊。

一個是武將成為官吏主體。在地方官員中,武將的比例接近75%。即便後期採取消減措施,在代宗時期,武將仍然佔比五分之三。


唐德宗雷霆制藩:藩鎮制不服、大唐死不了,這中間處處是弔詭

帝國內部高度軍事化,地方自然要反制中央,因為地方有力量;武將佔比巨大,代表朝廷的文官治理,自然也就無法推行。

所以,節度使和藩鎮只是簡化認知的標籤,大唐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一個是這80多萬大軍如何安置;一個是高佔比的武將如何削減。

解決這些問題,肯定需要錢。但是,大唐從建國開始就一直缺錢,所以根本無力解決。於是,解決軍隊的問題就變成了解決節度使的問題,只要節度使聽話,變成流官或文官,皇權專制和中央集權就沒有問題。但這也只是大唐的認知。

安史之亂後,就應該快刀斬亂麻。趁著戰爭剛剛結束,皇帝還能令行禁止,代宗就應該著手解決。但是,要知道安史之亂不是武力平定的,而是以一種無底線的綏靖方式結束的。所以,為了看住河北四鎮,也不能解除內部武裝。同時,大唐還有一個外部問題,使它根本無法專心內政。這個外部問題就是吐蕃帝國頻繁入侵。每到秋季,吐蕃鐵騎就會入侵關中,甚至直接攻佔長安。所以,這時候的朝廷還得仰仗節度使和藩鎮的軍隊,抵禦吐蕃。


唐德宗雷霆制藩:藩鎮制不服、大唐死不了,這中間處處是弔詭


但是,到了唐德宗時期,形勢開始發生變化。大唐有了解決內部問題的契機。

一是宰相元載居中調度恢復了部分中央權力,朝廷有權了。

二是劉晏的鹽鐵使署積累了一定的財力,朝廷有錢了。

三是對魏博和汴宋兩個藩鎮的成功干預,朝廷有威信了。

四是楊炎執政後開始全面推行兩稅法,朝廷有了制藩的突破口。

五是與吐蕃的關係出現緩和,朝廷可以把資源和精力放在內部問題上。

於是,剛剛繼位的唐德宗立即展現出了一種積極的態度,如兩稅法加強推進、州刺史的權力被加強、積極插手節度使的任命等。

02.四鎮抱團取暖,節度使與皇帝的正面較量

皇帝咄咄逼人,節度使一定會人人自危。但是,弱藩小鎮即便自危,也無濟於事。所以,敢於挑頭鬧事的,肯定是強藩大鎮。

河朔三鎮從來就沒消停過,自然成了鬧事的策源地。三鎮中的魏博和成德,立即表現出了不滿。同時,平盧和山南東道,這兩個跟朝廷一直對立的藩鎮,也參與了進來。於是,四鎮同盟形成,以抱團取暖的方式對抗朝廷制藩。


唐德宗雷霆制藩:藩鎮制不服、大唐死不了,這中間處處是弔詭

安史反正叛將中的最後一名將軍李寶臣死後,其子李惟嶽要求擔任成德節度使的職位。唐德宗已經攢足了勁要對藩鎮下手,自然拒絕了李惟嶽的請求。此事成為四鎮叛亂的導火索。於是,公元781年,大唐朝廷與四鎮同盟正式開打。

新擴充的神策軍,會同河東、昭義和宣武三個藩鎮的軍隊,從西面和南面壓向成德、魏博和平盧三鎮。

忠於朝廷的幽州節度使朱滔,從北方出兵壓向三鎮。

忠與朝廷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對付最弱小的山南東道節度使。

戰場勝負,從力量對比就已經見了分曉。朝廷方面的直接力量,有武裝起來的神策軍;間接力量,有佔盡地利且包圍北方三鎮的河東軍、昭義軍以及宣武軍。同時,還有兩個同盟力量,一個是北方強鎮幽州、一個是南方強鎮淮西。所以,即便四鎮抱團,也不是朝廷的對手。

公元781年秋,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被李希烈消滅。公元782年,成德節度使留後李惟嶽被殺,幽州軍攻入成德;魏博節度使田悅接連兩次戰敗,被圍魏州;平盧節度使李納(未被冊封)向朝廷投降。


唐德宗雷霆制藩:藩鎮制不服、大唐死不了,這中間處處是弔詭

平叛形勢一片大好,唐德宗的制藩大計即將成功。但是,變數也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問題自然要出在兩個同盟身上,幽州節度使朱滔向朝廷索要恆定七州、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向朝廷索要襄陽。

對於這兩個人的要求,唐德宗表現出了極為強硬的態度,一律拒絕。同時,詔命朱滔返回幽州,詔命李希烈進攻平盧。對於平盧淄青節度使李納的請降,唐德宗置之不理,勢要消滅平盧淄青藩鎮。

此時,兵敗被圍的魏博節度使田悅,開始與幽州節度使朱滔暗通款曲。遣使通信,以唇亡齒寒的道理遊說朱滔,所謂:今日破魏,則取燕、趙如牽轅下馬耳。簡單說,就是魏博藩鎮一旦被滅,消滅你朱滔的幽州藩鎮,就如牽取車轅駕馬一樣簡單。同時,田悅還對唐德宗做了評價:

且上英武獨斷,有秦皇、漢武風,將誅豪桀,掃除河朔,不使父子相襲。

這個皇帝是秦皇漢武式的君主,他的眼睛裡容不下沙子,一定會消滅所有藩鎮豪強、徹底收復河朔三鎮。到那個時候,你朱滔還奢望節度使之位能夠父子相繼,就是在做白日夢。

03.事情發生逆轉,唐德宗功敗垂成

於是,四鎮叛亂戰爭剛要取得成功,戰場形勢立即發生變化。幽州節度使朱滔臨陣倒戈,聯合魏博節度使田悅、平盧淄青節度使李納以及此時歸降朝廷的成德節度使王武俊,結成了新同盟。而且,這四個人直接自封為王,朱滔為冀王、田悅為魏王、李納為齊王、王武俊為趙王。

河朔三鎮與平盧淄青,都是安史叛軍的反正部隊。在平叛安史之亂20年後,再一次結成了新的反叛同盟。這一幕的出現,只能說安史之亂再一次死灰復燃了。


唐德宗雷霆制藩:藩鎮制不服、大唐死不了,這中間處處是弔詭

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因為沒有得到襄陽,所以已經對朝廷不滿。這時候,河朔三鎮加淄青又形成了一個強大同盟。於是,李希烈想也不用想了,立即自稱建興王、天下都元帥,開始舉起了反叛的大旗。

事情正在變化,而且這個變化的態勢太嚴重。節度使稱王的結果,不僅可能終結大唐朝廷,而且可能直接把歷史退回到春秋戰國時期。

形勢逆轉得如此弔詭,其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一個原因就是大唐的藩鎮節度使們已經實現了自我認同。他們認識到自己與皇帝、與朝廷之間,不可能有共同的利益。皇帝和朝廷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節度使藩鎮。所以,要生存、要實現自身利益,就得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朝廷。

另一個是唐德宗的制藩節奏太快。河北平叛即將結束,朝廷至少能夠拿下河朔三鎮的一半控制權。但是,唐德宗在勝利面前別衝昏了頭腦,非要畢其功於一役。正如田悅所言,唐德宗是秦皇漢武式的君主,消滅北方三鎮之後,他一定會對幽州藩鎮下手。

在這種形勢面前,藩鎮們也就只能聯起手來對抗朝廷了。

接下來,大唐朝廷還面臨了更嚴重的問題。為了實現對五個反叛藩鎮的鎮壓,唐德宗不得不調動西北涇原藩鎮的軍隊出鎮平叛。但是,這時候朝廷已經拿不出錢封賞涇原大兵了。於是,公元783年,在長安爆發了涇原兵變,唐德宗被趕出長安。而在召回河北軍隊返回長安平叛的過程中,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跟著造反了。


唐德宗雷霆制藩:藩鎮制不服、大唐死不了,這中間處處是弔詭

後來,成德節度使王武俊再次歸降朝廷;魏博節度使田悅被堂弟田緒刺殺,率魏博鎮歸順朝廷;平盧節度使和幽州節度使,也先後歸順朝廷。但是,條件則是這群人繼續執掌所在藩鎮。鬧得最兇的是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後來被部將暗殺,淮西才實現與朝廷的和解。

但是,從公元781年打響平叛戰爭,到公元786年李希烈被刺身亡,這一連串的藩鎮叛亂,徹底消滅了唐德宗的雄心壯志。自此之後,他再也不敢直面藩鎮問題了。

04.形勢連續轉折,弔詭的底層邏輯

形勢逆轉之際,河北三鎮加平盧藩鎮結成了統一戰線;幽州節度使朱滔的哥哥朱泚在涇原大兵的支持下,在長安稱帝;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攻入汴州,基本斷絕了大唐的糧道。

在這種形勢之下,大唐還怎麼可能生存下來?

四鎮叛亂到五鎮造反,是一個弔詭。這是因為節度使們實現了自我認同。但事後,從五鎮造反到五鎮集體投降,更是一個弔詭。

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

故事就在於節度使藩鎮的本性,他們只要錢但不要命,他們只要實現自己的利益,但不要大唐朝廷的天下。


唐德宗雷霆制藩:藩鎮制不服、大唐死不了,這中間處處是弔詭

朱泚稱帝,河朔聯盟,五鎮稱王。當此之際,朱滔就要率領幽州軍隊橫穿洛陽,直入關中,與哥哥朱泚會師。

但是,成德藩鎮、淄博藩鎮,不同意;甚至平盧藩鎮也不同意。河朔三鎮內部立即就出現了分裂。非但這些藩鎮節度使們不同意,藩鎮的軍隊們也不同意。皇帝管不住節度使,而節度使同樣管不住治下的軍隊。

藩鎮軍隊就是士兵利益集團,這夥人只要自己的利益,而不要大唐的天下。坐鎮防守,藩鎮大兵們對付朝廷,沒問題;但是造反打天下,藩鎮大兵們出鎮打朝廷,不可能。所以,河北與關中聯合,一起終結大唐,這件事根本就行不通。

至於兵變的涇原大兵和囂張的淮西大兵,他們也是這個想法。打來打去也打不出錢來,索性就不打了。涇原大兵直接殺了稱帝的朱泚,淮西大兵直接殺了非要打的李希烈,然後一起歸順朝廷。


唐德宗雷霆制藩:藩鎮制不服、大唐死不了,這中間處處是弔詭

這一系列的轉變,當然需要大唐朝廷做出一個態度。這個態度就是皇帝和朝廷不再追究造反兵變的責任。而唐德宗也做得非常好,被李懷光趕到漢中之後,立即下了罪己詔,赦免了河朔三鎮、平盧、淮西等節度使之罪。造反的節度使都沒罪了,跟著造反的大兵,當然也沒罪了。

唐德宗的罪己詔有用嗎?非常有用。史載:雖武人悍卒,無不揮涕激發。

造反的驕兵悍卒們,得知皇帝下了罪己詔,慚愧地痛哭流涕。到了這個時候,節度使們就是想打也沒法打了,因為大兵們不想打了。非要打的,如稱帝的朱泚、彪悍的李懷光、囂張的李希烈,當即就被手下的部將和大兵砍了腦袋、送給皇帝。

四鎮叛亂、五鎮叛亂、涇原兵變、李懷光造反,經歷一連串的大事件之後,一切都回到原點。如果一直維持這種局面,大唐朝廷雖然很難控制藩鎮、大唐皇帝雖然很難皇權專制,但是大唐仍舊還是大唐。因為節度使和藩鎮大兵們只要利益而不想造反。但是,皇帝一定要追求專制的整齊劃一,所以皇帝制藩仍舊還會繼續上演。但是,唐德宗已經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了。大唐朝廷進入到了猥瑣發育階段,等待下一次解決藩鎮問題的機會。

但是,唐朝皇帝仍然把問題歸結到節度使身上,而看不到節度使治下的藩鎮大兵。所以,即便解決了節度使,藩鎮的問題也仍舊解決不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