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與無現金支付的區別

央行所推行的數字貨幣,是由國家發行,具備發行權,以及擁有國家信用背書的“數字法幣”。


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比特幣,是不具備發行權,總量是固定的。那麼很多人也不太理解,央行所推出的數字貨幣,跟我們平時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有啥區別。


以及央行為何要推出數字貨幣。這些問題,首先要來了解清楚,央行所推出的數字貨幣,究竟有什麼特點。首先各國央行之所以不喜歡比特幣之類的數字貨幣,其實不是因為其去中心化的特點,而是其不能被監管,並且沒有發行權。各國央行最主要一個職能,就是發行貨幣,如果沒有發行權,沒有一家央行會喜歡比特幣。所以,只有具有發行權、能被監管,央行也可以應用區塊鏈,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實際上,只要掌握髮行權,可以調控社會貨幣供給,這個貨幣是虛擬發行、還是現實發行,並沒有太大區別。那麼我們現在都可以用手機轉賬,網上轉賬,為啥還要數字貨幣?難道躺在我們手機APP裡的錢不是數字貨幣嗎?這裡我稍微跟大家解釋一下。首先,大家躺在支付寶裡的,躺在手機銀行裡的錢,實際上並不是數字貨幣,因為它們的實體還是在實體貨幣上。舉個例子,我們如果在銀行存了1萬塊錢,我們是要先把1萬塊錢拿去銀行存了。這1萬塊錢的實體貨幣,從我們手裡,進入到銀行錢庫裡,我們手機app才會顯示那1萬塊錢。所以,你手機app那1萬塊錢,實際上代表的是存在銀行錢庫裡的那1萬實體貨幣。如果你通過手機app,轉錢給別人。實際上只是把銀行錢庫裡那1萬塊實體貨幣的歸屬人做了一次數字變更而已。所以,原有的網絡轉賬流程裡從頭到尾,都不存在數字貨幣。但從社會效率角度來說,電子無紙化支付實際上是不需要基於實體貨幣的存在。電子無紙化支付是未來大勢所趨,這是所有人都很清楚的事情。問題在於,現在這套數字支付結算體系太過於龐大和冗餘。比如,我轉賬給你,中間要經過一連串的中轉交易,經過大量接口,然後從銀行裡走一圈後,確定銀行內部的實體貨幣歸屬發生變更,才能交易成功。這雖然確保了安全,但也降低了效率。雖然這個效率從我們個人層面是感覺不到的,比如我轉錢給你,不管中間流程再多,都基本是幾秒鐘內到賬。


但從整個社會運行效率來說,這樣的結算體系,需要耗費大量的“算力”。所以,在數字支付時代,具備“實體”特徵的數字貨幣,就是必然會出現的事物。


央行發行區塊鏈加密的數字貨幣,意味著央行不用發行實體貨幣,可以通過發行數字貨幣,讓數字貨幣在網絡上存在“實體性”。這個基礎的建立是,區塊鏈加密的唯一性。所以最簡單的理解,區塊鏈,實際上就是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一個防偽技術。於是,有了區塊鏈,網絡交易不再是中心化,而是真正點對點的去中心化。這樣能夠極大的節省成本。


(以下的鏈接是鳳凰網對數字貨幣的一篇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