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原兵變只因一餐飯?從唐朝肅宗至德宗的策略得失分析

在本文的開頭,還是先來講講何為涇原兵變。涇原兵變發生於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此前唐朝已爆發了四鎮之亂,唐德宗派涇原兵前去平叛。涇原兵行進到長安,京兆尹王翃卻只用粗茶淡飯招待,引起軍士不滿,涇原兵集體譁變,攻陷長安,德宗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因此,涇原兵變與四鎮之亂合稱“奉天之難”。

涇原兵變只因一餐飯?從唐朝肅宗至德宗的策略得失分析

由此可知,涇原兵變並不是個孤立的事件,涇原士兵譁變也絕非一餐飯那麼簡單。此事與四鎮之亂都是唐朝長期矛盾的總爆發,根源可追溯至唐德宗的祖父,唐肅宗統治時期。

一、唐肅宗以來的藩鎮問題

首先需要交代清楚,涇原和叛亂的四鎮,都屬於安史之亂後興起的藩鎮。

關於安史之亂與河朔三鎮,請點擊往期文章:從安史偽燕政權內部,分析安史之亂為何沒能推翻唐朝

涇原兵變只因一餐飯?從唐朝肅宗至德宗的策略得失分析

從玄宗到德宗的大事簡表

先說涇原。安史之亂後,吐蕃趁虛而入,唐朝西北邊疆局勢告急。唐代宗時起,朝廷從周邊各藩借調軍隊,稱為“防秋”,因為秋收時遊牧民族常來侵略。為加強西北防禦,代宗設立涇原節度使。

代宗在局勢基本穩定後,將調回中原平定安史之亂的軍隊,包括原隴右、安西、北庭、朔方等軍,組建了“京西北邊鎮”,一共六個,涇原即是其中之一。

涇原兵變只因一餐飯?從唐朝肅宗至德宗的策略得失分析

吐蕃軍隊想象圖

再說另一邊的四鎮,其實他們是中唐主要不安定因素。他們來源於安史叛軍餘部。安史偽燕皇帝史朝義被唐軍打敗後,部將大多降唐,唐朝出於力量不足,保留了這些降將的既有地位。其中,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張忠志(後來改名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

盧龍、魏博、成德合稱“河朔三鎮”,是唐代宗對安史餘部姑息下的產物。在唐朝沒有足夠餘力肅清叛軍勢力的情況下,代宗的姑息政策使叛亂得以平定,但貽禍後世的副作用也顯而易見。

涇原兵變只因一餐飯?從唐朝肅宗至德宗的策略得失分析

安史之亂後的河朔三鎮,安史殘餘勢力

這個問題又可追溯到唐肅宗時期的平叛策略。李泌(前陣子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的原型)曾建議唐肅宗不要急於收復京城,而應先聯合朔方等軍直搗叛軍的老巢范陽,再收拾盤踞中原的安史叛軍。

這是個極富先見之明的策略,可惜唐肅宗沒有采納。出於政治正統原因與急於求成,他急於收復兩京,派廣平王李豫(即之後的唐代宗)與借來的回鶻兵收復長安與洛陽。

涇原兵變只因一餐飯?從唐朝肅宗至德宗的策略得失分析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回鶻(即回紇)貴族

雖然史朝義節節潰敗,部將紛紛降唐。結局看上去很完美,但安史舊部長期盤踞河朔,到此時唐朝已錯過了打擊他們的最佳時機。

無可奈何,唐代宗即位後,只好在東面極力姑息河朔三鎮,西面加緊防備吐蕃,不論是河朔還是西北藩鎮,都在大亂之中壯大了實力。代宗死後,德宗即位,他不能容忍驕橫的河朔三鎮,也忌憚西北各軍的實力,遂開始了“建中削藩”。

二、唐德宗削藩:火越撲越旺

唐德宗即位後,任用楊炎為相,聽從其建議推行“兩稅法”,由此增加了財政收入。

涇原兵變只因一餐飯?從唐朝肅宗至德宗的策略得失分析

楊炎是兩稅法制訂者,也是削藩主持者

在奠定了經濟基礎之後,唐德宗開始進一步穩固西方邊防。與之前唐代宗的做法不同,德宗的做法是加強神策軍,以之取代原本各藩鎮。

神策軍是玄宗時哥舒翰為防備吐蕃而設立的,唐代宗時轉變為禁軍。德宗時,朝廷更倚重直接管轄的神策軍,對西北藩鎮普遍打壓。涇原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對朝廷漸生怨氣。

涇原兵變只因一餐飯?從唐朝肅宗至德宗的策略得失分析

唐德宗李適像

對於另一邊以河朔三鎮為首的強藩,唐德宗也以強硬政策對待。按照安史之亂以來形成的慣例,節度使死後可以由子弟繼任。唐代宗時,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去世,其侄田悅繼任,得到代宗的許可。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其子李惟嶽請求繼任,德宗不許。淄青節度使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納欲繼位,德宗也不允。在河朔三鎮看來,這是個極危險的信號,德宗的做法損害了節度使們世襲的地位。

涇原兵變只因一餐飯?從唐朝肅宗至德宗的策略得失分析

中唐時期各道與藩鎮政區圖

於是,李惟嶽與李納反叛,已得了好處的田悅也參與進來。唐德宗令幽州節度使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前往平叛。不久,李惟嶽被部下王武俊殺害,叛亂平定。

但唐德宗希望收回失去的地方權力,而非打倒一個藩鎮,又便宜另一個藩鎮。這就使朝廷和朱滔、李希烈等人產生矛盾。結果,朱滔、李希烈、王武俊全部反水,和田悅、李納一併反叛,五人各自稱王。

此時,康德宗派涇原兵前往東部平叛,就出現了本文開頭那一幕。唐德宗是打好了如意算盤的,想調藩鎮兵平叛,好讓他們自相殘殺,禁軍保存實力,如此一來藩鎮問題就能解決了。

涇原兵變只因一餐飯?從唐朝肅宗至德宗的策略得失分析

中唐的主要禁軍力量神策軍(影視形象)

只是唐德宗沒料到,經過長期的不公待遇,再加上京兆尹招待的飯食太差,涇原兵集體譁變。士兵的脾氣是唐德宗意想不到的,即使他再拿出錢帛酒菜也於事無補。

涇原兵迅速佔領長安,唐德宗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叛軍裹挾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反叛,公推朱滔之兄朱泚為主。不久,朱泚稱秦帝,東面的李希烈稱楚帝,再加上田悅、李納、朱滔、王武俊四人,共計二帝四王,故而奉天之難又稱二王四帝之亂。

三、皇帝的妥協與動亂平息

眼見火越撲越旺,唐德宗也沒有辦法,只能認慫,又拿出肅、代時期“嚴懲首犯,脅從不問”的招數,瓦解反叛陣營。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唐德宗頒行《奉天改元大赦制》,宣佈赦免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朱滔之罪。

涇原兵變只因一餐飯?從唐朝肅宗至德宗的策略得失分析

唐代宗對安史叛軍殘部也是分化和姑息

不久,朱泚與姚令言等人戰敗出逃,打算投靠涇州的田希鑑,卻中了圈套,被斬首獻給朝廷。李希烈堅持的時間長一些,直到786年,他被部將陳仙奇毒死,四鎮之亂最終平定。

二帝四王之亂被平定了,唐朝從崩潰的邊緣被挽救回來,但唐德宗振興皇權的計劃被打破。對於強藩,唐德宗一味採取強硬手段,結果激起四鎮聯合叛亂,使唐德宗不得不又一次對藩鎮採取姑息政策,威嚴盡失。

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宦官的表現遠較藩鎮將領可靠,是故唐德宗一改初期對宦官的壓制,改為重用宦官,使宦官勢力掌握神策軍,為宦官亂政埋下隱患。德宗死後,其子順宗李誦即位,因其“永貞革新”觸及宦官利益,被迫禪位。

涇原兵變只因一餐飯?從唐朝肅宗至德宗的策略得失分析

宦官干政是中晚唐的重要問題之一

唐德宗在位初期是有為之君,原本唐朝中興很有希望,但“建中削藩”由於操之過急,導致奉天之難。由此,唐德宗轉而親近宦官,猜忌大臣,熱衷斂財,使唐朝的中興遲來了數十年,直到其孫唐憲宗李純即位,開創了元和中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