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期间,清朝陆军的武器装备如何?跟日军相比有优势吗?

历史宴


这个问题的答案估计会让很多人觉得意外,那就是甲午战争时清朝陆军的装备和日军相比总体上处于劣势。

确实在早先的一些研究里认为清军装备了新式的后膛连发步枪和克虏伯大炮,其装备比日本装备的国产村田单发步枪和青铜炮要先进的多,因此清军的装备要优于日军。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装备的数量。

在洋务运动开始以后,清政府和地方督抚都大量购买了西方的洋枪洋炮,还设厂仿造,因此清军的武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因为清政府上下保守势力很强,加上财政紧张,并非所有的清军武器都得到了更换。即使是那些办理洋务的官员,也大多只是以此捞点政治资本,并不真的了解洋务,所以买到的落后武器也不少。

因此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清军既装备有最新式的后膛连发步枪和克虏伯大炮,也有已经被列强甚至是日本淘汰的前膛枪、前膛炮,装备差点的部队还会有火绳枪和土炮,装备最差的部队甚至还在使用冷兵器。

比如说日军在平壤之战共缴获了各类连发步枪550支,单发步枪409支,火绳枪201支,这新式的连发步枪不到一半。而平壤之战参战的清军是整个甲午战争中装备最好的几支部队。

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缴获的各类后膛枪总数为10344支,前膛枪、火绳枪、抬枪等旧式火枪7193支,各类冷兵器则达到了11764件,这后膛枪的装备率甚至不如冷兵器。而日军虽然是以单发后膛枪为主,但是没有旧式火枪和冷兵器,所以在轻兵器上实际上处于优势。

步枪如此,火炮也差不多。清军装备的火炮中,有相当部分是小口径山炮和旧式土炮,新式的克虏伯大炮是少数。而日军的师属火炮全部是仿造克虏伯的75毫米国产青铜炮,所以在炮兵上也是日军占据优势。

同样以平壤之战为例,清军共装备了16门克虏伯75毫米火炮、13门37毫米山炮、6门加特林炮,这75毫米火炮不到半数。而此战日军共出动了58门75毫米山野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也有一些人把清军炮台上的重炮计算在内,认为清军的火炮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炮台的火炮不能机动,在野战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在甲午战争,清军在火炮中处于劣势。

虽然说清军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武器比日军差,但是无疑武器的落后,对于战争结果还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沉的经远


据日方统计资料,在甲午陆战中,日军人均之消耗了8发子弹就击溃了清军。可资对比的是:甲午战争钱,清军又大炮和机关炮1733门,日军有大炮294门,清军装备洋枪23万支,旧式鸟枪等4万支,12万参战部队有85%装备了枪支;参战日军的枪械装备率则达到了100%!

总体而言,中日陆军装备差距不大。若单纯就武器而言,清军还略占优势。如藤村道生所说:“北洋陆军装备毛瑟枪和克虏伯炮,...............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的日均优越。”

双方之间的武器差距在于整齐划一。清军陆军的武器装备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其数量相当庞大。如:湖广总督张之洞在1894年奏报,买快枪9250支、火炮30尊、子弹700万颗、炮弹1.44万颗;两江总督刘坤一到1894年,已购枪支1.5万支,子弹280万颗。而直隶总督李鸿章上奏,已向各国订购快枪2.8万余支、快炮56尊,以及合计1500多万颗炮弹、子弹,此外各地也都自行采购了大批枪炮。

这些枪炮大都被清军及时装备。如甲午战争中,各地督抚从德国所购的1万余支毛瑟枪,1万余支马蒂梯尼枪装备各军。

但由于朝廷没有统一规划,地方所买枪支、火炮、来自美、德、英等国不同型号。仅淮军就装备了美国的亨利马梯尼后门枪、德国的毛瑟枪、三十响快枪等好几种,而其他清军中还有哈乞开斯、土得枪,以及国内土产的抬枪、鸟枪、火绳枪等。仅来复枪在清军之中就有14种之多。

日本在发展军事工业之初,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但随着日本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军事工业的发展,很快就自主发明了明治十三年式、十八年式步枪和野炮、山炮等,并批量生产、装备全军,实现了日军在部队训练、弹药补给以及制造调配等诸多方面的统一。

但甲午之战时日本陆军近代化改革首次出海作战,在卫生预防等方面的缺陷也不少,使其最终能够以压倒性优势击溃清朝陆军,关键因素并不在武器的统一化,而在于其部队的作战理念与训练模式均已实现近代化。

简言之,首先清军将领对近代战争毫无概念,清军部队大多不知如何部署步兵和炮兵,往往将炮兵阵地安排在“第一线步兵阵地内或其间隙”,使火炮成为显著目标,在战斗的初期阶段,屡次被日本炮兵破坏。

而参加甲午战争的18位日军旅团级以上军官中,有一半曾到欧洲留学或考察,深知如何利用火炮给以清军致命打击。

其次,清军士兵普遍训练不足,大多时间只要求“演奏各样阵法,步伐既甚整齐,释放连环枪炮,声响亦均连贯”即可,而且战争爆发后临时招募的新兵更是没有训练,只是学习“一齐将矛起向前一冲,口中就喊一声‘杀’。”

反观日军,不仅步兵训练有素,且已有了独立的工兵与辎重兵。而清军尚不知后者为何物,从国外购置的武器虽然先进,但在清军手中缺额难以发挥应有效力。如清军进攻时,“没有整然的秩序”,“经常用的队形是在散开的一队中挥舞大旗开火,开火为随意射击”。

清军射击的子弹“多从(日军)头上通过,达到很远的距离。他们不考虑利用地形地物,从不用跪射、卧射,一律站着射击”,而且在开炮前,清军士兵先要摇动大旗,恰好成为日军射击的靶子。

此外,清军也不懂得如何保养武器。刘坤一驻扎山海关时,发现“自天津运往山海关机器炮四十尊,有弹十万枚,由火车运送到关,堆积沙土中,阅数十日,无人收管。经德国某教习前往查看,谓子药全行潮湿,不堪运用。”

缘此,平壤战役中,清军在与日军人数基本持平,而弹药补给远胜日军的情况下,自损2000余人,仅击毙日军180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简言之,甲午中日陆战,乃是近代化之日本与中世纪之清军间的对垒,其胜负不问可知。


折缘


甲午战争我们输了,到底输在哪?如今依然是众说纷坛!今天我们就从武器装备这个问题上,来说说清军和日军在海军和陆军两个方面,到底谁更好一些?

双方海军对比:

虽说清王朝的北洋水师,当时有着“亚洲第一舰队”的称号。但由于清王朝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们,多年如一日削减北洋水师的军费,到了甲午战争前夜,北洋水师其实已完全被日本甩开。

就以黄海海战上双方的实力对比来说,日本联合舰队的总吨位,比北洋水师高出近八千吨,航速高出一倍多。这就意味着,北洋水师就算是面对面跟人家撞,所以当邓世昌追着人家吉野号撞时,还是撞不到人家。

邓世昌试图去撞沉的日本吉野舰,不过海战结束后其军舰上尚剩余120毫米和150毫米炮弹1251发,各种机关炮弹6095发,弹药仍旧极其充足。问题是出在了使用弹药方面,对于这一细节影视剧多有描述:

致远舰上的水兵将弹头拔下,从炮弹中倒出的竟然是沙子。这一情节,至今让每个中华儿女必然无比愤慨,没想到清廷的腐朽竟至于此。其实这里有点要更正,这种实际上就是实心弹,它虽然不会爆炸、威力小,但却是北洋海军最常用的炮弹。

当时中国的近代军工已经起步,对中、大口径火炮所需的炮弹,只能制造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实心弹,而开花弹则紧缺,必须要依赖进口。北洋海军极为稀缺的开花弹,无论是外购还是自造,弹内填充的都是黑火药。

据北洋海军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在甲午海战后报告,北洋旗舰定远舰在战前只补充了55颗国产普通开花弹,平均一门炮顶多分得十几枚。在甲午海战中,仅一个半小时这类开花炮弹就打光了。

因此在剩余的3个多小时里,旗舰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而日本海军用的所有炮弹,均是开花弹。所以,当时双方无论是在军舰战斗性能还是弹药方面,清军是劣势的一方,但爱国热情清军绝不输日军,“撞沉吉野”成为那个时代爱国热情的迸发!

双方陆军对比:

甲午战争不仅仅海战,陆战也是不可忽视的战场。甲午战争时的中国陆军,之前也打过十余年的太平天国战争,剿过捻军,平过西北、云南回乱,将领也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职业军人。

清朝陆军使用的是从德国进口的先进步枪,日军使用的是日本国产的老式步枪。许多日军在缴获清军的“先进武器”之后,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日军竟然还不会使用清军的这些新式步枪!

而清朝加上旧军队八旗,绿营还有淮军等算下来,全国总兵力为60多万左右,其中淮湘楚甘这些曾经与太平军打过,具备相当战斗力的军队总数也有10多万左右。

甲午战争时,日本常备军有七个师团,士兵人数20万,甲午战争时达到24万,其中17万参加了战争,日本同时还雇佣了不算入军队的15万人参与了后勤保障。

但简单的兵力对比没有意义,战斗力才是根本!日本打这仗是天皇带头,民众一心,朝野上下都给了这仗很大的支持,反观大清,清流党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时都一再攻讦李鸿章,攻击淮军,攻击北洋水师,把这场仗视为扳倒李鸿章的契机。

李鸿章也因为怕军队覆没,失去了在朝廷上的地位和发言权,所以指挥混乱,极力避战。晚晴的各级军官,主要依靠的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军功步步高升的。这批军官,镇压农民起义打打杂牌军还凑合着,但和久经训练的日军比较,立刻原形毕露了。陆军武器装备并不比日军差,但主要是人出问题了!

甲午战争失败,暴露出清朝军队质量迅速下滑的情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器装备问题,而是腐败制度使然,晚清重文轻武的政策,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朝岌岌可危,出了风头的湘军等实力派马上被朝廷要求解散,可见清朝不允许战力强悍的新军存在,而自己的嫡系八旗已经没落,愈发演进成用文防武,说是满朝文武,实则已经全成文官,甲午战争最后输给日军也无话可说,其实是输给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