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對真實歷史的穿插改造: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2)

諸葛亮的隆中之對,有一句話說:“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到了現在人盡皆知。其實在三國正史中最早提出“挾天子”這個想法的是“毒士”賈詡,也不是對曹操說,而是跟董卓手底下的李傕提出的“奉國家以徵天下”。董卓死後,李傕採納了這個計謀,奔襲長安,擊敗呂布,殺死王允,挾持了漢獻帝,控制了東漢政府。

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確有其事,但不是很準確,應該說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看起來兩句話沒什麼區別,但是實際意義相差甚遠。

三國演義裡對真實歷史的穿插改造: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2)

向曹操提出這個建議的是毛玠,:“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曹操深以為然,於是在獻帝東遷後,當時宮中食用睏乏,曹操便經常向獻帝進獻食品和器物。後在董昭的幫助下,以求糧為名,將漢獻帝及朝廷百官遷到自己的根據地許縣,改名許昌,以為都城,自任大將軍,從而將漢獻帝牢牢地置於自己掌握之中。

如何看待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首先我們不能僅僅靠著字面意思去理解這句話,因為曹操統一北方主要是靠著曹操本人的政治能力和軍事能力。“挾天子”確實是曹操掌握大權的一個捷徑。但是這個捷徑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走得了的,比如袁紹,李傕,董卓都曾這麼做過或者想這麼做過,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們沒有曹操那麼高的政治眼光和決策力。下面我從把這句話一分兩半,把它分成”挾天子“和”令諸侯“兩部分,跟大家聊一下真正歷史上的曹操。

三國演義裡對真實歷史的穿插改造: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2)

先說“挾天子”,話說當年曹操在董昭的幫助下,請漢獻帝移駕許都之後

《三國演義》中原文:

群臣皆懼操勢,亦莫敢有異議。遂擇日起駕。操引軍護行,百官皆從。

自此大權皆歸於曹操:朝廷大務,先稟曹操,然後方奏天子。

一日,曹操帶劍入宮,獻帝正與伏後共坐。伏後見操來,慌忙起身。帝見曹操, 戰慄不已。操曰:“孫權、劉備各霸一方,不尊朝廷,當如之何?”帝曰:“盡在魏 公裁處。”操怒曰:“陛下出此言,外人聞之,只道吾欺君也!”帝曰:“君若肯相輔 則幸甚;不爾,願垂恩相舍。”操聞言,怒目視帝,恨恨而出。

從書中我們看到,曹操領兵進去,就可以號令百官,百官不敢不從了,而且面對漢獻帝如此囂張跋扈,毫無尊敬可言。實際上哪有那麼簡單,曹操那時候的情形於《三國》中的完全不同,這段在《後漢書》中也有記載:

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嘗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浹,徹也,音子協反。自後不敢復朝請。

曹操那時一方面不斷地誅除公卿大臣,不斷地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一方面唯才是舉,破浮華交會之徒,果斷殺伐,一舉剷除了東漢以來政治上的弊端。這樣也觸犯了很多士大夫的利益,可是鬥他又鬥不過。所以只能罵他奸詐、殘酷,這也是事實,曹操此人是做過不少權變奸詐、刁鑽忌刻的事情。

三國演義裡對真實歷史的穿插改造: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2)

那時候曹操既要戰勝武裝上的敵人,又要戰勝強烈的輿論

。根據《後漢書》的這段描寫,我們可以見到曹操當時的處境是非常艱難的,尤其是獻帝剛剛遷都許昌,曹操並沒有得勢,權勢未穩,一直在與漢獻帝和東漢舊臣角力,二方政治上的爭鋒是很激烈的,只不過漢獻帝最後鬥不過曹操,曹操開始發力,罷免太尉楊彪、司空張喜;其次誅殺議郎趙彥。

而且當時曹操為什麼不斷殺伐大臣,主要原因是排除異己,加強自己對皇帝的控制,進而在名分上佔取有利地位。但是還有一部分原因,大家想想這些東漢的文武百官,能有幾個是好官。當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這些官是隻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註釋儒家經書,沒幾個有本事的人,三國時期名家謀士不計其數,又有幾個是前漢朝官員。

三國演義裡對真實歷史的穿插改造: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2)

但是這時候你以為曹操的局勢就穩了麼?就能“令諸侯”了?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再說“令諸侯”,那時候,曹操還沒有統一北方,全國的軍閥割據勢力少說得有幾十個,有哪一個是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主動聽曹操調遣的。別說那些小的割據勢力,就像當時的孫策,袁紹,韓馥、劉岱、呂布、陶謙、馬騰、張魯、劉璋、韓遂哪一個是能曹操能指揮的動的。他們如果聽漢獻帝的,如果漢室皇帝還靠得住,哪裡能造成這種局面。再說曹操滅二袁、滅呂布、滅劉表、滅馬超、滅韓遂,這些都不容易辦到,也都是實打實的功績。

在許州的時候,曹操雖然已經是大將軍了,可是在他的轄區裡,到處都是割據勢力,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兵少糧缺,處境困難,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面臨了極大的挑戰。一邊是徐州的劉備叛變,很多地方的官員和軍中將領都和袁紹通消息,各地豪強騷動起來,不少郡縣連兵數萬叛變,袁紹、劉表、孫策都在盯著許州。而曹操自己的衛士,竟然也在官渡戰營中謀殺曹操,那時候真是千鈞一髮。大戰在即,曹操燒掉了軍中將領與袁紹的書信,不予追究,簡直是不得已而為之,並不只是曹操的權術。



所謂深山藏虎豹,亂世出英雄。曹操,此等英雄,時逢亂世,怎能不想成就一番雄圖偉業。而且古往今來,誰不想當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被億萬人奉為天子,手掌生殺大權,位列九五至尊。我堂堂七尺男兒,又何嘗不想提劍跨騎揮鬼雨,屍骨如山鳥驚飛。做一番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

想當年,曹操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餘勢力之後,時年五十三歲,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的時候,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無限感慨而作: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終年66歲,在他人生的末端,曹操進爵魏王,位極尊榮,一些文武將吏不斷的勸他登位,連遠在江東的孫權也假意勸進。曹操在此刻卻拿自己比作周文王,只想身為人臣,輔佐王事。

三國演義裡對真實歷史的穿插改造: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2)

曹操的志向從來不是想當皇帝,而是一統江山。一般的權力爭奪者,如果達到了曹操的高度,抓穩大權,鋤盡異己,當初的叛逆者現在已經成為正統,又為子孫謀好身後之事,還有什麼可做的呢?可是對於曹操此等雄心壯志,壯心未及的英雄來說,就不免有點淒涼之意了。

可惜啊,如曹操,如秦皇漢武也終究只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他們忠於時代,又創造時代,最終消失在那個時代。當秦始皇在沙丘宮死去,誰能想到和腐臭的鮑魚同居一車的,曾是千古一帝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