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什么会亡国?

洪浩江苏南通


崇祯不是昏君,他根本就是大清的卧底。理由如下:

第一,帮大清搞定了蒙古。蒙古到了明末一直是在和大明结盟,跟后金干仗。因为大明跟蒙古互市,解决了蒙古的粮食,铁,盐等生活必须品的问题。而后金见着蒙古就抢,还把蒙古的青壮年去充军打头阵送死。袁崇焕主张联合蒙古与朝鲜合力灭金。崇祯一道圣旨,拒绝买粮食给蒙古,还给用蒙古军马换粮食的袁崇焕安了个市米资敌的罪名。蒙古为了不被饿死,只好跟着后金一起抢大明了。

第二,搞死了大清最大的对手袁崇焕。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大小七十余战,从未败绩。自宁远遇到袁崇焕,损兵折将,急怒攻心,不到一年,便死翘翘了。皇太极两次与袁崇焕交锋,全都以失败告终。己巳之变时,袁崇焕本来是有机会把皇太极留在关内,提前达成五年平辽的计划的。崇祯在皇太极还在北京城外游行的时候,把前线总指挥袁崇焕下了大狱,引起关宁军哗变。崇祯又催另外一个总指挥满桂与皇太极决战,满桂无奈出战,全军覆没,满桂战死。八个月后,袁崇焕用血书召回关宁军收复关内四镇后。崇祯马上凌迟处死了袁崇焕。自此,大明对清军再也没有胜过。

第三,破坏明军大好局面,使明朝最后一批精锐丧失殆尽。松锦之战时,洪承畴本来占尽优势,步步为营。多尔衮一败再败。皇太极只好亲自上阵,鼻子都急出血了,还是没有攻破明军的办法。崇祯一道急旨,命令洪承畴尽快出战。洪承畴冒进,被围松山,粮道断绝。最后洪承畴被俘,明朝精锐损失殆尽。再没有与后金的一战之力。

最后,崇祯逼死孙传庭,大明覆灭。崇祯自挂歪脖树,还送给大清一个,为大明剿贼的理由。让清军名正言顺的进了中原。

你们要说崇祯不是清朝的奸细,反正我是不信。


白耀亮


首先开题回答,崇祯皇帝不是昏君,不仅不是昏君,而且还是一个志向远大,以图中兴的有为之君。

可惜!他生不逢时,明朝的基业已经被前任们霍霍的差不多了,没有剩下多少资本供他实现抱负。最终,在他大刀阔斧的改制之下,大明王朝墙倒屋塌。

朱由检(1611年2月——1644年4月),明朝的第16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被后世称为崇祯皇帝。

本来,朱由检作为一个藩王,与大明的皇位没有多少关系,他也没有太过惦记。可是,他的哥哥朱由校没有子嗣,驾崩前依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将皇位传给了他。尽管在继位时只有十六岁,可朱由检却惊人的成熟和远见,对于之前的明朝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以外,其他的都多有诟病。

从即位伊始,崇祯身上就肩负着江山社稷之重任,颇有舍我其谁的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净利索的清除了为祸已久的宦官集团,将以魏忠贤为首的太监尽数铲除,为那些曾被阉党迫害的大臣悉数平反,彻底将皇权收归己手。

二、开始重用东林党人,尽管我们后世看来东林党的危害丝毫不亚于阉党集团,但崇祯信奉“矫枉必过正”的道理,在当时看来也没有太大的过错,至少在他即位之初还是利大于弊的。

三、崇祯严厉杜绝之前万历、嘉靖、天启等众多朱帝们的通病,那就是不上朝。崇祯从自身做起,从不因个人原因罢朝,即便是生病了都要抱病上朝理政。

四、吸取了前辈们“嗑药致死”的惨痛教训,崇祯对于道教敬而远之,不迷恋长生不老,不崇尚求仙悟道,生病了就吃药,而不是“炼制仙丹”或者闭关打坐。

五、崇祯严于律己,几乎不近女色,他的后宫对于非常精干,没有什么“三宫六院”。甚至于,对于超级大美女陈圆圆,他都没有接纳,而是转送给了吴三桂以拉拢其心。

说了这么多,无非为了说明崇祯皇帝并非昏君。可是,不是昏君的他,为何会导致明朝灭亡呢?

我个人认为,崇祯的运气实在是太不好了,他尽管半路捡了一个皇帝的宝座,但其实是个破乱不堪的烂摊子。根基不牢也就罢了,而且他登基后,国家的自然灾害不断,朝廷所能收到的赋税收入日益枯竭。本就捉襟见肘的国库,还得不断调拨粮食和银子赈灾、戍边、平叛,从而导致了国家状况日益恶化。

由于灾荒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流寇四起,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队伍不断壮大,四处流窜,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隐患。崇祯派出主力部队全力剿匪,结果是越剿越多,越剿越乱。

与此同时,关外的努尔哈赤也没闲着,利用明朝在关外统治减弱的契机,他彻底统一了女真各部,成立了统一的政权。而且,努尔哈赤联合蒙古各族,一同侵扰大明的边境,双方攻守之势彻底易边。

在内忧外患之际,崇祯完全绝望了,他不愿落在李自成之手,也不愿南迁以避祸,选择上吊自杀,以这个方式保全了一个帝王和一个王朝最后的尊严。能够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可见崇祯比多数亡国之君强出不少,非说他是昏君,显然是不恰当的。

临死之前,崇祯用血写下一封遗诏: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从“诸臣误朕”四个字,不难看出崇祯皇帝喜欢委过于人。不可否认,明朝末年时,以东林党为首的朝臣的确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大臣有错不假,但身为一国之君的崇祯,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他在位统治期间,光内阁首辅就换了五十多人,难道真是这些人不堪重用吗?未必!

很多内阁首辅,还没来得及熟悉业务职责和工作流程,就被崇祯皇帝给罢免掉了。名将孙传庭之死,崇祯绝对难辞其咎;袁崇焕之死,尽管他有诸多过错,但却罪不至死,正是由于崇祯的猜忌和怀疑,才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就这样,到了崇祯统治后期时,文武群臣人人自危,谁还敢真心去辅保崇祯。

总结一下,崇祯皇帝谈不上是昏君,而且他本人聪明自负,不信任任何人,处处猜疑,委过于人,不从自身寻找问题根源。这些,统统都是导致大明朝灭亡的原因。





文史不假


后人对崇祯的评价褒贬不一,有好有坏。毛主席评价崇祯时曾说过:“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会当李自成”。

明末史学家张岱总结了崇祯亡国的原因,他在《石匮书后集》中写道:先帝用人太骤、杀人太骤:一言合,则欲加诸膝;一言不合,则欲堕诸渊。以故侍从之臣,止有唯唯否否,如鹦鹉学语,随声附和已耳。”

正如毛主席所言和张岱所写,崇祯的问题在于用人。他在位17年,换了19个首辅和50个大学士,还杀了2个首辅和11个巡抚,还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明末虽属乱世,但干掉这么多重臣,显然问题出在崇祯自己身上。

在崇祯上吊自尽前,在龙袍上写下血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血书读起来既让人悲怆,又让人气愤。他把亡国的原因归咎在“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可见,他至死都没有真正检讨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卸给大臣们。不过,他最后一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倒是让人敬佩万分。

不过,过多苛责崇祯用人不当导致亡国也不完全准确。当皇位传到崇祯手上时,大明江山已经千疮百孔、积重难返了。当时的明朝,内有绵绵不绝的农民起义,外有后金政权的不断地侵袭骚扰,民间年年灾荒,朝堂党争不断,换谁当皇帝都无法挽救大明王朝。

事实上,崇祯是明朝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史书记载:“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而且,他二十多岁就长了白头发,没有一天耽误朝政,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这一点,除了他的老祖宗朱元璋外,再无人可以跟他一比。

另外,崇祯用人治吏也不完全是一无是处,他也曾重用了一些贤臣良将。他继位不久,便以雷霆手段铲除魏忠贤的阉党势力,随即他整肃吏治,让朝政焕然一新,再加上他勤政刚正,也曾经显现中兴大明的迹象。可是他过于严苛、胡乱猜忌、生性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的手段,与让大臣们与他离心离德,无人再敢为他真心效力。

总结:崇祯是一个悲情的皇帝,作为亡国之君,他让人痛恨,也让人惋惜。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他最后以死殉国,保留了帝王最后的颜面,其气节仍值得赞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