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陆军第67军炮兵老山地区作战揭秘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山对越防御作战,是在特殊地形、特殊条件下坚守阵地的长期作战。

由于战区道路、地形限制,前期作战部队的大口径火炮没有合适的配置位置,很多地域进不去,只能在仅有的公路两侧配置,以致造成纵深梯次不足、不同建制单位地域交混、火炮射击方向交叉等非常规的作战态势,交班时交班部队特别提醒“炮兵战斗队形配置是一道还没有破解的难题”。我们接受阵地时,战区内两条横向公路基本修通,较多的配置地域可供选择,为我们发挥作战特点和改善防御态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原陆军第67军炮兵老山地区作战揭秘

上图:老山战场

在1985年至1986年一年多的老山作战中,我们从研究特点入手,灵活运用炮兵,较好地发挥了火力拳头的威力,支援步兵取得了防御和出击作战的胜利。30多年过去了,昔日战事仍历历在目。

下面结合当年实战,对老山战场炮兵作战的特点作一回顾,这既是作为参战老兵对战火岁月的纪念,也是想对未来战争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原陆军第67军炮兵老山地区作战揭秘

上图:老山炮兵

一、针对防御正面宽大、战场环境复杂的特点,合理区分编组,提高炮兵运用的灵活性

老山战场边境线蜿蜒曲折,防御正面宽25公里,盘龙江从中部贯穿,敌我阵地犬牙交错,胶着紧贴,敌情、地形复杂多变,全军炮兵在总的战术企图和军炮兵指挥所统一领导下,按建制编组炮兵,按地域区分任务,按战斗协调火力,师具体组织实施,提高了炮兵运用的灵活性。

原陆军第67军炮兵老山地区作战揭秘

上图:师作战会议下达任务(正中:左为师长玉宝书,右为政委刘书田)

1、按建制编组炮兵。根据战区以盘龙江为界分为老山、东山两部和陆军师分区防守的实际,一线防御的2个陆军师均建立了炮兵指挥所;6个炮兵群除军直接掌握一个外,老山方向编2个师炮兵群、1个团炮兵群;东山方向编1个师炮兵群、1个团炮兵群;分属2个师炮兵指挥所指挥,明确了师炮指的任务,规定了师、群的射击权限和日弹耗量,作战情况一般由师炮指处置,特殊情况先打后报,紧急情况边打边报,一般情况先报后打,达到了集中领导下的分散指挥;在战斗触发突然的情况下,使炮兵的指挥更加灵活。

2、按地域区分任务。以山脊走向、沟谷等自然条件和各种性能的火炮配置,将防御地域划分成6个区。采取分区包干的方法,各师将区内划成数个片,明确到射击的营连。分片负责,这样责任清楚,目标出现即可压制,减少了临时下达的任务、指挥射击的繁杂程序。

原陆军第67军炮兵老山地区作战揭秘

上图:勘测阵地(左起:原炮12师师长王宝书,原炮24团团长张宗超,原炮12师付师长张守度,原炮12师参谋长王玉泉,原炮12师作训科科长刘庆官)

3、按战斗协调炮兵火力。一是协调直射火炮的火力。几次作战,我们都将2个师配置在前沿的直射火炮的指挥关系临时加以调整,以便直接支援出击或抗反的战斗。如“1.28”出击作战中,138师配置在新寨的6门85加农炮临时归199师炮兵指挥;“9.23”作战中199师担负半直瞄射击的130加农炮归138师炮兵指挥,相互弥补了火力的不足。二是协调佯动的火力。如“9.23”作战,当138师出击395高地时,军统一协调了199师对敌防御敏感的211高地周边实施佯动的火力;“12.2”作战199师出击405号阵地、968高地地区时,军又利用敌丢失阵地后的紧张心理,协调了138师对395高地地区佯动的火力。三是协调封锁敌主要交通要道和保障接合部的火力。每次作战前,军统一组织协调,当一个方向紧张时,另一个方向主动担任封锁敌通道和保障接合部,并以军炮群的部分火力予以加强,这样协调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原陆军第67军炮兵老山地区作战揭秘

上图:炮兵指挥员在阵前帐蓬内召开研讨会研究战斗队形配置(左起原炮12师师长王宝书,原炮12师作训科长刘庆官,原炮12师侦察科长张之庚)

二、针对战场情况变化快、目标稍纵即逝的特点,改革射击指挥方法,提高炮火快速反应能力

山岳丛林地作战,沟壑纵深,草高林密,观察死角多,目标稍纵即逝,炮火快速反应尤为重要,我们侧重抓了三个方面:

1、研究使用新型自动化指挥器材。作战期间研制了“地面炮兵管半自动化指挥系统”,编制了7种火炮的射击指挥程序,普及使用了“PC1500A型”袖珍计算机,代替了炮兵营现装备的射击指挥作业器材。

原陆军第67军炮兵老山地区作战揭秘

上图:地面炮兵营半自动化指挥系统

目标出现后,只要输入有关数据,25秒内能打印显示出射击指挥口令及各门(18门制)火炮的装定诸元,计算精度综合累计误差距离少于1米,方向小于1米位,并能进行射击修正。如“9.23”作战中,临时出现的63个目标,均在1分30秒内进行了压制。作战期间已使用这种器材决定目标射击诸元14000余个次,其中对5400余个次进行了实弹射击,均达到准确无误,实现了炮兵射击的半自动化指挥。

原陆军第67军炮兵老山地区作战揭秘

上图:1985年12月在芭蕉坪坑道内,向总参炮兵部杜常青部长汇报研制地面炮兵营半自动化指挥系统用于作战情况(左起总参炮兵部长杜常青,原陆军第67集团军副参谋长张胜文,原炮兵第12师副师长张守度,原炮兵第12师作训科长刘庆官,原炮兵第24团参谋长李明亮)

2、简化射击指挥层次。营指挥所的射击口令直接下达到炮,阵地副营长、副连长负责监听和检查操作。在主要的出击、抗反作战中,群、营前观都有一定的指挥权,可直接呼唤火力、指挥射击,减少了营、连传递口令的时间。各单位还普遍采取预约口令的方法,一般不经常变化或与火炮操作影响不大的部分,如弹种、引信、射向等均按预约执行。

3、加强对射击目标的计划性。防御作战对射击区域地形熟悉,我们力争实施计划内射击,多搞转移射,提高了射击的速度和精度。群一般计划了计划内射击目标2000余个,预先准备诸元并下达到炮,随时可实施射击,在通道拐弯处、隘口、桥梁、突出山包等明显地形地物处建立阻击点,由数点连成火控线、数条火控线组成火力网,力争在网内歼敌。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我炮火反应能力明显提高,计划内射击和转移射的目标从定下决心到开始射击也可1分半内完成,达到了火力的及时准确。

三、针对越军行动狡黠、战术诡诈的特点,不断研究运用新的战法,提高炮火的有效性

越军配置分散,战术诡诈,惯用小股兵力袭扰、渗透,并经常使用“疑兵战术”,与其作战必须不断研究新战法,胜敌一筹,才能以小的消耗换取较大的战果。作战中我们除按一般原则组织运用炮兵,适时地集中兵力、火力和广泛实施火力佯动外,还大胆打破常规,不拘泥于教程、教材规定。从实际出发,研究运用了制敌新战法。

1、“大口径火炮半直瞄射击”。针对敌直射火力对我防御威胁大、杀伤多,而我间瞄对其射击受地形影响命中率低,小口径直瞄火炮射程近、威力小,难以压制的状况,我们以5门130加农炮前出配置,在距敌前沿4至7公里的有利地形占领阵地,实施半直瞄射击,发挥了大口径火炮射程远、杀伤威力大、命中率高,射击指挥简便的优势,在3个月的时间内,就毙敌100余人,击毁各种火炮近20门,火力点10余个,破坏团级指挥所1个、观察台、屯兵洞和各种工事近30个,形成了以大口径火炮为骨干的直射火力配系,有力地杀伤了敌有生力量和火器,有效地支援了步兵战斗。

原陆军第67军炮兵老山地区作战揭秘

上图:可半直瞄射击的大口径火炮

2、“炮兵火力拔点”。根据越军利用山岳丛林地、草高林密、自然洞穴多等有利条件,兵力兵器配置疏散隐蔽、工事多而坚固,出洞就打,打了就藏的特点,我们采用“火力拔点”的战法,在能观察的条件下,采取冷炮射击的形式,灵活运用破坏射击的方法,以单炮间(直)瞄射击为主,曲直结合,大小炮结合,昼夜间射击结合,对敌直射火器,屯兵洞、指挥所、观察所等逐个、逐点地予以摧毁。这种战法,火力针对性强,重点突出,耗弹少,战果大,歼敌彻底,仅“火力拔点”开始头一个月内,就取得了歼敌359人,毁损火炮32门、机枪(高机)37挺、各种工事288个、屯兵洞57个的战果。

3、“一次性歼敌炮兵连”。灵活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在长期观察、周密组织、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对我危害大、能观察、便于摧毁的敌炮兵连集中优势兵力彻底毁歼。用这种战法,先后全歼敌炮兵连6个,毁敌火炮24门、火炮工事及掩体18个、引爆弹药所11个、车辆3台,歼敌一批。从而有效地改变了敌我炮兵数量对比,破坏了敌火力配系,甚至给敌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火力空白区,进一步夺取了对敌炮战的优势。

原陆军第67军炮兵老山地区作战揭秘

上图:集火射击

四、针对战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特点,周密组织战斗保障,提高炮兵战斗的可靠性

老山战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特点对炮兵战斗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突出抓了四点。

1、统一使用侦察力量,组织了多层次,多手段的侦察配系。一是以群为单位统一配置、区分任务,改变了各级自成观察体系的习惯做法,并根据地形特点和配置位置分片,片内各点联网;一观发现目标多观验证核实,保证了及时的观察和校正射击。二是组织多方向、多层次,高低相辅,正侧结合的立体式观察配系。全军炮兵共开设观察所100余个,分三层配置,最近的距敌50米,最远的约4公里。最高的海拔高度达1800余米,最低的海拔高度160米,弥补了观察死角大和视度不良的影响。三是多种手段结合,及时判断了敌行动企图,使用了固定、抵近、游动、航空(航模)照相等侦察手段,较好的掌握了敌行动企图和目标位置,保证了炮兵作战需要。

原陆军第67军炮兵老山地区作战揭秘

上图:炮兵第22团指挥连副连长花陈兵,1985年5月,带领4个侦察员在老山主峰开设炮兵观察所。在12月2日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1986年5月,中央军事委员会追授他“炮兵侦察英雄”荣誉称号

2、多种手段共用,建立以有线为主的炮兵独立通信体系。军、师炮指,各炮兵群、营均构成直达和迂回两条以上线路,形成了以有线、无线、接力等各种手段组成的通信网。普遍采用了“前埋、后架、全程密封”的架线新法,前沿敌炮火区内、山隘口、通过公路的线段,采用“土制地缆”法,将线段引入管内“埋设”;纵深内的线路以低杆高架为主,标定了杆号、线位,使野战被复线路“明线化”;全程线头接续处用双层胶布蜡液密封。这样既防潮减障,提高通话质量,又提高了线路抗毁能力。同时,还加强了线路的维护,共开设维护哨点132个,分段包干,责任到人,随断随查,保证了通信的畅通。

原陆军第67军炮兵老山地区作战揭秘

上图:有线线路采用“低杆高架”

3、立足长期作战,狠抓工程道路保障。建设了能打、能藏、能生活的防护体系,虽然不少阵地遭敌炮击,有的直接命中,有的观察所附近落弹数千发,但因有了良好的工事,减少了伤亡,保证了安全。针对战区路况和地质条件差、雨量大、塌方多的特点,统一区分道路保障任务,既抓堵塞时的抢修,又抓平时的保养维护,保证了道路畅通。

4、突出重点,抓好弹药的储备和前送。采取了预有计划、分级储存、适时前送的方法;分团、连(营)炮三级储存弹药,保证了一般情况下的供应,及时掌握消耗情况,随耗随补,并组成弹药快速补充运输队,哪里缺往哪里送,及时保证了作战。

【编后语】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云南老山地区的边境防御作战,是自抗美援朝作战以来我军持续时间最长、炮战行动最多的一次实战,炮兵在作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参战的广大炮兵指战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和激烈的战斗中,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作战方针,服从大局,舍生忘死,为捍卫祖国边疆英勇战斗,创造了许多克敌制胜的新战法,以小的代价夺取了大的战果,涌现出了大批功臣单位、英模人物和弥足珍贵的生动战例。他们的功勋永载我军光辉史册,他们的精神必将激励我军新一代官兵在实现强军伟业的征途上,锐意改革,奋发前进,再续新的荣光。

本文作者: 王宝书,时任原陆军第67军炮兵指挥所副指挥员、炮兵第12师师长;刘庆官,时任原陆军第67军炮兵指挥所作战组副组长、学术组组长、炮兵第12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

来源:英雄旗帜微信公众号 编辑整理:刘静 凯凯 景鹏 大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