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可馨跳樓事件:非理性權威下的悲劇,該如何破解?

前言:

6月20日,人民網就繆可馨跳樓事件做出點評,當時距事件發生已經超過兩個星期。

人民網的點評中指出相關部門發佈的通報內容脫靶。

的確,事情過去這麼長時間,繆可馨的跳樓原因仍然不能確認。

所有的調查前因後果並不吻合,不能給家屬和社會一個合理的交代。

跳樓事件引出了教師暴力,學生作文抄襲,家長教育失敗幾大問題。

但是從種種跡象來看,後兩者並不是事件發生的直接因素。

正如點評中所說,繆可馨的離開,留下太多的遺憾和疑問。人們關注之處,不僅在於涉事教師的師德師風問題,有無辦輔導班、體罰及收紅包等違規行為,更在於對生命消逝本身的追問——當繆可馨決定跳樓的那個下午,到底發生了什麼?直接導火索究竟是什麼?壓垮繆可馨的“最後一根稻草”之前,還有沒有其他的“稻草”?

如果沒有任何其他原因,繆可馨就選擇跳樓,那麼對整個人類來講都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為這背後隱藏著一個細思極恐的現象,教師和學生之間微弱的衝突就會導致生命的流逝,那還有家長敢送孩子上學嗎?還有老師敢去批評學生嗎?教育系統是不是就要就此崩塌?

繆可馨跳樓事件確實再次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衝突推到了輿論中心。

繆可馨跳樓屬於師生衝突的極端事件,事實上,很多孩子也遭遇過這種衝突。

曾經有個小孩數學總是考不好,有一次數學老師給了一份很難的考題給她做,結果她交了白卷。後來,數學老師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諷刺她,說她喜歡吃鴨蛋,並在她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黑圈示眾。從此,她離開了學校,把自己封閉在家裡。

這個小孩就是著名的作家三毛,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這件事情給她帶來的傷害。

事實上,不管在什麼時代,總有一些不太友善的權威關係。

而且,在這種關係中,受傷的往往是弱者。


繆可馨跳樓事件:非理性權威下的悲劇,該如何破解?

繆可馨跳樓事件:非理性權威下的悲劇,該如何破解?


一、繆可馨跳樓事件,非理性權威下的悲劇


1、權威的概念


心理學家費洛姆曾在著作《健全的社會》給權威下過這樣的定義。

權威是指一種人際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一個人把另一個人看成是比自己優越的人。

並將權威分為理性權威和非理性權威兩種。

(1)在理性權威中,兩人屬於高低關係,身份較高者對身份較低者有幫助作用。

理想的師生關係可作為理性權威的代表。

在師生關係中,教師與學生的興趣一致,教師如果成功地把知識傳播給學生,教師會感到滿意;如果他失敗了,這種失敗涉及教師和學生雙方。

這種關係的動力是減小師生之間的差距,當學生和老師平等或者超越老師時,關係會自身解體。

這種關係下,雙方是充滿愛的,老師是學生的榜樣,學生對老師充滿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2)在非理性權威中,兩人除了高低關係之外,身份較高者對身份較低者還有抑制作用。

奴隸主和奴隸的關係可做非理性權威的代表。

奴隸主想盡可能的剝削奴隸,剝削得越多,奴隸主就滿意;而同時,奴隸也盡最大的努力去守衛自己應該得到的幸福。兩者的幸福是對立的,因為一方的利益來自於對另一方的損害。

這種關係的動力是剝削他人來鞏固自己的優勢地位,最終身份較低者會和身份較高者的差距越來越大,極端情況奴隸會通過造反來爭奪自己的利益。

這種關係下,奴隸主對奴隸是冷漠無情的;反之,奴隸會怨恨或仇視剝削者,但為了生存,奴隸會壓抑自己的不滿情緒。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權威關係都處於兩者之間。

在權威關係中,理性權威佔的比例越高,雙方關係越和諧,身份較低者也就越可以自由地發展。


2、繆可馨和老師的權威關係


我認為,繆可馨與其老師袁某某的權威關係是更傾向於非理性權威的。

在披露出的和袁老師的相處的場景中,繆可馨和她的家長都是感覺到壓抑和不適的,甚至是被壓制和剝削的。


(1)性格衝突對弱者的壓抑


從繆可馨的留下來的幾篇作文可以看出,她的家庭氛圍比較開放,和父母說話也是比較放的開,對權威並沒有太多的畏懼心理。

從實名舉報袁老師的學生透露的信息來看,袁老師是有些暴力的人,她常常通過暴力來解決師生衝突,她也承認曾因為繆可馨成績下滑而打過她。

在這樣的差異下,繆可馨的個性發展肯定是受限制的,甚至可以說是壓抑的。


(2)自主選擇導致的尷尬局面


袁老師私下舉辦輔導到,班裡只有繆可馨沒有參加。

繆可馨個人更喜歡校外老師的作文課,這種選擇也確實是根據個人的喜好而來的。

但是對於繆可馨出於個人喜好的選擇,袁老師似乎並不能接受和理解。

因為師生關係問題,繆可馨家長還曾給袁老師發過500元紅包,袁老師欣然接受了。

很顯然,袁老師收取紅包屬於藉助權威地位,剝奪他人錢財。

(3)繆可馨出事後,袁老師將冷酷無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繆可馨出事以後,袁老師並沒有及時聯繫家長,甚至事後也沒有跟家長進行相關的溝通。

她的處事方法根本沒把家長放在眼裡的。

事後第二天,袁老師還像沒事人一樣來學校上課,對於學生的離去沒有心痛和惋惜。

繆可馨出事後,有位家長,帶頭在家長群裡力挺袁老師沒錯,還要求其他家長點贊。

此話一出,眾多家長紛紛點贊,傷透了繆可馨父母的心。

在以袁老師為核心的微信家長群,人情味異常寡淡。

同在群裡的袁老師,沒有出面制止。

那些點讚的家長是出於本意,還是老師的誘導,亦或是為了孩子不敢得罪老師,也未可知?

以上種種足以推斷出,袁老師對家長以及學生的感受是忽略的。

在這段權威關係中,我們看不到任何愛的火苗。甚至可以說,用冷漠無情來形容這段關係都不為過。


(4)修改作文,不貼合實際


繆可馨品學兼優,還一直上作文培訓課,而對於這樣一個作文還算不錯的學生,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地讓她重寫作文,並且還批評她負能量,會讓人對老師的目的有些懷疑?

我看過繆可馨的那篇作文,並沒有傳遞什麼負能量,她只是展現了一種社會狀態。

在修改的過程中,袁老師也沒有清晰明確的說明負能量在哪裡?

而是一味的否定她的寫法和事例,讓她全部按照自己的意思進行修改。

這種方式很明顯是獨斷專行的,無疑會壓抑孩子自主表達的慾望。


繆可馨跳樓事件:非理性權威下的悲劇,該如何破解?


二、衝突為何會釀成悲劇


為什麼非理想權威下的衝突那麼多,繆可馨事件會以悲劇為結局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1、人的本性


人類的本性中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本能慾望,希望自己永遠被認可。

除此之外,人還追求快樂。

弗洛伊德曾提出了,本我追求快樂原則的說法,貪婪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種滿足本能的快樂。

袁老師收了紅包,從他給家長的回覆中就可以看出來她很快樂。

但是繆可馨不參加她的作文輔導班,反而去別人那裡學習,對她這個“優秀教師”也是有所打擊的,她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如何處理這種情緒,有沒有對繆可馨過於刁難?是大家都關注的問題。


繆可馨跳樓事件:非理性權威下的悲劇,該如何破解?


2、不同的成長環境導致衝突


國家實力:

袁老師出生於改革開放前後,那時候,中國非常落後。

繆可馨出生於改革開放的豐收期,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科技力量:

袁老師成長的年代,沒有電腦手機、普通人想要獲取信息和資源是非常困難的。

繆可馨生活在信息發達的時代,互聯網的發展讓資源的獲取變得更加容易。


社會環境:

袁老師奮鬥的年代,民智還沒有得到啟迪和開發,資源基本都是由行業的權威人士壟斷的,集體主義是大家推崇的核心。

如今,自媒體時代到來,人人都有了發言權。只要有實力,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相關領域的大V,社會處於集主義與個性化相融合的階段。

權威的特權開始瓦解。

之前看過心理學大V李松蔚老師寫的一篇文章,有一次他受邀和幾位科學界權威一起做節目,在那個團體中,他因為年齡小而顯得有些違和感,但當主持人以網紅的身份介紹他時,一切又顯得非常貼合、流暢了。

自媒體的時代,社會有了很多的改變,有態度、有能力的人,不需要熬到權威階段才有話語權。

人們對於權威也沒有以前那麼崇拜了,甚至越來越多的人都敢於挑戰權威。


3、學校資源的侷限性


年輕教師接受度更強,但專業能力有限;骨幹教師專業能力過硬,但作風傳統和老派。

現有的學校的制度中,一個班級的學生數量,遠遠超過了班主任精力可以顧及的範圍。

做一個優秀教師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她在學校拿到的工資不成正比。

學校有固定的選拔標準,並不能兼容學生的所有特長。

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個性,對學生也會有自己的喜好,做不到完全公平。

應試教育的選拔標準會和孩子真正的發展需求產生衝突,通常老師會要求學生壓抑需求,迎合標準。

在這樣的前提下,老師肯定會傾向於喜歡更加聽話、不惹麻煩的學生。


4、家庭條件的侷限性


繆可馨家長曾因師生關係問題主動給老師發500元紅包。

有人批評孩子家長的做法,覺得她們不夠勇敢,沒有和權威對抗的勇氣,導致孩子也這樣。

對於這個觀點我並不是十分贊同,因為這個觀點並沒有揭露問題核心。

畢竟,人的勇氣是和能力成正比的。

繆可馨的家庭可以代表中產階級以下的工薪家庭。

這樣的家庭的真實處境是每天都要上班,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貸和車貸要還。

我相信,父母一定也想為孩子提供更好的資源,但問題是他們的能力能夠到哪些資源?

一般的家庭只能是按照家庭住址去搜索周圍的教育資源,然後去選擇性價比更好的學校。

而且,大部分這類型的學校結構都差不多,骨幹老師因為業務能力強被學校和家長慣壞了。

但應試教育作為高考的選拔標準,大多數的家長都會選擇業務能力好的教師。

畢竟,除了希望孩子可以快樂成長之外,家長更在乎他今後能否在社會上立足。

以上種種表明,繆可馨和袁老師之間的衝突很多,但卻因為各方面條件的侷限導致她只能應對。

無能應對卻又必須面對的現狀一定會給她帶來非常大的壓力。


繆可馨跳樓事件:非理性權威下的悲劇,該如何破解?


三、合作,與非理性權威的和解之道


非常誠懇的說,與非理性權威的對抗、短時間內不會太大改變。

首先,老師的性格一下子改變不了。

其次,教育系統的運轉也離不開這些老師。

最後,除個人問題外,這些人身上也有很多時代的印跡。

如何對待他們也代表著國家和社會對待那些曾經為國家、社會、家庭努力奮鬥的人的態度。

既然沒有辦法避免,也就只能選擇解決。

阿德勒在著作《超越自卑》中提到的合作意識在這個問題上很適用。

書中,阿德勒闡述了人獲得價值的動機和實現方式。

他認為人的幸福主要取決於她的社會價值,實現自己的價值需要和他人合作。

想要讓自己在非理性的權威關係中如魚得水,學會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合作的第一步是選擇合作對象。


1、合作對象的選擇


如果學生碰到人品特別差的老師,或者學生和老師的個性衝突異常強烈,亦或是學生自己有明確的目標,但是老師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

這些特殊情況下,我還是建議換一個老師進行合作。

其他情況,我還是比較贊同孩子對老師進行適應。

孩子最終的發展目標是適應社會、實現自我價值,並且可以為社會、為家庭做出應有的貢獻。

孩子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

其中,和非理想權威產生衝突是不可避免。

所以,如果還在能接受的範圍內,我還是建議和非理性權威合作。


2、謹記一致性目標


任何兩方進行合作,前提都是目標一致。

師生關係也一樣。

所以,在師生間的權威關係中,學生應該學會找到兩者之間的共同目標。

比如,繆可馨事件中,袁老師對寫作技巧和主題的確定,是以應試前提為準則的。

繆可馨把別處學來的方法,放到課堂是去使用,其實是違揹他們之間的共同目標的。

這樣做,很容易將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


3、摸清楚對方的底線和脾性


很多資料都可以證明袁老師脾氣火爆。

在和這樣的老師相處的過程中,摸清楚她的秉性和發火的界限是很重要的。

儘量把事情控制在老師能夠忍受的界限內,既保護了關係,也保護了自己。

那麼,如何摸清楚呢?

通常,我們可以觀察她發火的點在哪裡,看她喜歡的學生身上有哪些特質來進行總結。


4、合作的好處和暫時性


像袁老師這樣的教學骨幹,業務能力肯定是不錯的。

他們對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對試題非常瞭解,對於相關變動也很敏銳。

學生和老師合作之後,是可以更好解讀老師的意圖,獲取這些資源的。

獲得這些資源,就會有機會考取更好的學校,最終的受益者還是自己。

而且,任何的權威關係都只是暫時的。

繆可馨和袁老師之間的權威關係只會隨著小學畢業而結束。

繆可馨跳樓事件:非理性權威下的悲劇,該如何破解?


寫在最後: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被非理性權威關係困擾。

在這種關係中,人是不舒服的、是壓抑的、甚至是被剝削的。

可這又不是短時間內能連根拔起的問題。

在社會環境還沒有辦法杜絕這種現象之前,我們只能靠自己的智慧來度過這些難關。

《健全的社會》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說:“即便是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關係,對奴隸本身也是有好處的,他從奴隸主那裡獲得的糧食和資源,可以保證生命的繼續和延續。”

事實也確實如此,那些延續下來的生命,確實等來了奴隸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