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市場,我們做為消費者,是怎樣“任人擺佈”的?

我們是怎樣“任人擺佈”的

價格貴=東西好,買漲不買跌,打折季瘋搶……這些行為屢屢發生在我們身邊。俗話說,買的不如賣的精。作為消費者,我們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商家的圈套,買下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作為社會人,我們也該問問自己,為什麼我們很容易相信一些“人生導師”的話,刻意去模仿他們的人生經歷呢?我們是怎樣受人影響、任人擺佈的?

金利來的營銷策略

20世紀70年代,香港的大街上掛滿了“大降價”的招牌,幾乎每家店鋪都在搞打折促銷活動。但低廉的價格卻很少能吸引顧客,市場很不景氣,商家愁眉不展。

專營領帶的金利來公司也遇到了銷售不暢的情況。誰知,公司不但沒有決定降價,反而在董事長曾憲梓的策劃下,將所有領帶提價出售。事情一傳開,同行們都嘲笑曾憲梓不識時務,公司早晚會撐不下去。

誰知,金利來提價的消息一傳出去,商店裡顧客盈門。不僅領帶銷路很好,而且公司藉此機會推廣品牌,一舉奠定了金利來成為國際名牌的基礎。

當今市場,我們做為消費者,是怎樣“任人擺佈”的?

“目標市場”這個詞變成了“箭”

為什麼香港的顧客不買那些降價的領帶,而要買提價的金利來呢?曾憲梓認為,服裝市場大降價,不是因為香港人都不再買新衣服,而是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由於香港人仍然要穿西裝、打領帶,領帶的市場需求量依然很大。何況,金利來苦心經營數年,才樹立起華貴、高級的品牌形象。一旦降價,這一形象必將毀於一旦。再加上香港人喜歡追求名牌,在他們眼裡,名牌產品的價格一定不菲。

這樣,在低迷的領帶市場,提價後的金利來顯得光彩奪目。經濟復甦後,很多外國名牌產品沒能保住市場,紛紛退出香港。而採取了提價策略的金利來,在這場競爭中笑到了最後。

對於顧客來說,他們早已形成了自己理解商品的一套規則:一分錢一分貨,價格貴就等於東西好。如果對商品的質量拿不準,他們就會遵從這套規則。許多商家利用消費者的這種心理,採取提價策略,再加上巧舌如簧的推銷,成功把商品賣掉。即便不成功,商家還可以打出“特價”的招牌,降低一點價格後賣給那些喜歡買打折貨的人。無論如何,都是商家贏了。

金利來進軍大陸市場時,採用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銷售策略——只做廣告不發貨。一時間,大陸的主要媒體反覆刊播金利來的廣告,那句著名的廣告語“金利來領帶,男人的世界”更是成為耳熟能詳的流行語。但商店裡卻從來沒出現過金利來領帶的蹤影,無論是顧客還是售貨員,都在交頭接耳地打聽,金利來什麼時候才能到貨。而金利來的部分員工也在猜測老闆的心理,貨物壓著不發,究竟是為了什麼?

曾憲梓卻胸有成竹,不慌不忙。時機一到,他一聲令下,各地同時開始出售金利來領帶。消費者積蓄已久的購買慾望一下子爆發出來,紛紛爭搶。這樣,金利來領帶一進入內地市場便形成旺銷的勢頭,金利來公司也獲得了高額利潤。

這一招可謂撒手鐧。曾憲梓先做足宣傳,讓消費者每天都能看到相關廣告,但就是見不到實物,胃口被吊得高高的。一旦商品進入市場,消費者看到這樣高檔的商品,再加上早已積累的購買慾,很容易形成銷售規模。金利來的營銷策略,讓消費者乖乖地任其擺佈了。

對比原理知多少

金利來營銷策略的關鍵,在於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後才採取相關行動,進而提高了自己的影響力。

其實提升自身的影響力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一些原理,輔之以相應的行動,讓別人跟著自己的想法走並不是困難的事情。舉個例子,假設我們面前有兩個箱子,一個重兩千克,另一個重五千克。如果我們先拿兩千克的箱子,再拿五千克的箱子,就會覺得後者遠比五千克要重得多。而如果先拿五千克的箱子,就不會有這種感受。這就是生活中常見的“對比原理”。通過對比,我們很容易將一個事物的特點放大,從而使自己的感官受到短暫性欺騙。

心理學家們做過一項實驗,讓幾名學生坐在三桶水前面:一桶冷水,一桶溫水,一桶熱水。按照實驗規則,學生們要把左手放進冷水裡,右手放進熱水裡。幾分鐘後,他們又把兩隻手同時放進溫水裡。這時,左手會覺得這是熱水,而右手會覺得後,他們又把兩隻手同時放進溫水裡。這時,左手會覺得這是熱水,而右手會覺得這是冷水。這個實驗說明:由於此前的經歷和感受不同,同一件事物也能帶來不同的感受。

這個原理早已被商家運用到日常的銷售中。《經濟學人》雜誌曾發佈徵訂廣告,給用戶提供了三種選擇:第一種,只有電子版,要59美元;第二種,只有印刷版,要125美元;第三種,既有電子版也有印刷版,要125美元。如果你是用戶,會選擇哪個方案?

很明顯,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第三種。這正是《經濟學人》想要的結果。雜誌社把第一種方案當成了一個道具,目的是促使用戶按照第三種方案訂閱雜誌,還讓用戶感覺花125美元非常實惠。事實證明,84%的用戶同時訂閱了電子版和印刷版,只訂閱電子版的用戶只有16%。

在這之前,《經濟學人》只給出了前兩種方案,結果68%的人選擇了第一種,32%的人選擇第二種。因為用戶在對比中,總會選擇自己認為最實惠的方案。而面對三種選擇時,多數用戶的行為不知不覺地進入了雜誌社設想的軌道。

很多電子商務網站在標示商品價格時,總要在價格旁邊標上一個原價,並用紅線畫去,目的是給消費者強烈的心理暗示。消費者在看到兩個價格時,不由自主地進行了一下對比,很容易點擊“購買”按鈕。

對比原理還會用在其他場合。假如你是一名服裝導購,一位顧客走進店裡,想買一套西服和一件夾克衫。你會先推薦西服還是夾克衫?有人會說,先讓顧客購買相對便宜的夾克衫吧。這樣如果他嫌西服貴而不買的話,至少還會買一件夾克衫。

這麼想就錯了。先推薦便宜的商品,再推薦貴的商品的話,後者就會比原價顯得更貴,顧客更有可能不買。有經驗的導購都是先推薦西服,並竭盡全力說服顧客買下,成功後再推薦價格相對便宜的夾克衫。這樣會給顧客造成一種暗示:這麼貴的西服都買下了,“便宜”的夾克衫更不能錯過了。如果顧客還想買領帶、皮帶等相關配飾,這個原理也同樣適用。想想看,這樣的場景是否曾發生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在不知不覺間,你就付出了比預算多很多的錢?

掌握生活中常見的原理和規律,有助於你保持頭腦清醒,破解商家故意設下的圈套;也有助於你藉助這些規律,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