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症

臨床表現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由於腰椎間盤退變,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徵。臨床表現為定位不是很準確的腰背痛;有臀部,大腿後外側,小腿外側至跟部和足背放射性疼痛;下腹部或者大腿前側疼痛;部分病人會同時有肢體的麻木;感間歇性跛行:隨著行走距離增多,患肢出現麻木疼痛,蹲下或者臥床休息好轉,再次行走還會出現疼痛麻木加重;肌肉癱瘓或無力;會陰部麻木,排便排尿困難。

診斷

典型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依靠病史、症狀、體徵和X線片上有相應神經節段的椎間盤退變表現即可作出初步診斷。結合椎管造影、CT、MRI、椎間盤造影等方法,就能準確作出病變間隙、突出方向、突出物大小、神經受壓情況和主要引起症狀部位的診斷。同時需除外一些常見的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可以確診。

X片:除外一些其它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如腰椎滑脫。

CT:明確顯示腰椎間盤突出,辨別鈣化椎間盤。

MRI:診斷椎間盤突出特異性高於CT,且能鑑別椎管內腫瘤,同時能對病變椎間盤作出分級,指導治療。

肌電圖:也能幫助診斷。

椎間盤造影:能診斷椎間盤源性腰痛。

治療

保守治療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基本療法,有約80%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例經保守治療可以治癒或暫時緩解。保守治療包括:臥床休息、物理治療(推拿按摩等)、中醫藥治療(包括針灸)、骨盆牽引、腰圍的應用和適當的體療等物理療法,也包括NSAIDs類藥物、肌松劑、止痛藥、神經營養類藥的應用,還有硬膜外激素類藥物注射等。

手術治療的適應症是:1)經正規非手術治療6個月無效者;2)反覆發作症狀嚴重者;3)突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症根性痛劇烈無法緩解,並持續加劇者;4)腰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根功能喪失或馬尾神經功能障礙者要手術治療;5)另外還有一些患者由於同時合併有腰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症的疾病需要手術治療的,也同時手術解決。現在科學研究還發現神經根長時間受壓後功能恢復不良,無法完全恢復。所以保守治療時間不要超過一個月。若一味的拖延手術,繼續保守治療,最終導致手術效果不良,神經功能恢復不理想。手術方法

傳統的常規開放椎間盤摘除術有開窗法、半椎板切除以及全椎板切除等方法。開窗法軟組織分離較少,骨質切除侷限,對脊柱穩定性影響較小,大多數椎間盤突出症可採用此方法。

常規開放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由於有創傷大、住院時間長、術後恢復慢等缺點,從而促使人們積極發展微創手術,尤其隨著近年顯微外科技術和內鏡外科技術迅猛發展,大多單純腰椎間盤突出症已改由微創手術治療,現擇要介紹。髓核化學溶解術,經皮激光腰椎間盤摘除術由於其併發症多,效果不確切,在教學醫院較少採用。

1)經椎板間隙途徑內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是在內鏡監控下完成傳統開放式椎間盤摘除,將手術創傷減小,出血少,術後臥床時間短,減少傳統手術後出現的脊柱失穩、椎管內瘢痕粘連等問題,較開放手術容易被患者接受。但需要醫生有熟練的技術,對設備要求高,且手術費用高,在我國推廣有一定的難度。

2)顯微外科髓核摘除術:在顯微鏡的幫助下行小切口髓核摘除術,其優點主要是創傷小,出血少,住院天數少,恢復正常活動早,其併發症如神經根粘連、脊柱後側結構不穩定等也較傳統手術少。我院應用該技術治療病人數百例,一般手術切口在3cm以下,使用皮內縫合技術,不需拆線,術後3-5天即可出院。患者症狀術後一般立即緩解,即使有殘餘症狀,也會逐漸消失。該術式療效滿意,恢復快,手術費用較內鏡下手術少,深受患者歡迎。

3.腰椎間盤突出症減壓後的棘突間內固定術:由於巨大腰椎盤切除後會改變鄰近節段椎間盤的受力,加速相鄰椎間盤的退變;術後可能出現脊柱失穩等情況,我院現在採用減壓後的棘突間內固定(彈性固定)解決這些問題。

4.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的椎間融合及內固定指徵:腰椎間盤突出症行椎間盤切除術時是否需做椎間融合及內固定,若患者同時存在腰椎不穩或滑脫,則椎間融合不可避免;而同時又有腰椎管狹窄的患者,徹底減壓成為必然,這樣很容易導致不穩發生,也應同時行融合與內固定。在複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症,二次手術時也應考慮行融合手術,因為復發多說明不穩,且二次手術顯露該節段時需做更大的暴露可加重不穩。另外椎間盤源性的腰痛也需行椎間融合術。

詳細可參考董健主編的《專家診治 腰椎間盤突出症》,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