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絃》:希望和絕望轉換,目的和過程抉擇,人生意義何在?

史鐵生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和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卻在大好年華21歲傷殘了雙腿,自此一生都在探尋生命的意義。縱觀他的一生,我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在於:

完善自己,照亮別人。而他這些力透紙背的文字到現在也依然給與著我們精神的供養。

他曾經說過:“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向內的建立。那意義本非與生俱來,生理的人無緣與之相遇。那意義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實現,那便是神性對人性的要求。”

曾聽人說,如果把史鐵生的一生凝聚成一篇文章的話,那就分別是散文《我與地壇》和小說《命若琴絃》。

《命若琴絃》的故事梗概其實很簡單,主要是講一老一小兩個瞎子師徒相依為命,各執一把三絃琴一起浪跡天涯,在與命運抗爭的同時,又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

如此簡單的故事梗概,史鐵生卻寫出了跌宕起伏的感覺,讓我們的心一直跟著在希望和失望中交織,不得不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目的還是過程?

《命若琴絃》:希望和絕望轉換,目的和過程抉擇,人生意義何在?

一、希望與絕望的交織

老瞎子這五十年來的唯一希望就是彈斷一千根琴絃,這樣他就可以把他師傅鉗在琴槽裡的秘方取出來抓藥,這樣他就可以看一眼這個世界。

為了這個希望,他幾十年來不停歇的流竄於各個村落之間,一根一根用命拉緊琴絃來彈奏。日子一天天過去,村莊一個個走過,他的心也一天天緊張起來,因為他預感到彈斷一千根琴絃的日子就在眼前,就在這個夏天。

終於,在夏日的某一天晚上,他一下子彈斷了最後兩根琴絃,盼望了整整五十年的光明馬上就到眼前,他激動的天不明就上路去藥房抓藥。

可是在藥鋪卻被告知,這張他用心保存了五十年的藥方,竟是一張無字白紙。那一刻,他的身體像被人掏空了一樣,攤在了藥店門口。

老瞎子在藥鋪前的臺階上坐了一會兒,他以為是一會兒,其實已經幾天幾夜,骨頭一樣的眼珠在詢問蒼天,臉色也變成骨頭一樣的蒼白。

這些年來吸引他活下來的東西驟然消失,久存心間的希望落空,巨大的絕望落差襲來,在七十歲這個檔口,他的人生已經找不到再活下去的任何意義,身體也開始一天天的迅速衰老下去。

《命若琴絃》:希望和絕望轉換,目的和過程抉擇,人生意義何在?

如果最後不是想起小瞎子這個十七歲的徒弟還在等他,他可能就這樣走到燈枯油盡了。小瞎子才十七歲,不能像他一樣沒有活下去的希望。

小瞎子就是老瞎子在絕望中的希望,他要把這份希望傳承下去。於是他掙扎著回去,找到了因為喜歡的姑娘蘭秀兒外嫁,已經躺在雪地許久想要尋死的徒弟。

重蹈當年師傅對他做過的事情,他為了重燃徒弟生活下去的希望,把那張無字藥方鉗進徒弟的琴槽裡,並告訴他一定要誠心誠意的彈斷一千兩百根琴絃,這樣藥引子才靈,就可以去抓藥重新看到這個世界。

現在讓我們回到開始: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

故事的結尾,關於希望和絕望的故事再次上演。小瞎子也會重蹈老瞎子的人生,或許這一千兩百根琴絃,他到死都沒有彈夠,那他就不必再經歷老瞎子的絕望,一輩子只活在希望之中,這種結局對於他來說無疑也是最好的。

《命若琴絃》:希望和絕望轉換,目的和過程抉擇,人生意義何在?

二、目的與過程的悖論

我想睜開眼看看,師父,我想睜開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那就彈你的琴絃,一根一根盡力地彈吧。記住,得彈斷一千二百根。

小瞎子在被老瞎子救活後,不甘心為什麼自己成為一個瞎子,產生了想要看一回世界的願望,這個是小瞎子活下去的目的;而老瞎子說需要彈夠一千兩百根琴絃,才能去抓藥夢想成真,這個是讓小瞎子活下去的過程。

正因為老瞎子在回來的路上,頓悟了其師傅的臨終遺言,明白了彈斷一千根琴絃的意義:不過是給他活下去的一個念想,一個目的。而在這個目的的支撐下,這些年他所經歷的“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曾經是他所忽略了的歡樂。

所以他把這份目的也給了自己的徒弟,讓他有一份新的動力,只不過出於愛心,他把這份過程加量。從之前師傅的彈斷八百根,到他的彈斷一千根,上升到了小瞎子努力一輩子,或許都完不成的數量:一千兩百根,讓他一輩子都活在為這個目的而努力拼搏的過程中。

《命若琴絃》:希望和絕望轉換,目的和過程抉擇,人生意義何在?

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在彈斷一千兩百根琴絃之前,小瞎子就能“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張愛玲曾經說過: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無疑老瞎子是懂得小瞎子的,而史鐵生也是懂得的。

《命若琴絃》表面來看是說書瞎子的悲劇幾輩人重演的故事,可是實際上史鐵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是:“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絃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其實我們在現實中也是這樣,每個人都為了一個目的而去努力、奮鬥,而努力、奮鬥的設置就是生活的過程。我們設置理想,不是為了想要實現它,而是用它來引導我們往前走,走出來一個美好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過程也就是目的,它們是等同的。

可是它們又是不同的,因為終其一生,小瞎子都會生活在老瞎子的謊言中,徒勞的重複他的過程,永遠到達不了他想要的目的--看一眼這個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是悲哀的,這也是目的和過程的悖論所在,因為它永遠不可能實現。

《命若琴絃》:希望和絕望轉換,目的和過程抉擇,人生意義何在?

三、生命的意義所在

一根琴絃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絃也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繃繃的過程上彈響心曲。

如果拿琴絃來比喻生活,就是不管我們在生活中遭受多少挫折,都需要積極地面對它,繼續懷抱理想,努力將生命彈成一首精彩的樂曲。

小說中的“瞎子”其實是一種象徵意義,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這些看似身體健全的人,也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瞎子”所象徵的盲視人群。

現實中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的意義卻好像在逐漸離我們遠去。經常會聽到有人發出靈魂之問:“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

那活著到底有沒有意義呢?

《命若琴絃》:希望和絕望轉換,目的和過程抉擇,人生意義何在?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給出瞭解析:“在任何情況下,人的生命都不會沒有意義,而且生命的無限意義就包含著苦難、剝奪和死亡。

而英國作家約翰·科廷漢也明確表示:“人生的意義在於那些有價值的活動和事業,它們使我們成長為真正的人。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老瞎子和他的師父都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並踐行了下去。因為他們雖然經受和看穿了生活的欺騙,但依然出於善良和愛心,把用謊言編織的美好和希望傳給了下一代。

而他們也在此行動中,內心得到了滌盪、人格得到了昇華。一如史鐵生身殘志堅,依然用他的文字溫暖了世間所有的不如願。雖然他的身體是殘缺的,但是他的思想是偉岸的。

《命若琴絃》:希望和絕望轉換,目的和過程抉擇,人生意義何在?

結語

《命若琴絃》用樸素無華的語言,講述了一個關於生命的哲學問題,在平淡無奇中又包含深邃的生命意義。

在希望和絕望轉換之際,在目的和過程抉擇之間,探究生命的意義所在。不止對於身處困境的人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就是對於我們這些平常人,在看這篇小說時,都可以獲得對於生命勇往無前進取的力量。

作者簡介:思然,寫作踐行者,想要用文字提升自己,時刻走在精進路上的90後妹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