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上次我们说到在唐朝初期的时候,整个朝廷就一直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财政税收制度,面对出现的问题,皇帝们都是哪里出现漏洞就补哪里的方式来勉强维持中央政权的运转。

这种情况,到了女皇武则天统治的时期,其实是出现过一些好转的。武则天一上台后,就马上开始清查税务,大力整顿财政状况,想把帝国的财政制度拉到正确的轨道上。到武则天退位时,朝廷已经掌握了610万户口,这种进步是非常显著的。可问题又出来了,国家财政收入是在涨,而支出同样也在跟着不停的涨。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庞大的开支增长,主要就是体现在唐朝的官员数量膨胀上。上次我们聊过,在唐太宗时期,规定了整个政府的定员730人就已经到了用人数量的红线了,到了后面唐玄宗时,光是宫女就高达四万人,还有带品级的宦官三千人。长安地区的官员数量足足就有一万多人,另外加上皇家和官宦世家的子弟、仆人,整个长安城根本就负担不起了。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国家的经济中心在往江南地区慢慢转移。在唐太宗时,每年只要往长安地区送 20 万石粮食就已经够吃了,可现在每年运几百万石也不够这些人吃。而古代的交通路况去运粮食,困难非常多,粮食的运输成本比粮价还贵不少;用船走水路虽然价格便宜点,可黄河三门峡又是一个大障碍,没法运那么多粮食过去。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那又该怎么办呢?

在唐朝初年时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很无奈的权宜之计——那就是皇帝搬家。比如,唐高宗就带着武则天从长安搬到洛阳六至七次,说白了就是住长安没吃的,只能带着一大帮人住到运粮食更为便捷的地方住。后来武则天登上皇位后干脆住洛阳,和长安说拜拜了,还把洛阳为“神都”,就把洛阳当成帝国的行政地点向外发出一切施令。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即便是在国力强盛的开元盛世期间,也没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皇帝和官员们还是不停地在长安、洛阳两地之间奔波,就开元年间,唐玄宗在洛阳居住的时间加一起,起码有十年左右。大家想想,皇帝们两头跑,为一口吃的弄得这么可怜巴巴的,和乞丐也差不太多,时间一长,心里肯定就会觉得特别憋屈。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大家理解了这个现状以后,再回到唐玄宗那个时期,就能明白后面的安史之乱的果是怎么种下的。我们过去总是说,唐玄宗在早期是明君,只是老了以后,就变得昏庸糊涂了。其实真不是年龄的问题影响了政治决策这么简单,其根本原因是他一直要面临的财政困局,这种压力把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要说唐玄宗李隆基刚上台后,是真的很不错,起用了一批贤相,比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这些宰相们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都是为政清廉,轻徭薄赋的,当然这本来是没什么问题,可要站在财政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实很大。这批人只有节省开支的本事,并没有增加财政收入的能力。节省开支做起来相对比较简单,但是要做到财政收入增加,他们就老觉得这种行径就是盘剥民间,和儒家所提倡的理想是相悖的,他们怎么可能会干颠覆自己道德价值观的事情呢。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这个问题在宋代时期,也有一场著名的辩论,主角儿是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王安石首先说:“我非常善于理财,可以做到不增加民间的税收负担,同时还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这本来是很了不起的本领。

可司马光一听,马上就跳起来吼道:“真是岂有此理,这天底下的财富就TM这么多,不是在官家,就是在民间,你说你不加税还能增加收入,这分明就是动其他的歪心思去抢老百姓,照你说的这么搞下去,只怕是害处会更大。”所以,唐代的那些贤相其实和司马光的看法是一样的,这也是儒家一直以来的治世主张。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但皇帝这边光是截流不开源那肯定不行啊,钱哪够用呢。于是唐玄宗身边就出现了另外一支队伍,就是专门帮皇帝搞钱的官员。其中最著名的是后李林甫和杨国忠。前面说的为官清廉的贤相是“贤相团队”,后面这一拨搞钱的就叫“聚敛团伙”。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前期,唐玄宗还能在这两拨组织之间玩一下平衡。贤相团队负责治理国家、聚敛团伙呢,专门负责敛财,术业有专攻,分工明确多好,皇帝也乐于在中间玩弄权术搞平衡。但时间一长,这个平衡终将会被打破,为什么?因为财政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大,皇帝只能乖乖地投入到聚敛团伙的怀抱中去啊。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最为典型的一次冲突,是聚敛团伙中有一个叫宇文融的人当了宰相,他当年就为国家增加了80万个户口,税收一下增加了几百万贯,功劳大就必须要升官啊。但是贤相团队的人就开始看不惯了,你有什么呀,无非就是对老百姓下狠手压榨嘛,谁不会似的,算什么本事?所以宇文融只当了一百天的宰相,就被轰下去了。

当时唐玄宗对这种状况也没辙,他后来就问另外一个宰相裴光庭: “按你们的要求,我可是把宇文融给撸下去了。但他一走,我这日子过的可是紧巴巴的,你们谁能帮帮我呢?” 这时的裴光庭却不吭声了。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其实这种场景还出现过一回,那是在公元前81年的一场辩论,在汉朝的朝堂之上,一帮儒生很努力地批评着桑弘羊,桑弘羊是汉朝的聚敛团伙的代言人,儒生说桑弘羊搞企业,把盐铁归国有垄断经营,这就是典型的与民争利,反正就是各种批评。但所有的批评,被桑弘羊一句话反杀:“你们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但国家有这么多事要办,如果我不这么干,钱从哪儿来呢?此时的儒生们面面相觑,根本拿不出什么解决方案。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大家现在明白为什么李隆基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这样的货色了吧,唐朝以后的人评价他们是大奸臣,但在当时政治环境中,他们可是为皇帝解决实质难题的人,在皇帝的眼里,他们就是能臣。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李林甫任宰相19年,非常能干,就是因为他能搞定财政问题。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军、政、财权全部给了节度使,尤其是安禄山这种胡人节度使,这条政策最开始就是李林甫大力推行的,之所以要这么干,就是为了解决朝廷的财政压力负担,更准确地说,这种政策是把财政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隐性处理,暂时是没了疼痛,可问题依旧还存在,并且还转化成了别的、更可怕的问题……最后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后来李林甫死了以后,宰相就换成了国舅杨国忠,他能当上宰相其实杨贵妃并没有帮他,而是他本身还算有点手段。他身上担任四十多个职务,办起事来效率非常高,更让唐玄宗认可的地方,是他把国库这一亩三分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决不让国库缺钱。即使后面到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杨国忠首先考虑的是为军队花那么多钱可心疼了,怎么在花钱问题上尽量不动用国库的铜板。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所以到最后杨国忠逼不得已做了一件事,派人到太原卖僧尼道士的度牒来挣钱,度牒就是国家认可出家人的执业证书。各位朋友请看,到安史之乱兵临城下的时候,杨国忠的注意力仍然还在想法设法的搞钱。这也是唐玄宗为什么重用他的原因。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唐玄宗晚年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大奸臣,不是他年老昏聩,而是形势逼人,明知吃止疼药有副作用,但最后不得不吃。

今天我们说的这个故事,也是想提醒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如果大家立志要做一枚温润如玉的正人君子,不能只成为一个道德标杆,更要成为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因为当君子不能给出建设性意见的时候,那些小人的机会就来了。

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原来他俩身上都具备这种本领

好啦, 各位朋友们,为什么唐玄宗会重用李林甫这样的奸臣背后的原因,咱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拾趣",谢谢您花宝贵的时间看完本篇, 看完的伙伴们动动您小手指点个赞再走好吗,也好让我知道是您来过了!那我们明天见!

【今日话题】:如果当时解决了财政问题,还会爆发安史之乱吗?期待您的留言回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做删除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