狈论南唐(十二)韩熙载高才博学,是神仙中人,为何不被南唐重用

南唐虽然在军事上完全不是后周和宋朝的对手,被打得狼狈不堪,但在文化上却是鼎盛繁荣,创造了很多流传数百年的文化作品。李煜、徐铉、韩熙载都是南唐文化的代表人物,其诗文收录到了很多著名的典籍之中。尤其是韩熙载,高才博学,又精音律,善书画,是与徐铉并称为"韩徐"的文人典范。他是当时江南文坛的魁首,被称为"韩夫子",也被认为是"神仙中人"。然而韩熙载的理想却不是成为一个文学家,而是成为治国理政的宰相。可终其一生,他的理想都未能实现,南唐三位皇帝都没有重用他。

狈论南唐(十二)韩熙载高才博学,是神仙中人,为何不被南唐重用

关于韩熙载不被南唐重用的问题,历史学者们有多种解读。其中最为主流的一种说法认为韩熙载恃才傲物,性格上过于清高,所以不受皇帝喜欢。因此韩熙载在朝中一直没有成为掌握实权的宰相,而是多处于清贵,却没有决策权的官职之上。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韩熙载的性格的确是有些恃才傲物,但这都不是事情的主因。从当时南唐政坛来看,恃才傲物的不只韩熙载一人,这几乎是文人官员的通病。中国自古以来有文无第一的说法,文人相轻是官场常态。若以恃才傲物就否定一个人,那能当官的文人就没几个了。

狈论南唐(十二)韩熙载高才博学,是神仙中人,为何不被南唐重用

实际上以恃才傲物来否定韩熙载,这根本就是非常笼统的说法,根本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实质问题。这种说法的来源,是陆游在《南唐书·韩熙载传》中的说法,他说韩熙载"年少放荡,不守名检"。由于陆游是南宋文坛名宿,他的影响力远超一般的学者,于是给很多人留下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而与韩熙载同时代的南唐名臣徐铉的评价却更加贴切,他在撰写《韩熙载墓志铭》时写道"以俊迈之气,高视名流,既绛灌之徒弗容,亦季孟之间不处。"这句话比陆游那句更加高明,也更准确的描述了韩熙载不被重用的原因。

狈论南唐(十二)韩熙载高才博学,是神仙中人,为何不被南唐重用

徐铉的话有两重含义,而一般人只理解到第一重。第一重含义就是说韩熙载恃才傲物,有文人的清高的风骨,不受当时南唐名流的欢迎。这些名流既有文坛名人,也包括南唐皇室和各家贵族。这个说法与陆游基本一致,也是现代主流历史学对韩熙载的评价。

徐铉评价韩熙载的第二重含义更加深刻,也指明韩熙载不受重用的原因。他原文提到了"绛灌之徒",这是西汉名将周勃和灌婴,他们都是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元勋。他又提到了"季孟之间",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两家权臣,季孙氏和孟孙氏。徐铉通过这两个词,影射了南唐当时政坛的乱象。

狈论南唐(十二)韩熙载高才博学,是神仙中人,为何不被南唐重用

徐铉用"绛灌之徒"来指代南唐当时的武将集团,用"季孟之间"来指代江南本土的贵族集团。而韩熙载之所以不能被南唐朝廷重用,并非能力问题,也不是性格清高,而是不容于这两个集团。实际上从南唐的历史来看,在南唐亡国原因上,这两个集团要负上大部分的责任。正是这两个集团勾结,与韩熙载所代表的外来者发生激烈的党争,才使得南唐国力日衰弱,最终被宋朝所灭。而南唐的三个皇帝都站在本土集团的立场上,既利用韩熙载等人治国,又猜忌外来者,搞得政治乱象频出,最终危急到了国家的根基。

狈论南唐(十二)韩熙载高才博学,是神仙中人,为何不被南唐重用

南唐三代皇帝李昪、李璟和李煜都是不太信任外来者的,尤其是韩熙载这个外来者中顶尖的存在,他们对其的态度是既打又拉。这一点韩熙载本人也非常清清楚,他自己就对人抱怨过南唐烈祖李昪,"先帝知我而不重用,只是因我是幕客之后。"这一方面是说韩熙载的出身并非高门大阀,他的父亲韩光嗣当过北方节度使的观察支使,属于幕职官系列。很多人将其解读为韩熙载的无理抱怨,他们认为李昪实际上还是用了很多出身门第不高的庶族人才。实际上韩熙载抱怨的并非门第,而是来历,因为韩熙载不是南方人,而是北方人。

狈论南唐(十二)韩熙载高才博学,是神仙中人,为何不被南唐重用

南唐朝廷的外来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南方闽国被灭后并入南唐的,一部分是逃避北方战争南下的。而韩熙载正好是来自于北方的文人,他的家族在北方战乱中北被害,父亲也死于兵祸。他在好友李谷的资助下南逃,希望在南方有所作为,甚至跟李谷吹嘘要当宰相。他先投靠了南吴皇帝杨溥,可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南吴就被南唐取而代之。于是韩熙载又投靠了南唐皇帝李昪,成为秘书郎,掌太子东宫文翰。实际上这种官职看似清贵,其实没什么权力,算是预备咨询的人才。这说明李昪认可其能力,但猜忌其出身。

狈论南唐(十二)韩熙载高才博学,是神仙中人,为何不被南唐重用

后来的南唐皇帝李璟、李煜都是这样对待韩熙载的,一方面给予其高低位和高待遇,另一方面却猜忌和限制其权力。他们用韩熙载的才,却又不相信他,这种矛盾的情况,是源于南唐朝廷的内部格局。南唐从建国开始就是本土派掌权,一直打压和猜忌外来者。

其中武将集团和本土文臣互相勾结,成为垄断朝政的朋党。而外来者为了在朝中生存,不得不结党与之抗争,最终在南唐朝廷中形成党争的局面。这个党争最为严重的时候便是在李璟当皇帝的后期,当时形成了以宋齐丘、冯延巳、陈觉为首的本土派,和以韩熙载、孙晟、常梦锡等人为首的外来派。

狈论南唐(十二)韩熙载高才博学,是神仙中人,为何不被南唐重用

两个政治派系的党争非常激烈,各持立场针锋相对,使得朝中乱象频出。就连后周世宗柴荣兵临城下时,党争都还没有停止,南唐军队中互相拖后腿。最终李璟不听韩熙载的劝告,以本土派的枢密使陈觉出任军队的监军使。而陈觉本身又是个军盲,结果搞得南唐军队进退维谷,名将刘仁瞻被气死,使得战争大败,丢了淮南的十四个州。南唐就此开始走下坡路,直到被宋朝曹彬大军所灭。可即便后果如此严重,李璟仍旧包庇本土派,无法平息党争。这使得南唐的党争持续下去,直到国家灭亡。

狈论南唐(十二)韩熙载高才博学,是神仙中人,为何不被南唐重用

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延续了李璟的做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猜忌外来派,甚至毫无理由的贬斥韩熙载,使得本土派壮大,而国家则被这些本土派挖断了根基。他任用的大多为本土派大臣,包括严续、张洎等人,而且偏听偏信,最终把国家也葬送在他们手里。(严续虽是外来者,却娶了李昪的女儿,李煜的姑爹)

而韩熙载为了自保,不得不沉迷于酒色之中,天天在家办宴会,以表示自己没有更大的野心。李煜曾多次提出要拜韩熙载为相,而韩熙载则纵情声色,躲避拜相。这并非韩熙载不想当宰相,而是看穿了李煜的本质。李煜只想利用韩熙载来召集外来派,帮本土派背锅,而并非真正的托付国家政务。

狈论南唐(十二)韩熙载高才博学,是神仙中人,为何不被南唐重用

著名的文物画卷《韩熙载夜宴图》就是描绘了韩熙载在家办宴会的场景,据说还是李煜专门找人绘画的。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当时韩熙载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完全破灭,而且亡国当俘虏的命运迫在眉睫,个人内心和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与痛苦在折磨着他,使他除了以声色自娱来安慰和消磨自己外,已别无出路。因此我们看到画作上,韩熙载非但不是心情欢畅,反而表现出悒悒不乐、心情沉重的表情。

狈论南唐(十二)韩熙载高才博学,是神仙中人,为何不被南唐重用

从这些历史来看,韩熙载在南唐不受重用,与其性格上恃才傲物关系不大,更多的是党争的失势。由于他是北方南下的外来者,在朝中又是外来派系的领袖,所以被本土派打压,又受到皇帝猜忌。因此他的才学和能力的不大发挥,而政治抱负也无法施展。他的朋友李谷却因为没有南下,反而受到后周世宗柴荣的重视,最终成为后周宰相。从这一点上也看出,柴荣有着容人之量,敢于启用有能力的新人。与柴荣相比,李璟和李煜父子就差得太多了。他们有人才而不能用,沉迷于诗词歌赋,盲目信任本土派,最终断送的自家的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