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成瘾却不爱读,这个“病”怎么治?

文/董小姐送你一颗糖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自1995年确定以来,今年已经是第25个年头了。

买书成瘾却不爱读,这个“病”怎么治?

百度的世界读书日创意LOGO

为何要将4月23日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

古人说,“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是因为春天更适合读书吗?其实,4月23日的确是个很神奇的日子,许多伟大的作家都与这一天有关。4月23日是是莎士比亚的生日,是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纳博科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冰岛小说家、剧作家拉克斯内斯等人的生日。更延伸一点,达芬奇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量子力学创始人普朗克也都出生于这一天。

世界读书日的确立初衷无疑是鼓励人们多读书。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顺境还是逆境,都坚持读书,始终如一,不离不弃。

然而,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买书成瘾却不爱读,这个“病”怎么治?

你看看,像不像一看书的你……

立下flag读书的时候信誓旦旦,买了一大堆书回家后却束之高阁。看着买到的书一摞摞码放整齐,心中竟莫名涌起好像已经都通读过的喜悦。总是想着等有时间了闲下来了一定要好好读书,却似乎总是忙到没时间看书。又或者是兴致勃勃的读了几页就觉得看不下去,于是丢弃一边。

写到这里时我不禁下意识的环顾了一下自己家里散落各处的书,大部分都竟然没有拆封!自己不就是妥妥的“买书成瘾”重症患者一枚么!这是病,得治啊!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为什么我们都会在这句话上“中枪”呢?真是好心塞啊!下面就以自己的亲身感受为例,分析一下“爱买书却不爱读书”背后是何种心理。

对于知识的焦虑与恐慌

这是一个知识付费的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平等姿态成为人人都有权利分享的资源,也成为每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都可以用来变现的手段。知识,终于放下昔日“清高”的姿态,像超市的商品一样待价而沽。既然知识拥有了商品属性,想要宣传推广就要做广告,做广告就要有卖点。

然而目前知识付费的市场还是良莠不齐。具体表现就是我们不断看到诸如“学会XX,年收入上百万”、“学会XX,篇篇10w+”、“再不XX就晚了,XX后已被时代抛弃”等或夸张、或恐吓的标题党。身边也常常充斥着某素人变身知识IP迅速致富实现财富自由的案例,以上种种,通通可以称之为“贩卖焦虑”。

买书成瘾却不爱读,这个“病”怎么治?

积极进取的人,看到后会焦虑而不平,觉得别人可以我又差什么?中年危机的人,看到后会焦虑而惶恐,觉得看似稳定的环境其实危机四伏,一想到这里就惶惶不可终日!

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也让我们容易焦虑。我们打开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短视频、逛逛购物APP,刷刷剧、聊聊天、打打游戏……不知不觉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当回想一天有什么收获时,却只剩虚无。时间都去哪儿了?竟然找不到一丝证据。

于是,看书、学习,成了碎片化时代抵消虚无的“法宝”,也成了我们试图摆脱焦虑的“救命稻草”。于是我们报了很多课,也盲从的买了很多书。

满足占有欲

在日语中有个单词叫做“積ん読(Tsundoku)”,专门用来形容囤书而不读的行为,据说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明治时代。通过买书来满足对内心对知识的占有欲,原来并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行为,而是来自于人性本身。

罗素在《论人性与政治》中曾对占有欲做过这样的论述,他认为,“占有尽可能多的财产或财产的所有权——这一动机的根源在于恐惧和拥有生活必需品的愿望的结合。”占有欲似乎是人的天性之一,无论是物质还是财富,不论你获得多少,你永远希望获得更多。

《小王子》里也有这样的故事,小王子在各个星球游历时,曾遇到过一个每天不停计算星星数量的商人。他忙的甚至没有时间抬头,只为占有五亿颗星星。他自诩严肃又认真,只想着拥有这些星星,却从来没有想过占有星星后要做些什么。

买书成瘾却不爱读,这个“病”怎么治?

买书,囤书也是满足知识占有欲的方式。书籍承载了全人类的精神财富,面对浩瀚若星海的知识宝库,我们怎能望着眼前满满的宝藏空手而归?正所谓“贼不走空”,

即使一时间读不完那么多书,但看着满满的书架,看着越来越精美的书籍,内心的占有欲被满足的兴奋和快感,真是无比幸福!

打折促销的诱惑

为什么李佳琦的直播带货能力那么强?一方面是源自他的专业,令外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就是便宜!而不久前罗永浩直播卖车,宣传海报上最大的标题就是“不赚钱,交给朋友。半价车等你抢”。虽然男性与女性的消费偏好不同,但面对“简单粗暴”的打折,谁又不心动,谁又能抵得了诱惑呢?不买简直就是吃亏啊!

商家往往会对打折商品规定出优惠时效或者优惠数量,即“限时限量促销”,以此制造出一种稀缺性和紧张感。《影响力》一书对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进行了分析。书中写道:“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另一种打折促销的方式就是优惠券。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更为熟悉了!在《影响力》的作者看来,优惠券是一种文明带来的进步,只要出示优惠券,就可以便宜买到商品。

在买书这件事上,“满100减50”对我来说就非常有吸引力。为“凑单”各种拼凑,本来只想买一两本书,最后却买了一大堆原本没有计划要买的书。

消费的快感

打折促销买买买,花钱剁手爽爽爽!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越来越便捷,买东西只要戳戳手指就行了!没有了现金交易的真实感,消费的快乐却被加倍放大。甚至每年的双11、618都因购物而成为了节日,俨然一场全民“购物大狂欢”,与此相关的“消费文化”更是随着广告和传播而深入到大众心中,恨不得天天都是购物节。而如今恐怕又多了一个,比如我本人就把“世界读书日”过成了“世界买书日”,妥妥的又下单买了一堆书。

尤瓦尔·赫利拉在《人类简史》中提到,消费主义强调及时行乐。而早在1970年,鲍德里亚就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论述了这个观点。他认为需求其实是被虚构出来的。消费社会的实质是“由物的消费到符号的消费”,所有的物品都成为一种符号,商品的价值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

人们的消费行为已不再是追求商品的食用价值,反而更加注重在消费时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和随之彰显的快感。

买书成瘾却不爱读,这个“病”怎么治?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如今的社会,读书人早已甩掉了“迂腐木讷的书呆子”的形象,我们更愿意这样形容爱读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读过的书。”

买书这件事情,满足了我们对成为有气质的读书人的渴望。买书这种消费行为也让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也拥有“有趣的灵魂”。

以上的种种分析,其实并不是在批判买书这件事,核心都是在围绕“爱买书却不爱读书”这种行为展开的思考。

其实我始终秉持的观点都不是说买书不好。问题的关键,是买了之后要看啊!将书变成装饰品或者给自己贴标签的符号,就非常可惜了!如果因为买了大量的书却迟迟不读进而产生负罪感,就更加失去了买书本身的意义。

如何避免“买书不读”产生的负罪感?

买书不读的负罪感,一部分来源于“沉没成本”。简单的说,所谓“沉没成本”就是那些已经发生的且无法收回的支出,比如我们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等。

我们在选书时花了精力,在买书时花了金钱,也在等书快递来的过程中花了时间。而种种投入之后,心心念念的书终于送到了手上,然而却转手被丢到一边。当N久之后看到已经落满灰尘的书时,内心的自责感就油然而生。

而要想避免自责和后悔,我们除了要在买书的时候更加有规划性,同时也要和某些书进行“断舍离”,但更根本的,是学会如何读书,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 1、买书前列清单

在买书之前,不妨给自己列个清单。可以是全年的阅读清单,也可以是每个月的阅读清单。最好先把书籍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比如工具技能类书籍、专业知识类书籍、休闲娱乐类书籍、经典名著类书籍等等。

如果你不知道一本书该不该买,那么可以试试现在很流行的听书节目,先听听大概内容是否感兴趣再做决定。当然,像豆瓣这种专业网站的评分也可以作为参考。

接下来把这个书单分配到每个月或者每一周的阅读计划中去。当然,这个书单也不是说完全一成不变的,也会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实际阅读情况来调整。

  • 2、断舍离

对于很多书籍,之所以买了没读,或者是读了一点就读不下去,其实很大的可能是你当初为了凑单、看到打折、或者盲目听信了某某推荐而买的。买来之后却发现并不适合自己。与其让这些书成为“鸡肋”,不妨与之做个“断舍离”。

卖给二手书平台,或者转送给对它们感兴趣的朋友,都是不错的方法。这样的断舍离,不但能够抵消掉一部分“买书不读”的负罪感,也能够促成一本书的再循环利用,说不定会遇到真正喜欢它的主人而实现它的价值,又或者让我们的朋友避免了金钱上的浪费。

  • 3、刻意练习阅读能力

其实最后这个才是大部分人只买书却不读书的症结所在!我也想读书啊,可是看的太慢了,不如去刷剧。有的书看是看了,但根本什么都没有记住,感觉白白浪费了时间还不高兴,不如打游戏。

正是因为我们读书慢、效率不高、容易忘,才导致了一直拖延,买了书后放着不看。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那么,你的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你需要的是进行阅读相关的刻意练习,掌握阅读技能和方法。很多讲阅读方法的书籍和课程都可以参考,比如倍速阅读法、苹果阅读法、费曼阅读法,还有洋葱阅读等等。与之配合的还有各种工具、笔记本、阅读本、思维导图等等,十分全面。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书籍和工具将帮助你通过训练来加快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效率,以及如何真正读懂一本书。

你会发现,原来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有些书只需要略读、跳读,有些书则可以用零散时间随时阅读,而有些则适合花上慢功夫仔细的研读。

  • 4、不要贪多

买书如山倒,就是一种贪多的表现。在读书这件事上之所以不断的有挫败感,就是因为我们的目标太宏大,买到的书总想着要迅速看完,快速掌握。结果发现有的书根本读不过第一页,有的甚至读不过第一句。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我们非但失去了买书时意气风发的愉快,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挫败之中。

其实除了休闲性质的书之外,很多书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延迟性满足”的过程。而这正是因为书中浓缩了大量的知识,书中汇聚了深刻的智慧,书中充满了精巧的思维世界。这些书读起来需要我们的大脑参与其中,甚至是一起完成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这些书时,也应把“目标粉碎化”,把握住能把握的点滴,不要贪多,而是不断的时时给自己正向的反馈。

最后一点感悟

对我而言,读书是一辈子的事。爱买书,也不是啥致命缺点。面对一堆堆买了却还未读的书,与其充满了内疚,不如放低心态,踏实下来,归类清理,列出阅读计划,同时将自己最近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实践。毕竟大多数人买书还是源自“求知若渴”,那么,希望我们能够真正的多读一些买回来的那些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