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名探究——唐玄宗得灵符改元天宝——灵宝

【开篇语】关于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兴趣,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梳理完了山东的地名。其间,有过反复,有过彷徨,有过喜悦,有过沮丧,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个专题。之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历史和地理的过程,通过对地名的认识抑或是重新认识,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其中有故事、有情怀,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们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奋斗历程。


中原地名探究——唐玄宗得灵符改元天宝——灵宝

灵宝地图

【地名由来】

中原地名探究——唐玄宗得灵符改元天宝——灵宝

老子出关

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年),老子李耳见周王室羸弱,毅然驾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幸有函谷关尹喜望见紫气东来,得窥天机,乃求老子留下《道德经》传于世间。这函谷关,就在今灵宝境内。

古时灵宝地有大片桃林,故称"桃林"。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桃林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在桃林县发现一道"灵符",故将桃林县改名为"灵宝县"

《元和郡县志》陕州灵宝县:"天宝元年,于县南古函谷关尹真人宅掘得天宝灵符,遂改县为灵宝。"

中原地名探究——唐玄宗得灵符改元天宝——灵宝

夸父逐日

古时,这里曾被称作"桃林"。据传,夸父追日最后渴死在秦岭脚下,他的桃木拐杖也变成了蜿蜒几十公里的桃林。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此置桃林县。

《新唐书》卷五载:"天宝元年正月丁未,改元。"公元742年正月,唐玄宗李隆基喜得老子"天宝",即改年号为"天宝",当年称天宝元年。二月,群臣上表:"以函谷灵符,潜应年号,请于年号加''天宝'字"帝从之,遂称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并令重建了老子新庙,大赦天下,文武进阶。参军田同秀因奏获"灵符天宝"有功,被授朝散大夫,举国欢庆。

是年二月,正式将函谷关所在的桃林县改为灵宝县。

中原地名探究——唐玄宗得灵符改元天宝——灵宝

函谷关

后玄宗还特地到函谷关拜谒了"老子故宅",留诗曰:

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灵宝历史上其它名称由来

弘农:弘农涧河得名。又名门水、鸿胪涧。即今灵宝市东宏农涧或涧河。

中原地名探究——唐玄宗得灵符改元天宝——灵宝

灵宝风光

灵宝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之交,南依秦岭,北濒黄河,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1993年5月撤县设市,被誉为黄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命名为"中国金城"。

【历史沿革】

中原地名探究——唐玄宗得灵符改元天宝——灵宝

虞夏,今灵宝地处豫州。商时,称桃林,属豫州。周时,称桃林塞,置函谷关。春秋初,地属虢。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人假道于虞灭虢,地属晋。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此地属韩。秦,初为胡关地、函谷关地,后属三川郡。

中原地名探究——唐玄宗得灵符改元天宝——灵宝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迁函谷关于新安县。同年在函谷故关置弘农县(以弘农涧河得名)。此为灵宝有县之始。另外,在胡关地置胡县,以水得名,此为阌乡有县之始,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更名湖,属京兆尹(在今西安市)。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割河南(今洛阳市)、南阳二郡之西境置弘农郡(与弘农县合治),领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商、上洛11县。

新莽时期,改弘农郡为右队,领有弘农县。东汉,初复名弘农郡。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划丹水、析属南阳郡。建武十五年(39年),划商、上洛属京兆尹,同时增人湖、华阴二县。这时弘农郡领有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湖、华阴9县。

三国时,属曹魏,魏文帝曹丕受禅后,避汉献帝讳,弘农郡、县均改为恒农,属司州,领县仍旧。西晋,郡、县复名弘农,属司州。析陆浑、卢氏、新安三县它属后,弘农郡领有弘农、湖、陕、宜阳、渑池、华阴6县。

南北朝,今灵宝地区有四郡五县。

西恒农郡:北朝刘宋的将军薛安都,攻克弘农后置弘农郡,属司州。领弘农、陕、宜阳、渑池、卢氏、曲阳6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移弘农郡于陕城(在陕县),以避献文帝拓跋弘讳,郡、县复改名恒农。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在原弘农郡旧址(即函谷故关)置西恒农郡,属陕州。领恒农一县。北周并西恒农,于明帝时复置弘农郡。

朱阳郡: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楚人樊唐背梁归魏,因划卢氏地置朱阳郡并朱阳县。郡治在黄水县,隶析州。朱阳郡领朱阳、黄水二县。孝昌二年(526年),省郡。西魏大统二年(536年),又置郡,属东义州。北周并西恒农后,于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废朱阳郡,置邑阳县。

石城郡: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划卢氏地置石城郡并石城县,西魏废帝时废郡,并改石城县为玉城县。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废县。

阌乡郡:东魏改湖县为湖城县。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在原湖城县旧址置阌[wén]乡郡,领阌乡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弘农郡入弘农县,并废阌乡郡。同年改义州郡为虢州(治所在卢氏)。开皇十六年(596年),省湖城县入阕乡县。移治于湖城,同年置桃林县。大业三年(607年),恢复弘农郡并移治鸿胪川(今虢镇),领有弘农、长泉、卢氏、朱阳4县。义宁元年(617年),复置湖城县。同年弘农郡更名风林郡,领弘农、阌乡、湖城三县。这一时期,灵宝地区有七个县,即:弘农县、桃林县、阌乡县、湖城县、朱阳县、玉城县、邑阳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凤林郡为鼎州(以阌乡之黄帝铸鼎原名之),移治阌乡。贞观八年(634年)。虢州由卢氏移治弘农。同年虢州更名虢郡。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虢州,领有弘农、阌乡、湖城、朱阳、玉城、卢氏6县。同年,因获灵符于故函谷关尹喜故宅,遂改桃林为灵宝,仍属陕州。 五代时, 属后唐保义军,仍名虢州。领县仍旧。宋、辽、金 仍名虢州。领虢略、朱阳、卢氏、栾川4县,属陕西路。此时,省玉城入虢略。灵宝、阌乡、湖城3县均改属陕州。金贞元二年(1154年),割虢州为陕州支郡,以备潼关。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省湖城入阌乡(县治在阌底镇)。至元三年(1266年),省灵宝入陕县。至元八年(1271年)复置灵宝,属陕州。同年9月,省虢州入虢略。至元十年(1273年),省虢略、朱阳二县入灵宝。虢略为镇,设巡检司。此时,灵宝地区只有灵宝、阌乡二县,属河南路陕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灵宝、阌乡属河南府,继改属陕州。隶河陕汝道。阌乡县移治于唐湖城县旧址。清代,灵宝、阌乡县隶陕州直隶州,属河陕汝道。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灵宝、阌乡2县仍属陕州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2月,设立豫东道、豫北道、豫西道、豫南道,灵宝、阌乡2县属豫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西道改为河洛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灵宝、阌乡2县均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全省设立11个行政督察区,灵宝、阌乡2县属河南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陕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18日,日军向河南正面战场发起进攻。6月11日,日军占领灵宝、阌乡县城。但因日军兵力不足,被迫东撤,国民党军队迅速收复失地,6月13日收复阌乡,6月15日收复灵宝县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21日,陈谢兵团解放灵宝、阌乡两城,标志着河南全省的彻底解放。

新中国建立后,灵宝、阌乡2县属陕州专区。1952年4月8日,撤销陕州专区,并入洛阳专区,灵宝、阌乡2县属洛阳专区。1954年6月,阌乡县撤销,并入灵宝县,治所在灵宝旧城。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拦洪,县治移至虢略镇。1968年1月,洛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洛阳专署,灵宝县隶属洛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7月1日,洛阳地区革委会撤销,改称洛阳地区,灵宝县属之。1986年1月18日,撤销洛阳地区,三门峡市升为地级市,灵宝县划归三门峡市管辖。1993年5月12日,撤销灵宝县,设立县级灵宝市。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