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謝燕飛尋常家,士族700年興衰榮辱史

士族,又稱世族、門閥,即所謂的名門望族。在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中,曾經扮演了重要角色。士族起源於漢末,形成於曹魏,鞏固於西晉,鼎盛於東晉,衰微於南朝,消亡於唐末。

王謝燕飛尋常家,士族700年興衰榮辱史

  • 士族的發源

東漢末年,獲益於察舉制的士大夫領袖中,形成了一批世代做高官的豪族,他們掌握了大量的社會資源,門生故吏遍天下,在朝廷和地方都有巨大影響。四世三公、累世兩千石,成了他們的標配,屢屢被提及。

三國亂世開啟後,各地的豪族為了生存,加入了不同的陣營。其中,“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吸引的人才最多,畢竟他可是扛著東漢朝廷的旗幟,具有吳、蜀兩國無法抗衡的優勢。

王謝燕飛尋常家,士族700年興衰榮辱史

歸於曹操陣營的豪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潁川陳氏、潁川荀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弘農楊氏、河內司馬氏。

後來,曹操的世子曹丕代漢自立,建立魏國。在曹魏取代東漢的過程中,豪族幾乎都表態予以支持。為了對這些豪族表示感謝,曹丕頒佈了由陳群起草的九品中正制,主要通過家世和品德選拔官員,並確定官員等級。核心措施是,中央和各州郡都由相應的中正,負責挑選官員。而中正本身也都是豪族出身,毫無疑問,他們選拔的官員也基本都是豪族,這使得豪族幾乎壟斷了仕途。

王謝燕飛尋常家,士族700年興衰榮辱史

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影響了魏晉南北朝400年的時間,可謂意義深遠。九品中正制的確定,標誌著豪族蛻變為士族,士族集團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 正式登場

曹丕和曹睿兩代皇帝時期,士族出身的司馬懿嶄露頭角,大顯身手,併成為皇帝的倚靠,兩次接受遺召輔政。到了曹芳的時候,皇族出身的曹爽,刻意打壓司馬懿。司馬懿先是裝慫,在蟄伏十年之後,突然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拿下曹爽,並滅曹爽三族,徹底翻盤。

曹魏後期,司馬家族基本上控制了朝廷。曹魏代漢時,幾乎沒有多少人表示反對,除了荀彧。而司馬氏取代曹魏,卻遭到了許多人的反抗。面對曹魏隨時可能被司馬氏取代的局面,忠於曹魏的士族,先後發到了淮南三叛,不過全部都司馬氏平定。忠於曹魏的士族被司馬氏清洗之後,剩餘的士族或主動、或被動靠攏了司馬氏。司馬氏取代曹魏,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王謝燕飛尋常家,士族700年興衰榮辱史

由司馬氏所立的傀儡皇帝曹髦,忍無可忍,發出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怒吼,毅然決然親自討伐司馬昭。曹髦孤注一擲、以卵擊石,被司馬昭的親信賈充指揮兵士所殺,預示著曹氏最後的反擊也失敗了。

出身潁川陳氏的陳泰,也就是陳群的兒子,在曹髦遇害後,要求司馬昭處理賈充,提議“殺賈充以謝天下”,故而被司馬昭冷落,潁川陳氏就此掉隊,寂寂無名。

儘管司馬昭非常想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不過他畢竟揹負弒君的惡名,使得他有嚴重的心理負擔。最終取代曹魏這件事,由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完成。

王謝燕飛尋常家,士族700年興衰榮辱史

士族出身的司馬氏,篡魏立晉,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不過這也引發了另一個問題,會不會有新的士族,取代司馬氏?這是司馬炎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司馬炎對士族的態度是既要拉攏,又要壓制。司馬炎給了士族集團一系列權益和經濟利益,同時他又大肆分封藩王。他一口氣分封了27個藩王,就是想利用宗藩的力量,壓制士族集團。

同時出於安撫士族的目地,晉朝建立以後,司馬炎繼續沿用曹魏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並進一步加強。大量底層民眾難以出頭,士族和他們的後代倒是活得滋潤,佔居高位,不勞而獲。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西晉時期的士族,雖然始終被皇族壓制,還是朝著政治舞臺中央挺近。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接著五胡亂華,司馬氏的皇族勢力幾乎都歇菜了。

  • 鼎盛時期

衣冠南渡後,逃難到江南的北方士族擁立琅琊王司馬睿繼位,延續晉祚。可以說,沒有北方士族的支持,司馬睿很難稱帝,特別是琅琊王氏的支持,起到了關鍵作用。為了回報士族的支持,司馬睿給予了士族諸多特權,對王氏更是另眼相待,王氏家族的代表王導和王敦,一個掌控中樞,一個在手握重兵。在司馬睿登基儀式上,司馬睿甚至邀請王導一起坐上龍椅,被王導婉拒。琅琊王氏之盛,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王謝燕飛尋常家,士族700年興衰榮辱史

王氏家族的興起,標誌著以士族為核心的東晉門閥制度正式確立起來。士族迎來了他們的巔峰和輝煌。

以王氏為代表的北方士族,始終掌握著核心權力。這引起了南方土著士族的不滿,如周氏、顧氏、陸氏、朱氏、賀氏、沈氏,他們強烈要求和北方士族平起平坐。為了調和南、北方士族矛盾,王導讓出一部分官職,讓南方土著士族也能進入中樞,同時儘量不損害南方土著士族的經濟利益,使得南北方士族勉強可以和睦相處。

司馬睿坐穩帝位後,有感於大權旁落,試圖重振皇權,開始削弱並打擊王氏。王導保持了忍耐,可是王敦就沒那麼好的脾氣了,他直接率領大軍,從武昌沿長江順流而下,直抵建康。司馬睿派兵抵抗,被王敦擊敗。司馬睿這次敗得很慘,而且還連累周氏被王敦滅族。

王謝燕飛尋常家,士族700年興衰榮辱史

雖然王敦戰勝了司馬睿,但是他也沒能力取代東晉,畢竟有實力的士族,不止王氏一家。當時最具名望的士族有八家,王、謝、袁、蕭、顧、陸、朱、張。琅琊王氏之後,東晉先後由潁川庾氏、龍亢桓氏、陳郡謝氏掌權,這些家族均是實力雄厚的士族。

桓氏的代表人物桓溫,野心勃勃,先後三次北伐。桓溫曾試圖取代東晉,但是被謝氏所阻止。桓溫死後,謝氏興起,謝氏的代表人物謝安,文韜武略。雖然謝安權傾天下,但他卻忠心耿耿維護晉室,積極替皇帝分憂解難,絲毫沒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他的侄子謝玄在淝水之戰中,一舉擊潰前秦大軍,使得東晉轉危為安。

王謝燕飛尋常家,士族700年興衰榮辱史

隨著謝安的逝世,謝氏再沒出現與之比肩的人物。而謝氏沒落之後,士族集團再沒有出現王導、謝安這樣的政治精英。士族大量腐化墮落,已經無力扛起祖輩的旗幟。士族們怕吃苦,不願在軍隊歷練,使得他們喪失了對軍隊的控制權。出身低微的庶族,更願意加入軍隊,庶族也就漸漸控制了軍權。

  • 士族的衰落

庶族出身的劉裕,最終取代東晉,建立了南朝第一個朝代宋。東晉的滅亡,宣告門閥制度壽終正寢。而且終東晉一朝,皇帝與士族、士族與士族、士族與庶族、南方土著士族與北方僑居士族,彼此之間都有矛盾,有的矛盾還很尖銳。這些矛盾伴一直隨著東晉,一直到東晉滅亡。

劉裕建宋之後,士族雖然仍然擁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但是已經無法和東晉相提並論。至宋孝武帝朝時,形成“寒門掌機要”的局面。士族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掌控朝政。

王謝燕飛尋常家,士族700年興衰榮辱史

權力又重新回到皇帝手中,儘管如此,皇帝為了籠絡士族,仍然給了士族很多優待,特別是經濟方面,士族仍然掌握著大量的土地和田園。只是,士族無法進入權力中樞,多半出任地位很高,但沒有實權的官職。

南朝宋、齊、梁、陳更迭,士族的地位和影響力也一步步下降,特別是梁武帝時爆發的候景之亂,更是讓士族遭遇滅頂之災。從北朝投奔過來的將領候景,曾經向梁武帝請求,希望可以和王、謝聯姻。梁武帝奚落道,“王、謝門高,恐非適爾”,拒絕了候景。後來候景發動叛亂,對以王、謝為代表的士族展開瘋狂屠殺,南朝的士族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再來說說北朝士族,即留在北方的士族。北朝是以鮮卑人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對漢人身份的士族,始終保持著警惕的態度。但畢竟漢族的文化和文明比鮮卑先進得多,所以北朝皇帝和鮮卑貴族,仍然希望和士族集團進行合作。相較於東晉和南朝的士族可以制約、抗衡皇帝和皇族,北朝士族始終低皇帝和貴族一等,一直是皇權的附庸。

北朝士族有“五姓七望”之說,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除此之外,北朝還有渤海高氏、河間邢氏等稍次的士族。北朝士族和南方崇尚清談的士族不同,他們喜歡務實,渴望建功立業。無論在政界還是軍界,都能看到士族的身影。這些士族在北朝屢獲重用,出任高官要職的人多不勝數。

王謝燕飛尋常家,士族700年興衰榮辱史

當然,機遇和風險並存。出身清河崔氏的崔浩,奉北魏太武帝的旨意,編修《國史》。某些對漢人士族心懷不滿的鮮卑貴族,誣告崔浩醜化北魏先祖。北魏太武帝親自審問崔浩,也沒有審出結果。太武帝失去耐心,下令滅崔浩三族。

受崔浩案的牽連,與清河崔氏關係密切的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滅族。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擊。

  • 退出舞臺

關隴貴族集團出身的楊堅,最終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一統中原,建立了隋朝。隋朝沒堅持多久,同樣是關隴貴族集團出身的李淵,取代隋朝,建立唐朝。唐朝初年,關隴貴族集團紛紛和以崔、盧、李、鄭為代表的山東士族(原北朝境內的士族)聯姻,算是各取所需。

不過,唐太宗上臺後,對山東士族進行了敲打。他下令編修《氏族志》,把關隴貴族集團的姓氏,排在士族集團之前,並把《氏族志》作為定製頒佈,強行壓制士族。

王謝燕飛尋常家,士族700年興衰榮辱史

唐朝繼續沿用隋朝首倡的科舉制,以科舉制選拔官員。不過士族考中的比例,遠高於平民,所以士族出身的官員,仍然是官員中的主流。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唐朝,紙張沒有大規模普及,所以書籍的價格非常貴,一般只有士族才買得起書籍,而考科舉最需要的,就是讀書。平民顯然沒有那麼多的錢購買書籍,沒有讀書加持,自然很難考中。

在唐朝,士族保持著很大的影響力,如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京兆韋氏、京兆杜氏、河東裴氏。這些士族產生了許多的宰相、大將軍、尚書、刺史、太守、侍中、皇后、太子妃等。特別是河東裴氏,出宰相17人,是名副其實的郡望。

到了中唐和晚唐,由於藩鎮坐大,士族開始遭遇危機,藩鎮首領拿士族開刀,一些士族官員被藩鎮首領殺害。唐朝末年,最大的藩鎮首領朱溫,在黃河邊的白馬驛,一次性殺掉30多個士族官員,然後把他們的屍體投入黃河。史稱“白馬驛之禍”。

王謝燕飛尋常家,士族700年興衰榮辱史

經過白馬驛之禍,士族徹底退出中國的歷史舞臺。

從東漢末年到唐朝末年,士族在歷史舞臺存在了700餘年。他們曾經顯赫一時,曾經力挽狂瀾,曾經腐化墮落,曾經任人宰割。在歷史長河中,士族著扮演了屬於他們的歷史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