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在烏衣巷寫下千古名句,清代詩人寫詩反駁,高下立判

烏衣巷位於南京秦淮河畔,是古代最負盛名的一條巷子。

關於它的名字由來,有三種說法。

第一:源自一個名為“王謝”的金陵人,他以出海捕魚為業,有一次他的漁船誤入了烏衣國,他在此處娶妻生子,後來不知何故又獨自返回家鄉,為了懷念在烏衣國的那段歲月,他將所住的巷子改名為“烏衣巷”。

第二:和三國時期的孫吳有關,當時吳國的軍隊曾駐紮於此,士兵們多著烏衣,故有此名。

第三:東晉時期最鼎盛的兩個家族王氏和謝氏的宅第就建於此處,兩族的子弟為了顯示身份的尊貴,常著烏衣,便有了“烏衣巷”之稱。

劉禹錫在烏衣巷寫下千古名句,清代詩人寫詩反駁,高下立判

第一種說法曾被記載於《六朝事蹟編類》中,第二種說法有歷史依據,而更為後世所接受的是第三種說法。

這大概和劉禹錫在烏衣巷所寫的千古名句有關。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是中唐和白居易齊名的大詩人,人稱“詩豪”。

和蘇軾一樣,他的詩歌風格開闊疏朗、豁達豪放,給人以前進的力量。

他還擅長寫詠史懷古詩,《蜀先主廟》、《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都是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

這首《烏衣巷》便是《金陵五題》之一,短短四句便寫盡了人世的繁華和滄桑,引人深思。

劉禹錫在烏衣巷寫下千古名句,清代詩人寫詩反駁,高下立判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開頭兩句描繪了一幅荒涼的景象,為後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筆。

烏衣巷附近有秦淮河、夫子廟、桃葉渡,詩人為何偏偏選擇了朱雀橋?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朱雀橋”和“烏衣巷”在對仗上更工整,也更具有美感;

第二朱雀橋上所雕刻的朱雀重樓正是曾經謝氏家族領軍人物謝安的住處,從歷史淵源上來說,朱雀橋和烏衣巷也更契合。

朱雀橋邊野草叢生,烏衣巷沐浴在夕陽的殘照中。

“野草”和“夕陽”,一荒蕪,一蕭瑟,使整個畫面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中。

劉禹錫在烏衣巷寫下千古名句,清代詩人寫詩反駁,高下立判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人截取了一個典型的畫面,將人世的滄桑變化,物是人非寫到了極致。

曾經只棲息於王謝貴族的燕子,如今也不得不落在了尋常百姓的家中。

為什麼一定是燕子,而不是其它的,比如黃鶯、大雁呢?

因為古代有一種說法,那就是“燕子不入苦寒門”。

昔日王謝家族繁華昌盛,車馬喧鬧,門庭若市,可是如今已是百年過去,王謝家族已日漸沒落,烏衣巷也不復當年繁華。

詩人僅僅抓住燕子這一特殊意象,在今昔對比中,抒發了一種滄海桑田、人世無常的感慨。

通俗的語言,尋常的意象,卻道出了人世間最深刻的含義,這便是此詩的魅力所在。

這首詩歷來為人所稱道,然而到了清朝,卻有學者反用其意,寫下了另一首詩。

劉禹錫在烏衣巷寫下千古名句,清代詩人寫詩反駁,高下立判

此名為《嘆燕》,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小說家陳忱 ,他在詩中是這樣寫的“春歸林木古興嗟,燕語斜陽立淺沙。休說舊時王與謝,尋常百姓亦無家”。

劉禹錫在《烏衣巷》中以燕子來描繪人世的變遷,寄託興亡之感;而陳忱這裡更殘酷,以“燕子”來突出百姓流離失所的慘境。

很明顯,在這兩首詩的較量中,劉禹錫完勝,除了他本身名氣比陳忱大外,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劉禹錫這首詩描寫的不僅僅是一時的景象,繁華與落幕,興盛與衰敗,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放在今天依然適用,它對引導人們思考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化有一定的作用。

而陳忱詩中描寫的只是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景象,很難引發讀者的共鳴。

從這一點上來說,兩首詩高下立判。

不知你更喜歡劉禹錫的《烏衣巷》?還是陳忱的《嘆燕》?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