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祕訣,原來是這個!


原創 C爸 CC爸媽

因為疫情,全國的學生宅在家裡上網課,看完別人家孩子的表現,老父親、老母親們又無法淡定了。

  • 自己家的孩子:老師剛教的東西,他們怎麼就記不住?
  • 別人家的孩子:老師考查寒假前的內容,他們怎麼還能脫口而出?

別人家的孩子怎麼記憶力那麼好?我家孩子怎麼就學不會,是我的孩子笨嘛?

一定不是,因為你會發現他學習記不住,但動畫片情節可記得賊清楚。

所謂的差生,絕對不是笨,而是差在了記憶方式不得法。

沒有形成有效的記憶習慣,只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有記憶傾向,對其他部分興趣不大,對枯燥的學習甚至自動忽略,可不就“學不會”了!

所以記憶方式和記憶習慣,要從小就開始啟蒙鍛鍊,否則等上了學,一切都晚啦!

我們大腦的記憶,是由三部分組成,編碼、存儲、提取。

記憶三部曲

首先是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大腦開始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編碼。

然後是存儲,大腦把編碼好的信息存進大腦裡,也就是“記”的過程。

最後是提取,在需要調用信息的時候,把信息說出來,也就是“憶”的過程。

今天,C爸就根據記憶的三部分,給大家分享下,如何幫孩子梳理出更高效的記憶方式。


1 記憶之源,信息的編碼

編碼這詞兒聽起來很專業,

其實就是對信息加工的過程。

比如我們聽到的歌聲、聞到的花香,都會經過編碼進入到我們的大腦裡。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調動的感官體驗越多,思考越多,他的編碼就越高效。

舉個例子:

CC小時候帶她去植物園,有一年進門第一個展廳裡全是蝴蝶蘭,CC環視一圈後,我讓她閉上眼,問她,你剛剛看到了什麼呀?

她只說了一個字:花。

別人家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秘訣,原來是這個!

如果你也試圖看眼前的景物,然後閉上眼,你會發現之前生動的圖像會很快消失,只留下一個模糊的回憶。

我讓CC繼續睜開眼看這片花田,但是問了幾個問題:

都有什麼顏色?紫色、粉色、黃色……

聞聞是什麼味道呀?

花朵是什麼形狀?是不是想小蝴蝶一樣,所以它叫蝴蝶蘭。

再讓CC閉上眼時,她就能更詳細地說出:一大片五顏六色的蝴蝶蘭,還有兩隻白色的蝴蝶在裡面飛。

這個過程中,她調動的所有感知方式(視覺、觸覺、味覺、聽覺)和思考方式(有哪些顏色,像什麼形狀),就是編碼的過程。

在日常的養育中,我們就可以幫孩子在“記憶編碼”上下下功夫。

好的編碼方式,可以讓孩子無障礙的記住任何想要記住的東西。

不需要很刻意、很複雜,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引導孩子多觀察、多體驗。

觀察越仔細、體驗越豐富,就越容易記住。(有些孩子本身就喜歡這樣做,那就不需要畫蛇添足打斷他啦。)


2 存儲,“記”比“憶”更重要

一說到某個孩子記憶力好,大都是誇他能一下回憶起很多、很久之前的事情。

但比“憶”更重要的,是“記”!

高效的編碼完成後,如何引導孩子更高效的記住呢?

a多聯結

大腦的記憶方式不是像抽屜,記住一個東西就放到抽屜裡,等用的時候再拿出來。

我們的記憶,是一個網狀的結構。

大腦會把新看到的信息,歸到相同的類別中,和其他相關信息放在一起。

新的東西,與已有認知,聯結得越多記得越牢、越容易。

前段時間我帶CC看《環球少年地理雜誌》時,看到了紅眼樹蛙。

別人家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秘訣,原來是這個!

這種生物對咱們來說太陌生了,所以,如果直接跟CC講紅眼樹蛙,全部都是陌生的知識,跟已有認知沒有任何聯結,她就不太感興趣。

但咱們有青蛙啊!

結合著與青蛙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去講這本書,就很容易記住。

再比如,前段時間帶CC玩人體探索實驗玩具時,我驚歎過現在幾歲孩子的生物知識儲備

她們可以輕鬆get到人有多少根骨頭、肺是怎麼工作、心臟的作用原理。

最重要的是,完全沒有我們上學時那種枯燥和死記硬背

她很小的時候讀過《我們的身體》,大概知道了身體的各個結構。

別人家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秘訣,原來是這個!

(肺)

別人家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秘訣,原來是這個!

(血液循環)

後來玩人體玩具模型,結合之前的知識儲備,上起手來就絲毫不陌生,而且很快明白了每個部位在身體的具體位置。

別人家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秘訣,原來是這個!

別人家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秘訣,原來是這個!

(肺)

別人家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秘訣,原來是這個!

再大一些開始玩人體探索實驗,在之前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白了更深層次的作用原理。

別人家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秘訣,原來是這個!

別人家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秘訣,原來是這個!

(肺)

別人家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秘訣,原來是這個!

(血液循環)

相比我們、上初中才接觸、上來就死記硬背的方式,這種“繪本上認識—玩具中摸索—實驗中瞭解” 一步步關聯的記憶方式,似乎讓學知識簡單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比爾蓋茨曾有一個關於記憶的演講,就是關於

利用信息相互聯結的方式實現超強的記憶

別人家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秘訣,原來是這個!

所以初期搭建知識框架的這個過程,父母的角色很重要。

當孩子小腦袋瓜裡積累的知識太少,還沒有足夠舊有知識時,父母就要擔任孩子的“外腦”角色,幫助他多建立各種聯結。

b多重複

記憶的本質就是復讀機。

重複的次數越多,頻率越高,記得就越牢。

唸完一本書,合上之後也可以一起跟孩子再說說這個故事,引導孩子梳理故事的發展脈絡,幫助孩子補充細節。

昨天給CC講了一本《種金子》,講完之後帶她去取快遞,路上我便提議,我們再講一遍種金子的故事吧。

去的路上先捋了一遍故事情節,回來的路上又補充了一些細節,回到家,她就直接能給C媽大致講出來了。

平時讀繪本不必追求多,要求精。

日常的生活,也可以多幫助孩子事後回顧。

CC很小開始,每晚睡前,躺在床上,我們就會帶她回憶今天做了什麼,像講故事一樣。開始是我們說她聽,後來她參與的越來越多,現在基本都是她在說。

所以有的時候,我真的很驚歎CC的記憶力,很多幾年前的某件小事,她都能場景還原隨口就說出來。


3提取,回憶路上的絆腳石

我常常見到,CC想說一個東西,卻怎麼也描述不出來,急得團團轉。

其實她記住了,但是怎麼也說不出來,或者說出來也很混亂,讓人聽不明白。

這都是信息的提取,也就是“憶”這個過程,出了問題。

這一步怎麼幫助孩子呢?

a信息分塊

孩子還太小,記不住太多、太複雜的東西。

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分塊記憶。我們常常說的睡前程序,其實就屬於信息分塊。

別人家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秘訣,原來是這個!

b描述精準

CC2歲多的時候,偶然帶她在外面吃過一次皮蛋瘦肉粥,她很喜歡,我跟她說這叫皮蛋瘦肉粥。

不管是第一步的編碼,還是第二步的記,對於一個小吃貨來說絕對妥妥滴~

她立馬就記住了這個粥,但這個專有名詞複雜且陌生,她沒記住。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她經常管我要:爸爸,我要喝那個有蛋、有肉的粥。

老父親自然是秒懂,要就買給她。

至此,有蛋、有肉的那個粥,在我家就等於了皮蛋瘦肉粥。

後來有次去姥姥家,她跟姥姥說:我想喝一個粥,要放肉和蛋哦。

姥姥真是親姥姥,也不考慮下這個要求的合理性,居然真的給她做了一碗粥,裡面臥了一個雞蛋,放了一些午餐肉丁……

也就是那次之後,

我發現了一個啟蒙的盲區:我們總是仗著自己能聽懂,便習慣性放水,不去要求孩子“表述的精準性”。

所以類似表述成了常態:

  • 二姥爺家=有滑梯的那個姥爺家
  • 紅眼樹蛙=很像青蛙,但眼睛和四條腿是紅色那個蛙

這樣做的後果,初期可能只是孩子提取信息低效、慢。

但等真正需要記知識時,就很容易馬虎、丟三落四。

CC剛學英語時,one duck ,two ducks,這種“兩個詞”組在一起的表述對她來說都是難點,自然更記不住複數這種細節,所以two duck總是落下“s”。

開始的時候,我們沒有放在心上,心想著先熟悉了詞組,再去強調複數。

但老師一直強調一步到位,要求說錯一次就糾正一次,直到one *** ,two ***s成為固定記憶,脫口而出不需要思考。

後來特別感謝老師的這個要求,因為如果按我們之前的路子來,不精準的記憶(two duck),再提取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工(到底該不該加s),就很容易遺漏和出錯。

早期教育,記憶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孩子消除這些模糊地帶,不要模稜兩可, 不要似是而非。

已學會的東西,你要求她描述越精準,她後期越省事。

我們總是欣喜於孩子邁出的每一小步,但其實,他們真的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記慢一點沒關係,記準更重要。

好啦,說了這麼多,其實並不是要大家帶著功利心去養孩子,而是在日常的養育中,也許你只需要多花一點點心思,孩子就會有很大的改變,日後就能省很大的力氣!

你家有什麼好辦法,也一起來分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