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川端康成的《雪國》看不同人生的情愛去留與悲歡離合

川端康成執筆十餘年才完成了《雪國》,這部作品被譽為“日本文學史上的抒情頂峰”,他因此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所言,《雪國》以非凡的敏銳性表現了日本人民的精神特質,也是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整部作品通過一個愛情故事來展現日本地域文化的危機,徒勞與無力之感充斥在字裡行間,使得小說具有了一種悽婉惆悵得基調。

從川端康成的《雪國》看不同人生的情愛去留與悲歡離合

一、去留的抉擇: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

《雪國》的主要人物並不多,島村、駒子、葉子、行男,但作者卻在構思與編制故事情節時下足了心思,他在為數不多的主人公之間設置了多重複雜的關係,很多並不明晰的描寫和情節處理的含糊使得這部作品顯得更加朦朧與曖昧。小說 的故事情節正是在雪國展開的 , 並和東京這座城市有著自始至終的藕斷絲連,4位主人公分別作出了去與留的不同選擇 。

島村生長在東京的商業區,因此他對雪國來說是一位外來的客人。他曾經三次來到雪國,又三次離開雪國,至於他為何而來,小說並沒有明確的給讀者交代,或許是厭倦了都市的紛繁與嘈雜吧。從他第一次來雪國遇到駒子,再到第二次來雪國的路上遇到葉子,雪國的確讓他感受到一種別樣的風情、令他領略到不一樣的風景、和終生難以忘懷的人。這些都令他欣喜沉醉、同時也令他的離去更加苦惱憂傷。他樂意在這裡逗留、賞玩,但他終究不屬於雪國,雖然這裡有堅強美好,深愛著他的駒子,他最終還是決定離去。

生在雪國的駒子、行男和葉子均與東京有著特殊的關聯。

從川端康成的《雪國》看不同人生的情愛去留與悲歡離合

駒子曾被賣到東京作雛妓 , 那裡有她少女時代的辛酸與苦楚。後來,駒子帶著傷痛由東京返回雪國,面對師傅家的困厄 , 她選擇留下來,頑強地以個人之力擔當起一切。她的留下,是一種責任與堅守,不僅體現出高尚的獻身精神,也使她贏得了行男、葉子及島村的感激與尊敬 。

而行男是帶著希望與憧憬去東京讀書的,可是好景不長,他患上腸結核被迫回到家鄉,無奈的等待生命的終結。繁華而熱鬧的東京是行男的嚮往與追求,是他追夢的地方,可是他才剛剛來到這裡,這個夢就破碎了,他的歸來是不得已之舉,也令人惋惜與悲嘆。

葉子是一位看護,她最初去到東京也許是為了照顧病人,她與行男之間產生感情正是由於她的職業與身份。隨著行男的離去,葉子的情感也失去了依託,她堅持每天為行男上墳,來排遣行男走後內心的孤寂與空落。最終她不願沉寂在這種狀態之下,於是請求島村回東京的時候帶她離開。可是戲劇性的是,當島村還未確定具體的出發日期時,葉子在一天夜晚,由於一場大火,墜樓身亡了。她永遠的離開了,也永遠的留在了雪國。

從川端康成的《雪國》看不同人生的情愛去留與悲歡離合

二、悽美的基調:日本哀美文化的集中體現

悽美的文風在日本的文壇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個四面臨海的島國,日本的文學中似乎總是潛藏著一份無法擺脫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也漸漸在文人的筆下深化成一種憂鬱哀傷、極具悲劇之美的文風。

毫無疑問,《雪國》中描述的愛情故事最終以悲劇收尾,這種毀滅性的結局也給了讀者無限的衝擊與反思。這個結局也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川端康成在創作《雪國》時處於二戰時期的日本瀕臨失敗之際,其內心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即使希望日本能夠反敗為勝,但心中也更加明白所做的努力終究是徒勞。最終戰爭以美國原子彈襲擊日本而告終,川端康成的心情也跌落到了谷底,因而小說《雪國》的哀美基調也是川端康成戰後情緒的映射。

藝伎為了愛情努力的追求普通人的生活,就像是日本武士道中永不妥協的精神一樣,駒子認真的想要把自己變得更好。正如她的名字,駒是馬是生來就桀驁不馴的動物,充滿著倔強,這注定了駒子不會屈從與命運。她幾次告白島村,為了爭取心中所愛不惜背叛未婚夫,甚至到後來失去自我,這種膽大潑辣的行為與大和撫子式的優雅端莊大相徑庭,可這確實駒子獨一無二的執拗與堅持。可是,這終究是“一場徒勞的努力”,島村最後的離去使這一切都成為了一個虛幻的夢。

從川端康成的《雪國》看不同人生的情愛去留與悲歡離合

葉子這個角色與駒子剛好對立,她優雅端莊、溫順嫻靜,更加符合日本人的審美。葉子在《雪國》中沒有駒子的坎坷經歷,沒有像駒子那樣遭受感情上的重創。但從一開始,葉子便與“悲慼”相連。在開頭部分提到葉子的悲慼,是在她的聲音,文中道“她的話聲優美而近乎悲慼”。文中對葉子一生中的悲傷經歷描寫甚少,葉子也一向以溫婉順從的低姿態示人。這樣來看,與駒子悲劇的一生相比,葉子的悲劇為“與生俱來”,或者說,葉子是“悲慼”這一詞的化身。悲慼之於葉子,比起一種情緒,一段經歷,更像是一源血脈,一種性格。

整部作品最終以雪中火場仰望銀河的一幕戛然而止,葉子葬身火海的結局也安排的十分巧妙,她的離去也讓島村對他的情感迴歸了平靜,葉子作為整部小說理想美的化身,在夜色與火光的籠罩之下,完成了對美的深刻詮釋與永恆定格。

在書裡,駒子看到了愛情與生活的美,卻不堪忍受接二連三的打擊,她發了瘋。葉子想要告別愛人離去的陰影,最終葬身火海。而書外,川端康成父母早逝,寄人籬下,他寫就了世外桃源般的雪國絕景,卻在亦徒亦友的三島由紀夫切腹後,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許,生活的體會才是藝術悲劇最為真實的源頭活水。

從川端康成的《雪國》看不同人生的情愛去留與悲歡離合

三、結語

有人說:“《雪國》是一部隨著閱讀的深入而不斷開啟深遠的未知世界的作品 , 一部不可思議的作品。”它的敘事結構有著一種慵懶鬆散的隨意感,正是這種溫和的隨意感更能引發讀者情感的共鳴。除了感情上的衝擊,川端康成對於敘事節奏的把握也十分精妙,人物關係上的起伏與留白,劇情上的起伏與澎湃,字字可見真情實感,處處都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投影與折射。

人生有平靜安穩,更會有波瀾起伏,人與人之間也是在這樣難以預料的事件之中發展出很多故事。島村和駒子兩個人,由相識到相知,再到後來的相愛和分離,讓這兩位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本來沒有什麼交集的人在雪國發生了短暫的交匯。雖然最終各自的生活都回歸平靜與自然,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段相遇沒有價值。

那個失火的夜晚 , 駒子在趕往火災現場的路上對島村說過一句話 :“你走了 , 我要正正經經地過日子了。”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即便我們知道很多美好只是一場短暫的夢境,亦或是霧裡看花的虛像,但生活本就滿目瘡痍,用美麗去掩蓋生活的不堪也是徒勞之舉。但願你我心中都保留著一片雪國一般的世外桃源,在心靈孤寂之時可以暫時的棲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