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孩子叛逆的背後,或許藏著你未曾瞭解的一面。

如果孩子沉迷玩手機,你會怎麼辦呢?

沒收手機?責備或打罵孩子?

但你可曾想過,竟有人會狠心到,活生生讓兒子生吞手機!

前不久,網上流傳著一段令人揪心的視頻,一個男孩正癱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吐著鮮血。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原來,男孩太叛逆了,之前教訓了幾次不能貪玩手機,都不肯改過。

這次甚至半夜偷玩手機,加上考試考砸了,父親情緒失控之下出狠手打孩子,逼其硬吃手機。

看著恨鐵不成鋼的孩子,父親氣不打一處來,更是威脅:以後哪個手指碰手機,就剪掉哪個手指!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很多父母以為,面對孩子的叛逆時,只要狠狠教訓一頓就行。

可結果呢?往往是越打罵孩子,他們越不服管教,只會變本加厲地不聽話。

主要是因為,父母直接去硬碰硬,只會讓孩子表面上被迫聽話了,可實際上內心盡是不滿、委屈,繼而更想再次叛逆任性。

想要打破惡性循環,就要先從瞭解孩子的叛逆開始。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叛逆不是壞事

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

記得我家大寶在7歲時,就有了明顯的“叛逆”症狀:上一秒還跟你有說有笑,下一秒立馬翻臉,脾氣倔得我又氣又無奈。

好幾次我感慨:以前那個可愛又聽話的女兒,去哪裡了?

直到從事兒童教育的朋友告訴我,才恍然大悟:孩子開始叛逆,是在正常不過的事了,這說明他們的自我意識在崛起。


他們不再完全依賴於父母,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選擇。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而孩子叛逆在成長過程中,主要有3次明顯的時期:

第一次是常說的“可怕的兩歲”,典型的什麼都“不”

寶貝吃飯嗎?不!寶貝洗澡吧?不!那我們今天不洗澡了?不!
衣服穿不上,不穿了!哭;給他的東西不是他選的,不要!哭……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試問哪個媽媽不崩潰呢?

但如果這時你的孩子開始說“不”,我卻要恭喜你:這說明孩子的大腦和思維已經開始發育,有獨立的想法了。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第二次就是“七八歲狗都嫌”的年齡段:

特別愛頂嘴,說他一句,能回你十句,還說得頭頭是道:

做作業的時候,不要看電視!

那你不要在我做作業的時候看電視呀,你看電視,我也會想看啊,你不想讓我看,那你也別呀……

可實際上,這說明孩子邏輯性正在變強,希望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所以才會和我們辯論、抗爭。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第三次就是青春期,也讓父母最頭疼,一般在孩子12-15歲之間:

孩子回家後時悶悶不樂,吃完飯就把自己關進房間裡去,完全不跟父母交流。

這時候,孩子已經有了獨立人格,也希望有更多私人空間,很多事不願與父母說。
但這恰恰正是,孩子長大成人的最大前兆。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莫言曾說:“我崇拜反叛父母的孩子。”

因為敢於反叛的孩子,更加獨立自主,未來也更有主導人生的能力。

所謂的“叛逆”,或許只是父母給孩子強加上的“罪名”。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孩子不聽話的背後

是根本不知道該聽哪一句

在電影《小孩不笨2》有一段扎心的獨白,令我難以忘懷:

“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

而我們都是經常假裝在聽,然後耳朵一邊進,一邊出……”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影片中楊氏兄弟,就是典型愛叛逆的小孩:

媽媽一進門,就開始靈魂拷問:“功課做了沒有?”“今天考驗怎麼樣?”“該去洗澡了!”

兒子卻不為所動,繼續煲電話粥,媽媽氣得大罵,“就知道講電話,去,洗,澡!”楊學謙這才不情不願起身。

楊氏兄弟無論做什麼,媽媽都能挑出毛病,動不動就對孩子非吼即罵。

甚至,就算孩子做對了,父母還是能找出理由,劈頭蓋臉的責罵照舊不誤。

既然怎麼做都捱罵,那還不如干脆不聽。漸漸地,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印象,瞬間在孩子心底埋下種子。

不聽話,叛逆,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正如影片中,小男孩說的「說什麼都要被罵,所以慢慢的我們就變啞巴了。」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這正是心理學上常說的「超限效應」,父母的嘴巴就像機關槍一般,噠噠噠壓得人連氣都喘不過來了,還怎麼去消化那些所謂的管教呢?

在這種猛烈的語言攻勢下,孩子早已養成了習慣性躲避。

一邊是父母長篇大論的教誨,一邊是孩子心不在焉的遊神。

由此可見,並不是孩子故意叛逆,而是在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和趾高氣昂的命令下,物極必反的結果。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過分強勢的父母

註定養不出真正的“孝子”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換言之,許多孩子的叛逆,是被父母一步步逼出來的。

45歲的張靈是一名律師,離婚後便獨自撫養女兒瑤瑤。但誰也沒想到,瑤瑤竟叛逆到殺害了養育自己的母親。

深究後才發現,15歲的瑤瑤,在外人看來乖巧懂事,品學兼優,可實際上卻是母親的一顆棋子,必須任由其擺佈:

學習成績必須保持在班級前5名;

將來要考上清華、北大類的重點大學;

不允許女兒見爸爸;

一旦瑤瑤沒有達到預期,張靈就會把不安、焦躁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

……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你是我的女兒,我一步一步把你養大的,你必須聽我的。”母親強烈的控制慾,就像一把枷鎖,讓瑤瑤壓抑到幾乎快要窒息!

母親越要求她考好,她越感覺力不從心,想要放棄;

母親越阻止她見父親,她越想偷跑出去,與久違的父親重逢;

母親滿足她越多的要求,她越感到壓抑,因為這些都要用更好的成績來等價交換……

正是因為母親這樣過度的管控,才讓瑤瑤變得叛逆、躁動不安。

5月23日當晚,瑤瑤假借給媽媽按摩為由,用絲帶將其勒死,並裝進行李箱中,與媽媽的屍體待了2天1夜。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一場悲劇,一死一入獄,幸福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

歸根到底,這場失控的叛逆是孩子在日積月累的壓迫下,最歇斯底里的反抗,是父母密不透風的管制下,自食其果……

我們常常苦惱,孩子怎麼老是不聽話,事事違揹我們?

可實際上,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變壞,而是我們管得太多,讓他們失去了自由,活得像一個沒有思想的軀殼。

然而,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啊,隨著一天天長大,他們勢必愈來愈希望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如果這時,父母還一味打壓和操控孩子的話,那不久後的將來,他們如何擁有清晰的判斷力?如何擁有強大的膽量,去抵抗外來的傷害呢?

如此,為何我們不對孩子放下“叛逆”的罪名,耐心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呢?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著名的教育學家洪蘭說過:“要想孩子聽你的話,一定要和孩子建立好關係。”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非跟我們對著幹,而是原本良好的親子關係,在悄然之中早就出現了問題。

而如何維繫好親子關係,讓孩子成長得更好,就需要我們做父母的投入更多心血了。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肯定”

管教孩子,需要一定的語言藝術。

假如想達到教育的最佳目的,在管教語言上就要下功夫,讓孩子聽得舒心,才不會忤逆我們的意思。就像別人指出你的錯誤,如果他用嘲諷的語氣,想必你也會很抗拒吧。

比如“不要……”“不可以……”這樣的否定句具有命令、指責的意味,說多了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就像小時候媽媽一大早就催“別睡了,起床”,我們反而更想繼續賴床。

但用肯定句來說,就能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和誤會,孩子也更能接受:

不可以在牆上亂畫哦——可以在紙上畫畫;

不可以亂扔玩具哦——記得帶玩具回家;

不可以大聲喧譁哦——可以學會多傾聽他人

……

記住,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溫度。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魚缸法則”助孩子度過叛逆期

什麼是「魚缸法則」呢?簡單來說,一個小魚缸裡養著十幾條三寸長的魚兒,這些魚兒不管吃多少魚食,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直到有一天,這個魚缸被人不小心打破了,人們就把這十幾條魚兒挪到院子裡的池塘裡,結果發現這些魚兒竟都長到了一尺長。

孩子就如同魚兒,越被束縛,越得不到應有的成長。

再加上,人都有一種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讓孩子做的事情,孩子越想做,不撞南牆是不會死心的。
這時,父母能夠做的就是讓孩子去嘗試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正如我們所說的,人生路上,該掉的坑還是需要掉。

做父母的在保證孩子身心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勇敢邁前一步,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作家林清玄說過:好孩子是已經喚醒內心種子的孩子,他們認識到了自我,壞孩子還沒喚醒種子,沒認識到自我,還渾渾噩噩地活著。

你不讓孩子嘗試過,他們怎麼能喚醒自己呢?怎麼能探索自我個性呢?

孩子叛逆期到了,媽媽哈哈大笑

有一位日本媽媽的育兒小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兒子進入青春期後,變得叛逆了,有天甚至罵媽媽“臭老婆子”!

在大多數父母的眼裡,這是不孝的行為,肯定少不了一頓責罰。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可這位媽媽卻開心的不得了,笑逐顏開地向爸爸報喜:“咱家兒子終於進入叛逆期了,慶祝一下!”
當天晚上美滋滋地煮了象徵吉祥的紅豆飯,還在門口的郵筒上貼了告示“我家也有叛逆期的兒子啦!”
年少的孩子意識到,這樣下去只會讓老媽越來越開心,所以叛逆期一天就結束了!

看似不修邊幅的教育,其實在家庭治療中稱為「悖論式干預」

媽媽將兒子叛逆中的成長部分擴大,用喜悅來呈現,忽略了溝通中的攻擊部分,以一種非常規的手段,巧妙地化解了家庭中潛藏的矛盾。

每個孩子,都有叛逆期。有的父母視它為洪水猛獸:

“怎麼可以不聽父母的話!”

“怎麼可以頂撞父母!”

但其實,叛逆期是父母的禮物,是一件超級正常的事。

與其惱怒,不如開開心心地,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你將收穫一個溫暖的孩子。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德國作家黑塞說過:“任性,是一種被低估的美德。”

成長的過程,永遠會伴隨著分歧和挫折,不論是對孩子,亦或是對父母,都是一種磨練。

跨過去了,我們便獲得全新的收穫,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要愛他們的全部,包括不完美的部分。這才是我們為人父母,最基本的職責,不是嗎?

<code>原創不易,喜歡的話歡迎關注和轉發哦!/<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