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將進酒》提到的“五花馬”究竟是什麼馬?原來一直想錯了

提到大詩人李白,最能表現他的個性就是他詠酒的詩篇。這類詩固然屬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雲。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勳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而在詩中其實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就是“五花馬。千金裘”中的“五花馬”到底是什麼馬?

李白在《將進酒》提到的“五花馬”究竟是什麼馬?原來一直想錯了


如果我們單查五花馬的話,通常得到的解釋是“馬之鬃毛色作五花文”解,即毛色呈現五花色紋的馬。 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社會上很講究馬的裝飾,常把馬的鬃毛剪成花瓣形狀,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馬,剪成五瓣的叫五花馬。後來演化為一般良驥的泛稱。但是問題是,至今沒有可靠證據能夠證明唐代有將馬鬃剪成五簇的‘五花馬’”,所以,對於將五花馬解釋為馬鬃剪成五簇的說法,學界往往是將信將疑的,或者總是將其作為一種說法而謹慎對待。說到底,最關鍵的是五花馬沒有“一花馬”“三花馬”那樣眾多的圖像資料作為支撐,所以對五花馬的解釋比較模糊。

李白在《將進酒》提到的“五花馬”究竟是什麼馬?原來一直想錯了


所以一般而言,“五花馬”有三種解釋:一是名貴的馬;二是毛色斑駁的馬,或者五色的馬;三是將馬鬃剪成五瓣的馬。在這三種說法中,以前兩者最為流行,第三種往往僅作為一種說法而存在。這裡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叫“花馬”。“花馬”是指將馬頸部的鬃毛進行修剪,形成花瓣狀,然後根據其數量稱之為“一花馬”、“二花馬”、“三花馬”等。漢代的畫像磚上也常見一花和二花馬 ,但不見三花馬。如河南洛陽出土畫像磚上的二花馬。到了唐代,則主要流行三花馬,而且三花的來源可以分為兩個系統,一個突厥系統,主要以唐太宗昭陵的浮雕六駿為代表,也就是說,即便是昭陵六駿,也最高用了“三花馬”的等級待遇,那麼“五花馬”究竟真的存在嗎?會不會也跟“飛流直下三千尺”一樣,屬於李白的“誇張手法”呢?

李白在《將進酒》提到的“五花馬”究竟是什麼馬?原來一直想錯了


不過最終我們還是在文物考古中找到了答案,一件於1955年出土於西安韓森寨唐墓唐代執壺上的貼塑圖案裝飾中有五花馬圖像(圖四)。該執壺從壺的形制和裝飾手法來看應該是唐代長沙窯的產品。五花馬的形象以模印貼花的形式裝飾於執壺腹部,騎在馬上的人物似持盾舞劍,馬頸部的鬃毛被修剪成五瓣花狀,應該就是此前一直沒有發現的“五花馬”的原型。

李白在《將進酒》提到的“五花馬”究竟是什麼馬?原來一直想錯了


所以我們可以推斷,李白《將進酒》中的“五花馬”應該是指將馬鬃修剪成五個花瓣的馬,而不是指其他。從考古發現的“一花馬”“三花馬”“五花馬”圖像資料的數量和比率來看,五花馬在唐代的各類圖像資料中的確極為罕見。主要原因是三花馬作為貴族的騎乘,往往招搖過市,為藝術家或者工匠們所關注,而五花馬是僅用於特殊場合表演的馬匹,兩者在數量上和在人們視野中出現的機會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五花馬顯得尤其珍貴。這也是為什麼“五花馬”和“千金裘”等值的原因。而除了李白之外,他的小老弟杜甫也在《高都護驄馬行》中寫過:“五花散作雲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 也能從另一個側面看得出,五花馬在當時應該是存在,畢竟杜甫可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詩人。當然,隨著考古工作人員的不斷髮掘,也會有新的證據出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