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将进酒》提到的“五花马”究竟是什么马?原来一直想错了

提到大诗人李白,最能表现他的个性就是他咏酒的诗篇。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而在诗中其实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就是“五花马。千金裘”中的“五花马”到底是什么马?

李白在《将进酒》提到的“五花马”究竟是什么马?原来一直想错了


如果我们单查五花马的话,通常得到的解释是“马之鬃毛色作五花文”解,即毛色呈现五花色纹的马。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社会上很讲究马的装饰,常把马的鬃毛剪成花瓣形状,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剪成五瓣的叫五花马。后来演化为一般良骥的泛称。但是问题是,至今没有可靠证据能够证明唐代有将马鬃剪成五簇的‘五花马’”,所以,对于将五花马解释为马鬃剪成五簇的说法,学界往往是将信将疑的,或者总是将其作为一种说法而谨慎对待。说到底,最关键的是五花马没有“一花马”“三花马”那样众多的图像资料作为支撑,所以对五花马的解释比较模糊。

李白在《将进酒》提到的“五花马”究竟是什么马?原来一直想错了


所以一般而言,“五花马”有三种解释:一是名贵的马;二是毛色斑驳的马,或者五色的马;三是将马鬃剪成五瓣的马。在这三种说法中,以前两者最为流行,第三种往往仅作为一种说法而存在。这里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什么叫“花马”。“花马”是指将马颈部的鬃毛进行修剪,形成花瓣状,然后根据其数量称之为“一花马”、“二花马”、“三花马”等。汉代的画像砖上也常见一花和二花马 ,但不见三花马。如河南洛阳出土画像砖上的二花马。到了唐代,则主要流行三花马,而且三花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突厥系统,主要以唐太宗昭陵的浮雕六骏为代表,也就是说,即便是昭陵六骏,也最高用了“三花马”的等级待遇,那么“五花马”究竟真的存在吗?会不会也跟“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属于李白的“夸张手法”呢?

李白在《将进酒》提到的“五花马”究竟是什么马?原来一直想错了


不过最终我们还是在文物考古中找到了答案,一件于1955年出土于西安韩森寨唐墓唐代执壶上的贴塑图案装饰中有五花马图像(图四)。该执壶从壶的形制和装饰手法来看应该是唐代长沙窑的产品。五花马的形象以模印贴花的形式装饰于执壶腹部,骑在马上的人物似持盾舞剑,马颈部的鬃毛被修剪成五瓣花状,应该就是此前一直没有发现的“五花马”的原型。

李白在《将进酒》提到的“五花马”究竟是什么马?原来一直想错了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李白《将进酒》中的“五花马”应该是指将马鬃修剪成五个花瓣的马,而不是指其他。从考古发现的“一花马”“三花马”“五花马”图像资料的数量和比率来看,五花马在唐代的各类图像资料中的确极为罕见。主要原因是三花马作为贵族的骑乘,往往招摇过市,为艺术家或者工匠们所关注,而五花马是仅用于特殊场合表演的马匹,两者在数量上和在人们视野中出现的机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五花马显得尤其珍贵。这也是为什么“五花马”和“千金裘”等值的原因。而除了李白之外,他的小老弟杜甫也在《高都护骢马行》中写过:“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也能从另一个侧面看得出,五花马在当时应该是存在,毕竟杜甫可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当然,随着考古工作人员的不断发掘,也会有新的证据出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