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國科幻夢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國科幻夢

無論說它是中國真正意義的第一部科幻大片,還是說它不過就是賣情懷,《流浪地球》都已經成為一部現象級的影片,註定要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一筆,是有關於中國科幻的。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國科幻夢

科幻

長期以來,科幻文學在中國都屬於小眾文化。它是魯迅先生當年為了提升國民科學素質的“糖衣炮彈”,是“重在科普”的科學之附庸,是“胡編亂造”的“課外閒書”……雖然叫“科幻文學”,但是科學不疼,文學不愛。

但是忽然一下子,公眾開始關注起了科幻,關注起了中國科幻。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為《三體》,因為劉慈欣。

如果說公眾對《三體》的熱情,是源於互聯網大佬的極力鼓吹,是因為“降維打擊”之類“聽上去就很高端”的詞彙的流行,那麼《流浪地球》終於讓中國科幻“看得見了”。

太陽要爆炸,地球要流浪。這是《流浪地球》基本的設定,電影如此,劉慈欣的原著小說也是如此。但是除此之外,這兩者之間好像就沒啥關係了。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國科幻夢

改編

一直以來,影視改編都面臨著一種尷尬:過於忠實原著讓電影人縛手縛腳,離開原著又讓原著黨大呼上當;多少影視劇都想超越原著,但都整成了自作聰明。而如果完全脫離原著另起爐灶呢?那不就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嗎?比如跟《流浪地球》同時上映的《瘋狂的外星人》,號稱也是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鄉村教師》),但是,除了“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無意中拯救了地球”這一點之外,跟原著基本上就再也沒有一點關係了。

《流浪地球》卻又不同。電影裡的故事是完全新編的,原著小說裡並沒有這一段。但是“流浪地球”的一整套設定,仍然是作者在小說裡描繪的。可以說影片的創作者,是把原著中的“世界觀”抽了出來,以此為背景重新創作了一部全新的電影。原著只是提供了一個舞臺。

這就有意思了。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國科幻夢

文筆

平心而論,劉慈欣的作品最閃光的地方,就是他開的那些腦洞——令人歎為觀止的想象力。太陽要氦閃了,地球怎麼辦?人類怎麼辦?駕個飛船及早逃離是個順理成章的選擇,但是他給的方案卻是帶著地球一起飛。這一飛,一堆問題自然而然就產生了,一個一個都要解決,也就是一個一個的腦洞。這個過程,畫面感很強,給了電影創作極大的挑戰,但也給出了極大的自由度。

相比之下,他的作品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文學性的缺失。他最著名的《三體》中,就有這個毛病——文筆太差了。

這一點,是“三體粉”死活不願意承認的,或者即使承認,也要說“《三體》的偉大已經到了不需要所謂文學性來支撐的程度”。還要說,那些華麗麗的文字有什麼好?你看大劉的文字樸實無華,不挺好嗎?

這些人可能對“文學性”有些誤解。誰說文學性就等同於華麗的詞藻了?華麗詞藻的堆砌,在文學上本來就是淺陋的審美好不好?海明威的用詞、筆觸非常平實,但不影響他作品的偉大。可大劉的作品並沒有到那個程度。這一點他自己都是承認的。說《三體》偉大到不需要文學支撐?那不好意思,請別叫它“科幻文學”啊!既然是文學,就也要遵循文學的規律。既然他的作品中還在塑造人物,靠人物來表達他的觀點、主張、情感……那就要接受文學視角的評判。

結論就是:文筆就是不好啊!

大劉的作品中,人物塑造往往都是紙片化、功能化的。所謂功能化,就是說這個人物出現,就是因為這裡需要這麼一個人物而已。像《三體》中羅輯、程心這樣的人物,完全就是某一種觀念的代表符號而已,大劉需要的是借這些角色的設定,來闡明他的某些觀點。可以說,整個“小說”,看上去不過就是大號的說明書。“三體”三部曲,前面多少還有些故事,後面,尤其是第三部,地球的座標暴露了,作者細心地描寫人類在各個階段自救或者保存實力的方法,不厭其煩,這段基本上就是個說明書。

說明書,是很難讀的。但是,這並不影響它的影響力啊!

它火了啊 !

既是因為互聯網界大佬的追捧(主要是觀念上的追捧,“降維打擊”這類名詞的時髦) ,也是因為這個時代終於到了開始可以接受這樣作品的時候了。不管是因緣際會,還是時來運轉,中國科幻,終於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而因為《三體》火了,劉慈欣火了,才有了《流浪地球》的市場。

大劉對中國科幻,功不可沒。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國科幻夢

原著

《流浪地球》的原著我看了,也就短短的兩萬字,最多算箇中篇。按上面說的標準看,也不能說寫得有多好。它最大的問題就是事件的簡單羅列,以及流水賬式的敘事。

小說的主體是地球流浪每一個階段的描寫,而主人公的作用,不過就是在地球流浪到特定階段時,從地下鑽出來,描述一下當時地球上的情景。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經歷了一系列的變故和成長:父親死了,母親死了,他戀愛了,他結婚了,有孩子了,跟愛人分道揚鑣了……他是漫長的“流浪地球”計劃中一小段時光的親歷者,而地球的流浪,在宇宙尺度中看來,不過是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塵埃罷了。

是的,大劉的作品中經常能看到宇宙級尺度的描寫。在這個高度看來,地球、人類,都渺小得近乎可悲。

原著中最令人震撼的內容,是最後部分的地球反抗軍。聯合政府以太陽即將氦閃為由,策劃、組織、實施了“流浪地球”計劃,但是地球即將離開太陽系了,太陽卻依然在後方,好好地。民眾動搖了,懷疑了,騷亂了,反抗了。最終的結局是悲劇的,擁護聯合政府最後五千人,為了防止玉石俱焚,本著對地球 、對人類負責的精神,主動放下了武器,迎接他們的是在零下八九十度的地球表面活活凍死。可正在此刻,太陽爆炸了。他們是對的。

地球繼續流浪,由那些“勝利者”們領航……

在這裡,我看到的是大劉對人類文明、對無序民眾的絕望。他對“多數人的暴政”的思考,在《三體》中表現得更加極端。當初看完《三體》,我的感觸是:這種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好了傷疤忘了疼、記吃不記打的人類文明,就讓它滅亡算了!

這是大劉的悲觀情緒,帶著濃厚的精英主義的思考。這種情緒在電影裡不好表現出來的,於是只在結尾一閃而過。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國科幻夢

電影

《流浪地球》的電影其實是跟原著反其道而行之的。在影片中,人類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不惜一切代價。

西方觀眾可能不能理解中國人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駕駛飛船不就好了嗎?這是“地球派”和“飛船派”之爭,在原著中其實已經有所體現。但從這一點的選擇開始,影片就已經開始呈現出跟好萊塢價值觀的不同。

當然還不止於此:這片子裡沒有絕對的個人英雄,這是英雄的群像。

主角視角下的小分隊前半段其實並沒有真正完成什麼任務:杭州地下城被岩漿吞噬,杭州發動機重啟失敗;蘇拉威西發動機在他們到達之前就被別的救援隊重啟成功——這是“飽和式”救援的成功,卻讓主角們沒了用武之地;甚至他們想到的點燃木星的點子,也早在7個小時前就有以色列科學家提出過,並且論證不成立;而他們費盡千辛萬苦點燃的火柱騰空而起之時,旁邊也同時點燃了兩根。還有吳京飾演的劉培強他們突入控制室,同時還有別人也在嘗試做同樣的事……

他們並不孤單。我們經常會說一句俗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現在,地球不轉了,但是地球、人類的命運,也遠遠不是靠某一個個人能拯救的。是人類拯救了人類,而不是一個、幾個英雄。

這實際上是英雄史觀和人民史觀的分別。這個事情,並不簡單。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國科幻夢

傳奇

一個人,人力有時而窮,但是一代一代人(比如片中的一百代)前赴後繼,是可以創造奇蹟的。

比如科幻。

我們現在追溯科幻文學的發展,一般認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是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

瑪麗·雪萊,是那個著名的雪萊的夫人。我們說起文學,拜倫、雪萊往往被拿來當作象徵性的人物。他們是19世紀的浪漫騎士。巧了,拜倫勳爵有個女兒,雖然在她幾十天大的時候就不得不跟父親分開,這輩子也沒有再見過面,但是父女二人卻都得以彪炳史冊——愛達·拜倫,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員,為信息科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拜倫和雪萊,都在青年時代英年早逝;他們的親人,則跟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真的是一段傳奇,於是了科學和文學的奇妙嫁接。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國科幻夢

科幻

科幻文學,科學、幻想、文學,這是它的關鍵詞。這是一種科技大發展時代的文學,是工業化的產物。

雪萊夫人之後,法國的儒略·凡爾納和英國的威爾斯是科幻文學實際的奠基人。他們生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正好來自當時工業革命後最發達的兩個國家。

這當然不是一個巧合。事實上,每一次科技的顯著進步,都帶來一段科幻文學的高速發展期。比如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之後,比如二戰之後的信息時代革命。每一次科技發展,都促進了科幻文學的逐步走向成熟。

現在,科幻文學早已經發展成一個大類,雖然很多概念糾纏不清,但是早已經無法忽視它的影響。科幻的創作形式,也早已不侷限於虛構文學,而是延伸到動漫、遊戲……當然還有電影。

科幻電影是科幻文學跟電影工業結合。它很早就有嘗試,以好萊塢為代表,在進入特效時代之後,科幻文學裡的想象獲得了更加逼真的呈現,成為現代文明的一部分。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國科幻夢

中國科幻

中國的科幻文藝,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梁啟超、魯迅最早翻譯威爾斯、凡爾納的小說,把科幻文學介紹進中國。但是當時他們,以及後來長期的觀念,都是把科幻文學當成科學普及的工具來看待,科幻小說被認為是不入流的,胡編亂造,難登大雅之堂。中間又有過斷層,近幾十年重新發展,但始終也只是一種小眾文藝。

當然,也跟科幻文學創作者的素質有關。很多搞科幻文學創作的作者,都是理工背景出身,文學素養有所欠缺;而文學修養足夠的人士,科學素養又有缺陷。“硬科幻”太硬,“軟科幻”太軟,傑作並不突出,也更難以進入大眾的視野。

所以這個時候《三體》的意義、劉慈欣的意義才更顯得寶貴。它讓一種“不入流”的文學形式真正開始融入了大眾生活。

而在此基礎上,《流浪地球》電影的出現,也更顯突出。它的意義並不在於它本身同樣明顯的優缺點,而在於它讓中國的科幻文藝,甚至讓中國的電影工業,有了一個新的錨點。

或許,多年之後回頭再看,這就是中國科幻夢結束“流浪”的開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