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大位的为何必须是嫡长子,是名分还是权力的需要

自古以来,在皇位的继承上,很少有废嫡立庶的,在国家的动乱中,往往也是因为皇帝想要废除太子而立其他儿子而引起的,最著名的就是周幽王和赵武灵王,一个导致国家的灭亡,一个让自己活活饿死。

继承大位的为何必须是嫡长子,是名分还是权力的需要

嫡长子在皇位的继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权利的延续,另一方面关乎着国家的兴衰,那么,帝王为何会钟情立嫡长子为继承人呢?

在古代社会,由于结婚年龄早,许多女人往往十四五岁就有了孩子,无论是皇室还是大富之家,第一个孩子得到的优待是很丰厚的,这不仅仅体现在能够吮吸第一口奶上,它所代表的是更多潜在的东西,比如权势、比如家业、比如优先选择权,于是,在万千宠爱中,嫡长子在优厚的待遇中渐渐长大,因为年龄的关系,在学识和见识方面都有机会去好好学习,这为以后的继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也有的生来不肖,难成大器,仍然被确立为继承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白痴皇帝司马衷,虽然他作为次子,但实际上也等同长子了,果不其然,他用他的智力让晋朝乱成了一锅粥。

而立嫡长子,虽然说是名分的束缚,但更多的却是权力的游戏。从嫡长子出生时起,王公贵族和大臣就把宝压在了他身上,期待着有朝一日得到荣华富贵,所以一旦皇帝有废除太子的意向时,大臣总是据理力争。

周宣王也干过废嫡立庶的事,结果导致庶子被杀,人们迎立嫡长子。

话说鲁武公派长子伯御和小儿子戏来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很喜欢戏,就把他立为继承人,仲山父就劝谏说:“不可以这么做,您现在立少不立长,鲁必犯王命而不从,冒犯王命必然出兵讨伐,所以发出命令不可以不顺从名分,如果命令得不到施行,那么政令很难立足,施行而不顺从名分,老百姓必然抛弃您。”

在此,仲山父说出了帝王必须立嫡长子的原因: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而之所以不敢变更的原因,乃是为了稳定江山,稳定民心。

继承大位的为何必须是嫡长子,是名分还是权力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