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国瑜到李眉蓁,蓝军“不粘锅”侯友宜,为啥总与国民党候选人切割?

还是同样的理由,还是熟悉的配方。

2020台湾“大选”,国民党参选人韩国瑜从去年11月开始全台造势,新北市长侯友宜多次被问到“什么时候为韩国瑜站台”,始终以“市政优先”为理由作答,直到12月才实现首次“汉子秃子大同台”。如今,高雄市长补选投票日倒数,国民党推出李眉蓁参选,侯友宜也几次被问“什么时候为李眉蓁站台”,回答还是“鬼打墙”,搪塞理由依旧是“市政优先”。

侯友宜这一作风,欣赏者赞其“不粘锅”、“政治孤鸟”,看不惯者则讽“蓝皮绿骨”、“两头讨好”。不过,一个客观事实是,从各种民调来看,侯友宜的支持度和满意度如今在蓝营所有政治人物中都是最高的,他冲击2024“大位”也是不无可能。

从韩国瑜到李眉蓁,蓝军“不粘锅”侯友宜,为啥总与国民党候选人切割?

避谈8月帮李眉蓁站台

在李眉蓁论文抄袭风暴爆发之前,侯友宜7月19日受访指出,新北议会告一段落、市政有空的时候,他在8月初一定会下去给李眉蓁加油打气。

这之后,李眉蓁深陷抄袭论文风波,并于23日在记者会上落泪宣布放弃硕士学位。对此,侯友宜表示,任何人在学术论文抄袭,是大家完全无法接受的事。

从韩国瑜到李眉蓁,蓝军“不粘锅”侯友宜,为啥总与国民党候选人切割?

而在上周六,李眉蓁成立竞选总部,括国民党主席江启臣、前主席洪秀柱、朱立伦都来站台,蓝营要角独缺侯友宜。侯友宜26日受访说法相对保守,重申“市政优先”,等“市政有空”一定全力协助。没有正面回应8月初是否会亲自到高雄为李眉蓁站台。

与此同时,侯友宜再给李眉蓁隔空鼓励,“她愿意知错,虚心的接受选民的批判,勇于再承接的往前走,我们会给她加油打气。”

值得注意的是,侯友宜不改力挺党籍候选人的态度,指称参选一定会被检验,但大家就事论事,“不会影响我对候选人的支持,因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不粘锅”才能有高人气

对于侯友宜的表态,蓝营支持者很寒心。

“侯友宜是墙头草,二边倒,很恶心”“侯友宜的处事态度跟王金平很像!两边都讨好的政客”“侯若老是要跟国民党候选人切割就滚出国民党,不要再披蓝袍”“他是陈水扁一手提拔的爱将,论文抄袭不能容忍,对贪污犯就能容忍”“这人就是墙头草,从投机中存活。由绿到蓝时代都当官,还真自私自利落井下石”……

从韩国瑜到李眉蓁,蓝军“不粘锅”侯友宜,为啥总与国民党候选人切割?

不过,在蓝营不少政治人物眼中,侯友宜这种行为属于“不沾锅”,当“政治孤鸟”,是很明智的。

蓝营前台中市副市长徐中雄日前受访时就表示,国民党现任县市长中,2022拼连任最稳当者非侯友宜莫属,他看好侯友宜是蓝营未来的风气指标。

徐中雄说,党内一直有质疑声音认为,侯友宜与党中央疏离,是蓝营的“孤鸟”,但他想反问,蓝营先前在媒体公布的支持度民调只剩下9.2%,与信任度高达八成的侯友宜相比,看起来是反而是“孤鸟”的路线才符合民意期待。

从韩国瑜到李眉蓁,蓝军“不粘锅”侯友宜,为啥总与国民党候选人切割?

连任两届桃园市议员的国民党中常委黄敬平也表示,侯友宜2022绝对会拼连任,而且当选会“做好最满”,侯在蓝军的“不粘锅”作法,未必不好。“不沾锅”才能有高人气,有点像“濯清涟而不妖”,这正是侯的政治性格使然,适应侯的特色,打造出他的环境跟方式。

剑指2024“大位”?

施政满意度向来名列前茅的侯友宜,日前接受专访时,自爆“不一定要连任(新北市长)”,被绿媒解读难道是想直攻2024“大位”?

对此,侯友宜本人28日受访时解释称,把握当下,把新北市政做好是他现在最重要的事,“完全不要去考虑政治的问题、选举的问题,好好的做事,这是我最重要的想法。”

不过,关于侯友宜剑指2024台湾地区领导人“大位”的传言一直未断,近期尤甚,不管蓝绿阵营都有。

从韩国瑜到李眉蓁,蓝军“不粘锅”侯友宜,为啥总与国民党候选人切割?

侯友宜大学同学、国民党“立委”叶毓兰此前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大选”侯友宜是有希望的。她说,侯友宜的从政之路是朱立伦带出来的,若参选2024,要看侯朱两人有什么样的默契。

而熟知民进党政治的台湾《美丽岛电子报》董事长吴子嘉甚至认为,侯友宜在2024有机会,是国民党救世主,目前从民进党里看起来,没有一个可以打过侯友宜,因为侯会抢中间选票,也是所谓“台湾派”可以接受的人。

从韩国瑜到李眉蓁,蓝军“不粘锅”侯友宜,为啥总与国民党候选人切割?

下一步怎么走,侯友宜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外界解读他有两套剧本,可能2022竞选连任,2024再攻“大位”,或是2022干脆不选连任,2024直攻“大位”。

侯友宜确实是国民党内,最能吸纳蓝绿票源的“明日之星”,但其软肋是过去辅选韩国瑜“不积极”,让韩粉不满。此外由于曾被陈水扁提拔重用、调查“3·19”枪击案,让一些泛蓝民众质疑侯友宜是“蓝皮绿骨”。这个标签的杀伤力如何?看王金平就知道。

海峡导报记者@海峡派 综合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