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小嬰兒該不該慣著養,兩個經典育兒實驗告訴你真相

“如果孩子摔倒了,越哭越不要理他,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獨立堅強。”

前不久發生了一起“教嬰兒趴睡致死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涉案視頻餃餃也看了,才幾個月大的寶寶,口鼻被被褥捂住,腳卡在嬰兒床欄杆裡,動也動不了,哭喊也沒有人理,餃餃看得心都要碎了......都說母愛是一種本能,寶寶嚎哭掙扎的樣子,我們作為旁觀者都不忍心看,她的媽媽當時又是什麼心情呢?

“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小嬰兒該不該慣著養,兩個經典育兒實驗告訴你真相

當過媽的都知道,帶孩子苦,帶孩子累,尤其在孩子不到一歲的時候,媽媽必須有求必應,寸步不離。於是,以“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免疫法”為主的一系列“先進”育兒項目吸引了許多寶媽的目光。

比如,“哭聲免疫法”的核心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久而久之就能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心省力的乖嬰兒。這好像是在說,把寶寶培養成巴甫洛夫的狗就是勝利。

其實,“哭聲免疫法”的確在100年前風靡歐美,但在犧牲了一代兒童的健康之後,人們終於意識到這種育兒法是反人性的,很快摒棄了這種方法。而“哭聲免疫法”一度受到全民吹捧,都是因為這樣一個實驗。

“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小嬰兒該不該慣著養,兩個經典育兒實驗告訴你真相

小艾伯特條件反射實驗:嬰兒可以被培養成任何一種你想要的樣子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


“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小嬰兒該不該慣著養,兩個經典育兒實驗告訴你真相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

這裡的約翰·華生,可不是和天天和卷福入對出雙的那個約翰·華生,而是上世紀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

他認為,人的所有行為性格都是後天習得的,並聲稱”能將任意一打健全的嬰兒用適當的行為技術創造成想要的任何類型的人”,而這些理論,都是基於某個著名實驗得出的,那就是———小艾伯特實驗條件反射實驗。

這項實驗是在1920年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的。在實驗的準備階段,約翰·華生和他的助手羅莎莉·雷納從一所醫院挑選了9個月大的艾伯特作為研究對象。在實驗開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礎情感測試。華生讓他首次短暫地接觸白鼠、兔子、狗、猴子、有頭髮和無頭髮的面具、棉絮、焚燒的報紙等,結果發現,小艾伯特對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懼。

“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小嬰兒該不該慣著養,兩個經典育兒實驗告訴你真相

大約在兩個月後,小艾伯特11個月大時,華生和他的同事開始正式進行實驗,整個實驗為四步。

  • 第一步:華生把艾伯特放在一個房間的床墊上,並在艾伯特附近放幾隻小白鼠。花生髮現,小艾伯特和其他嬰兒一樣,對毛絨物品有天生好感,很喜歡玩弄這幾隻小白鼠。
  • 第二步:第一步進行了一段時間。此時,當小艾伯特再次試圖觸摸小白鼠時,華生就在艾伯特身後用鐵錘敲擊懸掛的鐵棒,製造出十分刺耳的聲音。小艾伯特聽到巨大聲響後大哭起來,表現出恐懼。接下來,華生將這個步驟重複了數次。
“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小嬰兒該不該慣著養,兩個經典育兒實驗告訴你真相

  • 第三步:停止敲擊鐵棒之後,再次把小白鼠放在艾伯特面前,此時並沒有聲音刺激。結果發現,此時的小艾伯特已經對小白鼠產生恐懼和厭惡,大哭著轉身背向白鼠掙扎。此時,小艾伯特已經建立起一種新的條件反射,建立起“巨響”和“小白鼠”之間的聯繫,從原先的“害怕巨響”,變成了現在的“害怕小白鼠”。
  • 第四步:在實驗的17天后,華生將一隻兔子帶到房間,發現小艾伯特也變得不安。此外,對於毛茸茸的狗、毛皮大衣,聖誕老人的白色鬍鬚等,小艾伯特都表現出了恐懼和哭泣——小艾伯特開始害怕和小白鼠相似的毛絨物體。
“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小嬰兒該不該慣著養,兩個經典育兒實驗告訴你真相

最終,華生實驗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當巨響(非條件刺激)出現時,引起恐懼(無條件反射);

當白鼠(中性刺激)與巨響(非條件刺激)同時出現,引起恐懼(無條件反射);

當白鼠(條件刺激)出現,引起恐懼(條件反射)。

小艾伯特實驗證明,後天的強制人為干預的確可以扭曲嬰兒天生的好惡。正如華生後來所說,“嬰兒可以被培養成任何一種你想要的樣子”。但是,這樣真的是對的嗎?

“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小嬰兒該不該慣著養,兩個經典育兒實驗告訴你真相

恆河猴依戀實驗:有奶便是娘?錯,有愛才是娘!

1959年——距離華生的小艾伯特實驗已經過去近40年。受華生實驗結果的影響,歐美主流的育兒方式都是:不要溺愛寶寶,不要在睡覺前親吻他們,正確的做法是,彎下腰握握他們的手,然後關燈離開。

當時在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工作的哈利·哈洛,原本打算做一項研究猴子智商的實驗。正當哈洛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從猴媽媽身邊拿開時,他意外地發現,剛剛失去母愛的小猴子對蓋在籠子地板上的絨布產生了極大的依戀。它們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緊緊地抓著絨布,如果把絨布拿走的話,它們就會發脾氣,這就像人類的嬰兒喜歡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

“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小嬰兒該不該慣著養,兩個經典育兒實驗告訴你真相

哈利·哈洛和他的恆河猴依戀實驗

於是,哈洛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假媽媽”在一起——一個是用鐵絲做的“鐵絲媽媽”,一個是用布料做的“絨布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而“絨布媽媽”沒有。也就是說,雖然鐵絲媽媽冷冰冰的沒有溫度,但嬰猴只有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

但是,實驗發現,小猴子寧願不喝奶,也要和布料媽媽呆在一起!猴寶寶只有在飢餓時才到鐵絲媽媽那裡喝幾口奶水,然後又跑回來緊緊抱住絨布媽媽。

“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小嬰兒該不該慣著養,兩個經典育兒實驗告訴你真相

此前,人們都認為嬰兒依戀母親是因為可以有奶吃,但哈洛從這個實驗中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愛最重要的元素。雖然這個實驗的對象是猴子,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 它對人類嬰兒同樣適用。

一切成功的育兒經驗,都是以“愛”為底色

餃餃對某問題育兒平臺中“解鎖趴睡技能”的說法很是反感,顯然,他們是在用故作高深的說法包裝自己,迷惑大眾。養孩子不是打王者,更不用去解鎖遊戲成就,育兒理念的小小偏差,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小嬰兒該不該慣著養,兩個經典育兒實驗告訴你真相

對了,你知道華生實驗中的小艾伯特後來怎樣了嗎?

離開實驗室後,小艾伯特因為長期處於恐懼之中,精神遭受了重大損傷,最終因腦積水離世,去世時只有六歲。而直到去世前,小艾特都是充滿恐懼的......

1歲以內的寶寶只會哭、鬧、比劃,這是他們表達自己需求的唯一方式,而對寶寶哭聲的及時響應,是母親的本能。如果追求一時“省心省力”,走一些不靠譜的捷徑,後果將不堪設想。

無數個睡不安穩的夜,無數次生怕寶寶出事悄悄試鼻息,看著懷裡軟軟糯糯的小人兒,就會覺得一切雖然辛苦,但值得。要記住,一切成功的育兒經驗,都是以“愛”為底色。

“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小嬰兒該不該慣著養,兩個經典育兒實驗告訴你真相

--------------------------------

原創聲明:非溝通不合作,轉載、投稿請務必私信餃子姐。其他平臺擅自轉載者,我們將直接投訴並保留追究責任的相關權利。獲得授權後,請標明文章出處“頭條號:精益醫療”。

精益醫療頭條號,帶你看有趣的醫療話題、醫學新知,不要錯過哦~~

點擊關注,不錯失,不迷路

“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誰發明的?小嬰兒該不該慣著養,兩個經典育兒實驗告訴你真相

精彩繼續:

警惕新型抑鬱症——“非典型抑鬱症”:“太能睡”是第一信號,女性患病率是男性3~5倍

癌症,也分三六九等:“癌症之王”有多兇險?怪不得喬布斯都拿它沒辦法

解密瀕死體驗:神秘的“走馬燈”現象,其實是大腦拯救主人的最後一搏

中年男人的扎心時刻:“爸爸好臭!我不要爸爸抱!”

醫學心理行為分析:孩子“偷”爸媽錢,其實是一種求救信號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寶寶成年後的氣質特徵,在14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定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