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這個美食,我總是魂牽夢繞,垂涎三尺

#西安美食記錄#

提起這個美食,我總是魂牽夢繞,垂涎三尺

記得老姑媽講過一個事情:他兒子80年代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江蘇南京一個發電廠工作。那時候交通通訊都不方便,都是寫信和家裡人聯繫。有一次信中寫到:他久居外地,想親人想家鄉,天天吃米飯,好不容易吃到了一碗臊子面,高興得眼淚都流出來了——誰知醒來,方知竟是一場夢,起身一看,涎水流到枕頭上了,不禁又從眼中湧出淚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特色美食,是這個地方人的味覺基因和精神標誌。作為陝西關中西府人,最魂牽夢繞的就是一碗臊子面。

西府臊子面不用做過多介紹,最有名的當然是寶雞的岐山臊子面了。

提起這個美食,我總是魂牽夢繞,垂涎三尺


凡是紅白喜事,滿月壽辰,農村蓋房架樑,都是要吃臊子面的,逢年過節,更不必說。我們家族是個大家,母親一輩兄妹6個,以前過年時,各家組成大部隊,大舅、二舅、大姨、二姨,輪流著待客,大家也組團輪流著走親戚,同一撥人,接連三四天頓頓見面,好不熱鬧(後來兒輩們長大了,就約定一年只兩家待客,大夥都去)。不論去誰家,菜餚多麼豐盛,最後一項就是吃臊子面,稀稀的、小小的一碗麵,才能吃得大家滿意舒心,似乎圓圓的肚子才代表著過年的真團圓。期間有個插曲,哪家如果調臊子湯覺得不夠美味,又專門請出一位老家在扶風的表姐出來調湯。大家都說她調的味最可口,我們也納悶兒了,不是岐山臊子面最出名嗎?怎麼扶風人調的湯最好?這也是能解釋的:興平武功一帶,流行的旗花面(也叫涎han水面),也是名揚四方的,號稱口口香,不分男女一人能吃10碗以上,扶風可是緊挨著武功地面的。

記得大三時我們去陝汽的老廠(岐山高店)實習,週末無事便出來遊玩。在五丈原玩了一陣之後下山,恰逢那個原底下的村子正在過廟會唱秦腔,中午戲停了。我無意中轉到了廟上的灶堂邊,正觀望時,熱情的香客們邀請我坐下吃飯,我入鄉隨俗便坐在了桌旁,就有人端來了臊子面,並招呼我趁熱吃。我疑疑惑惑的就吃了,味道不錯,剛吃完就有人過來問還要不,其實我之前已經吃了點東西,就說不要了。收碗的女人說;“還有哩,要了再給你舀。”我用方言說著“吃好了,吃好了,謝謝”,然後就走了。聽路旁邊的人說,以前原上的人,看不上原下的地,一些人家地少人多沒辦法,就搬到原底下去了。誰知世事變遷,如今原底下交通方便,地力肥厚,地裡產出也高,倒是原上有些荒涼了。

臊子面作為西府美食,如今已走到了西安等陝西多地,只是味道已不是西府的正宗味道。不過臊子面要走出潼關、走向全國就更難了,因為它的特色是:酸、辣、香、薄、勁、光、煎、稀、汪。酸這一關,有一部分人就已經過不了;辣這一關,估計中國有一半人也受不了,所以臊子面很難走出陝西。而像蘭州牛肉拉麵,以香味為主,更易為人接受,好像是走遍全國的唯一的麵食品種了。

但願家鄉的臊子面會走得更遠。作為遊子,每次回到家鄉,迫不及待的就是吃一碗臊子面,那才是家鄉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夢裡的味道。

4.26於靜朗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