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魏延到底冤不冤

提到子午谷奇谋,总能引起大家讨论的兴趣,毕竟这种没有被事实验证的假设,往往众说纷纭但很难有定论。好比关公战秦琼,怎么说都有理。


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魏延到底冤不冤


大部分知道子午谷奇谋是通过《三国演义》。

忽哨马报道:“魏主曹睿遣驸马夏侯楙,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拒敌。”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魏延怏怏不悦。 —— 《三国演义》


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魏延到底冤不冤


罗贯中先生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应该是参考了《魏略》中的记载。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 《魏略》

以长安为目标,绝无胜算


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魏延到底冤不冤


两者的记述相差无几,子午谷奇谋,矛头直指长安。如果当真如此,诸葛亮不予采纳绝对是万分正确。长安作为汉朝旧都,雍州治所,城防设施必然健全,易守难攻。即使魏延靠着奇兵出击,趁着魏军没有防备勉强攻破城门,又或者夏侯楙果真怯而无谋,弃城就跑,想要占据这座城市本身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大概率会被拖延到巷战。

周围可都是虎视眈眈的魏军,只要有一个人率军救城,诸葛亮兵出斜谷恐怕也难以保证魏延全身而退,更别提通过占领长安蚕食周边诸郡了。


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魏延到底冤不冤


兵发潼关、武关,如果顺利出谷,第一次北伐最有可能成功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 《三国志》

三国志的记载和《魏略》有所不同,魏延所图并不是重镇长安,而是潼关。轻兵奔袭,从背后攻占潼关、武关,阻挡魏军救援,来个瓮中捉鳖。

况且第一次北伐时,曹魏的防守重点在东吴方面,接到蜀军北伐的消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未做抵抗直接投诚。如果此时蜀军再占领了潼关,直接切断各州县和曹魏大军的联系,相信望风而降的就不只是三郡了。


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魏延到底冤不冤


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 《魏略》

子午谷奇谋凶多吉少,乃是天意


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魏延到底冤不冤


魏延在献计的时候提到了韩信故事,指的是大名鼎鼎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几百年前韩信已经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诸葛亮还持保留意见?

原因是西汉初期,一次地震改变了汉水的走向,导致韩信时代暗度陈仓的优势全然不再。韩信可以利用水路快速调动军队,运输粮草,这些便利,到了诸葛亮时代,一点也享受不上了。蜀军本就是山地兵,应对多种地形作战不在话下,但是粮草运输就成了大问题,要不然也不会有木牛流马的传说了。


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魏延到底冤不冤


如果不能快速供应粮草,曹魏军队坚壁清野,将很快使进攻的蜀军变成孤军。后期司马懿用的就是这一招,诸葛亮送女子服饰羞辱他照样坚守不出。

因为一场地震,由蜀地终得天下的秦汉故事再无可能,这难道不是天意?


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魏延到底冤不冤


子午谷奇谋是一场赌博,然而十赌九输

后世还真有不少人现身说法,验证过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魏延到底冤不冤


先是魏国的曹真,反过来想从子午谷进攻汉中,结果大雨瓢泼,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耗资巨大,无奈退兵。

东晋桓温妄图两路夹击前秦,派遣司马勋自汉中出子午谷,结果还没出谷就被苻雄率领军队打得大败。

明末起义军领袖高迎祥,从四川到陕西,走的就是子午谷,结果被明将孙传庭用招募四个月的新兵全歼,自己也受伤被俘。


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魏延到底冤不冤


能否顺利出谷成了子午谷奇谋成功的首要条件,出去了不一定成功,但出不去绝对折本。诸葛亮担忧敌军在山谷中截杀蜀军,绝对不是随口说说。


我是贺五窝,很高兴和你畅聊历史,期待你的点赞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