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沉默的大多數》中,我們可以讀懂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數》是我接觸過的王小波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黃金時代》),所以對他也是有了一定的瞭解,幽默的筆調,獨特的見解,足以爭取到了一大批像我這樣的讀者。

從《沉默的大多數》中,我們可以讀懂王小波!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我便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因為我平時也是不怎麼愛說話的,或者說不怎麼愛在公共場合說話。套用書中的一句話就是:“在公眾場合什麼都不說,到了私下裡則妙語連珠。”現在的大學生活裡,總有一些人幹什麼都特別積極,爭先恐後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生怕自己的才華被埋沒。福克先生說過,話語即權力,可見他們很樂忠於使用這種權利。但我喜歡聽他們都說完,自己在內心思考,而這種思考有沒有被大家知道都是次要的,王小波說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當然,我們還身處校園,不必要為自己的口無遮攔負什麼責任。或許某一天,我們進入了社會,知道了什麼是禍從口出,我們也終將變得沉默。

從《沉默的大多數》中,我們可以讀懂王小波!

王小波說,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或許是因為沉默能讓人更冷靜的思考,但是交流不也是一種提升思維高度的方式嗎?這一點我不是很明白。不過或許我能從沉默中找到答案。

從王小波的作品中能看到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深深的隔閡,以及在此隔閡下的互相抨擊。那麼,是不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所戴上的面具越來越厚重的結果呢,在這樣一種封閉下人們的生活還會快樂嗎?這個問題還得我戴上了面具之後才能找到答案。

從《沉默的大多數》中,我們可以讀懂王小波!

這是一個太過複雜的時代,充斥著太多誘惑。不同的思想觀念左右著人們的行動。有人願意捨己救人,有人願意披露真相,也有人願意散佈謠言。

因此我總是警惕地看待身邊的一切,誰能知道表象背後隱藏著什麼,連魯迅這樣的人出門都帶著短刀,“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人間”,更何況涉世未深的我們,還是小心謹慎為是。

沉默往往代表著行動,不是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嗎,不是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嗎?沉默往往伴隨著力量的積聚。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不同信仰的人們沉默著,包容著,同時也關注著。沉默是一種內在性的處世方式。沉默或許是一種積蓄的過程,誰也不知道爆炸後的沉默會是什麼。沉默的一代人絕不會是垮掉的一代人。20個世紀鬧得太多太喧囂了,這個時代的青年們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謹慎。對於雜誌上刊登的調查,我們都清楚那是要登出來吸引人眼球、賺取吆喝的,所以我們沉默,所以我們含糊。因為我們絕不願意說謊,因為沉默是對選擇權的尊重。

從《沉默的大多數》中,我們可以讀懂王小波!

我們堅信,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沉默,我們理性,我們耿直。但沉默絕不違背自己的內心。當時代召喚之時,沉默的大多數會挺身而出,奮不顧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