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乡村记忆:平度市蓼兰镇双柳树村,那忘不了的模样

(编者按:对于故乡,相信每个人都有深刻的记忆。在外人看来或许很普通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瓦,都会牵动着游子们的心。本文的作者董学仁先生,来自青岛平度市蓼兰镇双柳树村,多少年来,他始终忘不了童年记忆中村庄的模样,下面就听听他的讲述。)

胶东乡村记忆:平度市蓼兰镇双柳树村,那忘不了的模样

以下是正文——

我们村位于蓼兰镇驻地正东约5公里,胶平路南北向穿过村东头,村庄有个有趣的名字-双柳树。

看到这个名字,你一定会猜想,这个村肯定有两棵大柳树吧,没错,这个村名正是由两棵柳树而得。

据传明朝洪武(1368-1398)年间,芷姓从云南迁来此地,建村取名芷家庄,后芷姓迁离消失。而据李氏祖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1422)年间,有李毫然、李浩然、李沛然由崂山迁来取名李戈庄。清乾隆(1761-1771)年间,平度知县至此,见村头两棵柳树枝条攀结在一起,如同一对孪生兄弟,遂命村名为双柳树,一直延续至今。

胶东乡村记忆:平度市蓼兰镇双柳树村,那忘不了的模样

你可能会说有两颗柳树有啥稀奇的,但难得的是这两颗柳树生长在流经村前的一条小河的南北两岸,树冠在河上攀在一起,枝繁叶茂,树冠上可放八仙桌一张,每到夏日,在上面喝喝茶,聊聊天,消暑纳凉,岂不快哉!

这正是:“胶平南北贯村庄,小河东西伴柳杨,轻声细语哪里寻,树冠八仙论短长。”

说到这条流经村前的小河,我童年还是有很深记忆的,只不过那时小河已经不是在村前了,随着村里人口增多,沿着河南岸已经盖起了很多住房,这条河也就变成了一条村中河,河上架起了几座大小、结构不同的桥,有的是简易桥,是用一条青石板架设在桥墩上,约有1米宽,有的是用几条青石板并排铺成的,宽约3-4米,桥边有石栏杆,可以过马车和地排车;枯水时节,河水伴着小鱼小虾从桥下潺潺流过,丰水时河水能漫过桥面,但水流不急,我们常在桥面上跑来跑去,溅起一路水花,颇有点小桥-流水-人家的南方水乡意境。

说到河,那河水必有来处和去处,这就不得不说说我们村里的水路了。

我们村是正正当当的坐北朝南的,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900米,胶平路从村子的东头穿过。我记事的时候,在村子的四周有1.5-2米高矮不等的土围子把村子围起来,土围子的外面是水沟,里面则是绕村一圈的沙石路。

据老辈人讲,这些土围子原来都是结实的高墙,是战乱年代为了抵挡土匪、乱军的侵扰,由村里的富户出资、村里百姓出力就地挖土而夯筑起来的,这就形成了围墙和壕沟,围墙上还修有垛口,方便安全瞭望和架设土枪土炮;当时围墙的高度有3丈多,底部宽度约4米,上部宽度也有2米多,墙外的壕沟宽度约有4米,深约3米,长年有水。

沿围墙内部,修筑了一条宽约3米的内环沙石路,方便在各个垛口、大门之间行走。在围墙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正中央,开有供进出的四个大门,有宽敞的拱形过廊,装有厚实的大门,壕沟上则装有吊桥。在当时,这样坚实的村级防卫建筑还是很壮观的,在四里八村都是少见的,从这一点看我们村在当时还是比较富庶和安宁的,对保护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修建高大的围墙需要大量的沙土,所以在村子的东围墙外约30米往东挖出了一个长度700米、宽约150米的池塘,我们叫做“东湾”,和西面的村子隔着一条南北贯穿而过的胶平路,当时路宽也就5米多;在“东湾”的中间还有一个小岛,长满了苇子、蒲草,还生长有各种野鸟,在湾的四周用青石板铺筑了一条环湾小路,沿湾边栽种了很多的杨树和柳树。

胶东乡村记忆:平度市蓼兰镇双柳树村,那忘不了的模样

在村子的西北角也挖出了一个长宽约200米的池子,它是直接和壕沟连通的,我们叫做“西湾”,四周长满了苇子,在湾的岸边栽了很多柳树,长长的柳枝一束束的都能垂到水里,夏天游泳的时候我们都拽着柳枝荡秋千,看谁荡的高、荡的远,每个人荡高之后松手落入水中,溅起高高地水花,引起一片片喊叫,乐趣无穷哦!而在村中的西南部,也挖出了一个西南方向的长方形池子,长约150米,宽约50米,我们叫它“南湾”。

有了大大小小的湾和壕沟了,水从哪里来呢?

在“东湾”的东北角有一条小河的入口,宽约3米,长年有河水潺潺流入湾里,在“东湾”的西南角有一条小河接入,正是前面说过的流经村中的小河,小河宽度有3-4米,小河深处有2米多,长满了芦苇和蒲草,而浅处也就1米深,流水清澈,细细的白沙铺在水底,各种小鱼小虾小泥鳅在水里自在的游着、嬉戏着。

河两岸铺设有宽约0.5米的青石板,形成了两条沿河的石板路,河岸两旁栽种了很多杨树、柳树、槐树和梧桐树,长长的柳枝垂落到河水中,清风吹拂,柳枝轻扬,戏耍着河中的小鱼和小虾,别有一番自然、和谐的滋味,为村庄带来了些许的活力和灵动。

每到夏季我们就在湾里、河里戏耍,扎猛子比赛、水中憋气比赛、游泳比赛,摸鱼捞虾踩嘎啦,采荷摘苇抢蒲棒,使出浑身解数折腾这一汪清清的流水。

小河蜿蜒着从东向西流过村子,穿过了村中多座各式各样的小石桥,汇到“南湾”,然后又顺着往西南方向的小河流向远方。而这条小河也把围墙外面的壕沟连通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力体系,枯水期一直保持有水,丰水期即使河水漫上河边的青石板,也能很快把水及时排走,村里从未遭受过水灾侵扰。

小河水的流向也是很有特色,河水是由东往西流,而一般的河水都是由西往东的,河水东流奔大海,我小时候就琢磨,西南方向既没有大河,也没有大海,水流到哪里去了呢,给我的童年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胶东乡村记忆:平度市蓼兰镇双柳树村,那忘不了的模样

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流失,风雨的侵蚀,高大的围墙逐渐坍塌了,形成了我印象中的土围子,但湾还在,河还在,树还在,壕沟也在,小桥也还在,构成了我少年时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这正是:“春秋垂柳拂细水,石上溪水流暑夏,河中蒲棒敲顽童,村姑洗衣忘还家。”

(本文作者董学仁,首发于“幸福蓼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