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的國際教育,只有頭鐵的人才能幹

魯北小城濱州,被黃河一分為二。

東臨東營,西接濟南,南有淄博,北通京津冀。

交通到此皆要繞行。導致多年來,無高鐵、輪船和機場。

根據費孝通先生所述,這種地方,因文化閉鎖,乃是思想最封閉之所。

濱州人苦此久已,所以有識之士,皆舉家離開濱州,所以多年來淨增人口幾乎為0。


濱州的國際教育,只有頭鐵的人才能幹


前面我已經寫了外教找房記,被很多“愛國反洋”人士實名批評。今天不爭論上篇,單說濱州國際教育。

我也學佘書記“八問”,同問一下濱州的同鄉們:

第一個問題是:一個工業、農業外貿大市,卻多年來缺乏國際教育,到底是什麼原因?

第二個問題是:教育者收入全省中上游,成績全省中下游,是何原因?

第三個問題是:學生流失嚴重,連周邊縣城-壽光、高青、萊蕪縣級中學都來搶濱州的初高中學子,導致每年數億學費流出,在這種亂局下,教育系統為何不求變?


這三個問題,我先不回答,坐等有識之士來聊。

只說最近的遭遇:

濱州的國際教育,只有頭鐵的人才能幹

老外辦理銀行儲蓄卡,某行第一次接這個活。一張在職證明,讓我們開了5回。每次“堅持”只改1處。

全部改完後,省行駁回。不談原因。問就是省行沒回復。

我們問:是否可以回去等著。

答曰:回去可以。但是再來要重新走流程。


於是我撥通了投訴電話,一通囉嗦。

不到半個小時,也許是銀行有了回覆,也許是投訴起了作用,總之就是告知我們:可以辦了。

至此,一張儲蓄卡,終於在2天和7-8個人的通力協助下辦完了。

我一直以為,某些單位的“雙招雙引”只是嘴上功夫,現在看,可能有些細節的地方,連嘴都沒過。


除了鄉黨的不太配合以外,家長們的態度也很有趣。

山東的孩子,長期忍受國內最嚴峻的“高考歧視”,省內高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有條件的家庭讓孩子出國留學,本身就是“多贏”事件。


有部分家長在高一時視出國留學為洪水猛獸,生怕孩子碰到一點就毀掉一生。

而這批家長中的很大一部分,在高三看孩子國內本科無望的時候,又臨急抱佛腳,投向國外野雞大學懷抱。

讓孩子在兩個人生的重要階段,都選最錯的路走。

孩子回國找不到工作,又要賴國際教育有問題。

更有趣的是,若干濱州知名企業,招不到能做國際貿易的人才,有幾家只能遷移到濟南、廣州等大城市,完成工貿一體的設置。


濱州的國際教育,只有頭鐵的人才能幹


這樣說來,我勤勤懇懇在濱州五年,做了一件左右不討好的工作。真是頭鐵的人才能幹濱州的國際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