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別把寫作當成一件特殊的事,學好寫作並不難

葉聖陶:別把寫作當成一件特殊的事,學好寫作並不難

一提到寫作,就讓不少學生和家長頭疼不已。學生頭疼寫什麼,怎麼寫,如何把字數湊滿;家長頭疼孩子寫的作文流水賬、語言乾巴巴、不夠生動形象,總之與自己心中合格作文相差十萬八千里,但自己又沒辦法輔導。

其實作文沒我們想的那麼難,著名的現代作家葉聖陶就在《怎樣寫作》一書中提到:為什麼一讓學生寫作,就會聽見學生說:“我沒有意思,沒有材料,拿起筆簡直寫不出什麼來。”或者是:“今天又要作文了,真是討厭。”其實這是學生對作文的一種誤解,以為作文是學校生活中特殊的事,而且需離開自己的經驗去想意思,去找材料,自己原有的經驗好像不配作為意思,不配充當材料。

每次一寫作文都需要現去搜尋材料也就是素材,然後再把搜尋到了材料短時間組合在一塊,不說是小孩子就算是大人,寫出來的文章也差強人意,給人拼湊之感。如此反覆,作文寫不好,學生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就會啟動,覺得自己寫不好作文肯定是作文太難了,自己不適合寫作或者學語文。

其實孩子覺得寫作難和家長前期的一些引導方式也有著一定關係,下面給大家看幾種常遇到的家長錯誤的輔導模式。

一、大包大攬

聰聰現在即將升入小學三年級,但從孩子上三年級開始,父母就趕緊給孩子找了作文補習班,原因在於孩子自己無法獨立完成寫作文。但我和媽媽溝通時,媽媽這樣說:“其實這事也怪我,聰聰上一年級的時候看圖寫話自己都能完成,但我發現孩子寫得不是那麼好,於是在他寫的過程中我就會在旁邊給他說怎麼寫,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二年級下學期,那段時間我工作特別忙,就沒有時間輔導他,每次一寫話他就不知道如何開頭,必須要我給他起個頭,或者口述給他才能完成,三年級寫作依舊非常依賴我。”

聰聰媽媽的行為就是大包大攬型父母的代表,喜歡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寫,更有甚者直接自己說什麼讓孩子寫什麼,這種行為會讓孩子形成強烈的依賴性,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一寫作就不知道如何寫起。

二、放任不管

這是和“大包大攬”型父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這一類父母通常是兩種情況:

一種是自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管孩子學習;另一種就是自己也不懂,不知道從何輔導起,有其心而無其力。琪琪媽媽就屬於有其心而無其力的類型。

在一個週六晚上11點左右,我就接到了琪琪媽媽的電話,電話一接通琪琪媽媽就說她非常煩躁,為什麼會煩躁就是因為琪琪從八點多開始寫的作文寫到現在還沒有完成,一讓她寫作文她就問怎麼寫,而媽媽從小在語文這一塊就不太好,也不知道怎麼輔導,所以每次不是讓她自己想辦法解決就是隻能在網上給她找一篇範文。下次一寫作琪琪又出現同樣的問題:“怎麼寫?”

琪琪媽媽這種放任不管,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或者在網上給她找範文的輔導方式,都是治標不治本,孩子每次只要一寫作文,就會陷入怎麼寫的疑惑圈,而後又不得不絞盡腦汁去完成老師佈置的這項艱鉅任務。

葉聖陶:別把寫作當成一件特殊的事,學好寫作並不難

三、易喜易怒

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容易情緒化,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原因了。其實很多時候輔導孩子寫作業雞飛狗跳的情況是由父母情緒失控引起的,各位家長可以回想一下: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當孩子會用到某個出乎你意料的詞語時,你會忍不住喜上眉梢,大讚孩子一番;但是當你怎麼講、怎麼提示孩子都不明白時,就會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

宣萱媽媽就是容易情緒化家長的代表,萱萱上小學二年級,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在孩子學習這一塊,媽媽沒少費心思,所有的事情全部都給孩子料理好,對孩子只有一個要求,好好學習。但也因媽媽把成績這塊看得太重,在孩子的學習上就會表現得易喜易怒。一次看圖寫話萱萱扣了0.5分,媽媽看了寫的內容覺得很多成語和句子都用的非常好,於是很高興,二話不說就給了孩子100塊錢,讓她自己買東西;但一次考試四幅圖的寫話,萱萱把中間一幅圖漏了,被扣了10分,媽媽知道後,馬上給孩子一頓暴揍。

這種易喜易怒的表現對孩子的學習沒有多大好處,因為知道寫得好會得到獎賞,寫得不好會被懲罰,孩子基於趨利避害的心理就會循規蹈矩的去寫作,不敢創新。長期以往,孩子的作文就會成為我們口中沒有新意的作文。

怎麼輔導孩子寫作文才是正確的方式呢?

孩子不會寫作文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葉聖陶老先生在《怎樣寫作》中給我們的建議吧!書中將寫作方法分為“怎樣獲得完美的原料”和“怎樣把原料寫作成文字”兩個步驟,具體實施的方法總結如下:

獲取原料

原料也就是寫作的素材,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也是一樣,學生心中無素材,寫什麼、怎麼寫,這不是難為孩子嗎?所以在孩子寫作之前先教會孩子積累素材。素材的積累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

1、生活素材

“寫作離不開生活,你的生活有多充實,那你就會寫出多充實的文字。”要想充實的生活,就要學會去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還有風景。

明明爸爸和媽媽工作很忙,經常加班,但是一有時間就會給孩子講很多生活中常見的和常用的事情,比如做一道清蒸鱸魚,爸爸會告訴孩子要準備鱸魚、蔥、姜、辣椒還有蒸魚豉油及各種調味料,在蒸魚之前要先用料酒、薑片醃製鱸魚幾分鐘,然後再放上蔥絲上火蒸,蒸好之後要放上辣椒絲、蔥絲、倒蒸魚豉油,最後潑上熱油即可完成。蒸魚的這一過程對於大人來說是不足為奇的,但是孩子是陌生的,而且一般而言孩子也不會仔細的去觀察,但是經你的敘述引導,孩子在你做的過程中就會去留意,鹽放多少,要蒸幾分鐘,魚為什麼改花刀,當他自己想嘗試的時候家長也可放手讓他去做,這樣他就有了自己的真實體驗。第一次做什麼,成功的喜悅,糟糕的什麼素材也就有了。

葉聖陶:別把寫作當成一件特殊的事,學好寫作並不難

2、書本素材

為什麼學習語文會一再的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因為閱讀能夠增加孩子的知識面,能夠提升他的理解能力,為他的寫作積累一定的素材。

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家長要引導孩子做筆記和摘抄的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有寫下來,當自己要用的時候才能夠迅速找到,這樣也有利於加深自己對書本的理解。比如遇到名人名言、好詞好句、名人傳記統統都可以寫下來。這樣寫勤奮好學你能想到囊螢映雪,鑿壁借光、聞雞起舞、頭懸梁錐刺股;寫堅持不懈你能想到海倫凱勒、保爾、居里夫人或者是高爾基,總之多讀書,並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作文素材不是問題。

3、熱點素材

現在很多考試都容易出現材料作文或者半命題作文,這一類作文的很多材料都是某一段時間出現的一些熱點,讓你從中選取一個角度進行創作。所以家長平時看到的一些熱點問題可以和孩子討論,讓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觀點論述的過程中要有理有據,沒有的話要培養孩子查資料去論證自己觀點的習慣。

這樣把有理有據當成自己平時說話的習慣,當孩子在寫作文的過程中就不會出現無邏輯的情況了,面對一些材料,也能迅速提取出中心思想,並展開敘述。

轉述原料

素材積累是寫作的基礎,將積累的素材轉化為文字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它決定了這篇文章的質量,也決定了這些素材是否用得恰當、給文章起到添彩的作用而不是畫蛇添足。想要轉述好原料要做到以下幾點:

1、正確的語言習慣

正確的語言習慣就是指說出來的正是想要說的,不走樣,不違背語言的規律。

有些孩子看到某樣東西,或者某本書,心中感概良多,但是當他自己敘述出來的時候就變了味,前沿不搭後調,讓人聽了一頭霧水,這就是語言習慣不正確造成的。還有一種情況,家長可以找自家孩子測試一下,看完一本書讓其複述主要內容,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用然後或者接著、但是之類進行句子連接,除此之外你聽不到其它的連接詞。

所以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養成一個正確的語言習慣,

當孩子用到兩個相近的詞時,讓其對比用哪一個會更好,為什麼?這一訓練也有助於孩子賞析古詩和做閱讀,如某一個詞是否可以刪除或者換成另一個詞,這一類題都需要對詞彙有一個準確的把握。

除此之外,當遇到下一句話和上一句話連接需用專詞時,該用哪個用哪個,不能憑藉自己的主觀意願,如轉折那就是“然而”或者“但是”,表假設就是“如果”,表因果就是“因為所以”,切勿張冠李戴。

2、勤加練習

作文想要出效果,就是“三分天賦七分練習”,只有看得多了、練得多了,才能“下筆如有神”。平時如果光靠老師佈置的作文題目肯定是不夠的,自己也要找一些題目練習,一些自己想寫的題目練習,比如說看了一本書你的讀書感悟、看了名人傳記,你有哪些啟發,或者科學課老師讓做的實驗你有哪些收穫等。

像今年小學三年級下半學期,老師就給學生布置了一個養蠶的作業,自己孵化、採摘桑葉,觀察記錄蠶寶寶的計劃,這個養蠶的經歷就可以作為孩子自己想寫的題目、觀察蠶寶寶、破繭成蝶、收穫等等。

3、學會修改

第一遍寫好文章時,初讀可能發現不了什麼問題,但是讓他人讀或自己過幾天再讀,文章的弊病馬上就顯露出來了。所以寫完文章後不要急於舒一口氣,感覺自己大功告成,然後火急火燎的將自己的作文束之高閣,不再拜讀。一定要學會讀自己的文章,發現不對及時修改,該刪減就刪減,該添加就添加,一直改到自己挑不出毛病了那才可以。魯迅就曾說:“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老舍也分享過自己的寫作竅門:”我寫作中有一個竅門,一個東西寫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給別人聽,看唸的順不順?準確不?彆扭不?邏輯性強不?“

葉聖陶:別把寫作當成一件特殊的事,學好寫作並不難

大文豪大作家寫作都避免不了一改再改,所以我們想要自己的文章越來越好,除了不斷輸入(收集素材)、輸出(轉化素材)還要學會反覆修改。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