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如果最終取得天下的是劉備,漢獻帝最終將會走向何處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三國時代早已隨著滾滾長江水遠離離我們而去,然而出於對《三國演義》的喜愛,三國又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熱的IP之一。關於三國的話題也是層出不窮,比如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假如最終取得天下的是劉備,漢獻帝最終將會走向何處?

看到這個問題之後,可能有人會說劉備素來仁義,又是漢獻帝劉協的皇叔,如果能取得天下,自然會遵漢獻帝為正宗。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其實毫無根據可言,因為在正史中劉備僅僅是中山靖王的後代,並沒有劉皇叔這樣尊貴身份的加持,而且仁義的形象在史書中也沒有明確的記載。所以劉備取得天下之後,漢獻帝的最終結局可謂是撲朔迷離,但是我們不妨根據歷史史實推斷一二。

正史中如果最終取得天下的是劉備,漢獻帝最終將會走向何處

劉備不同於曹操的地方,是在生前就已經稱帝。曹操去世之後,曹丕繼承了曹操的封號,並在同一年接受漢獻帝的禪讓,正式稱帝。曹丕取代漢獻帝的消息傳到成都的同時,漢獻帝遇害的消息也在成都不脛而走,劉備聞訊之後立刻為漢獻帝發喪,並在第二年登基稱帝。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

這段話中的"或"字很有意思,史書的編纂是相當嚴謹的,因為當時只是傳言漢獻帝遇害,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佐證。但是劉備聽到這樣的傳言之後,首先想到的竟然不是調查清楚,而是立馬信以為真的為漢獻帝發喪,這個中緣由就不多做揣測了。

反正就是一句話,劉備稱帝是在曹丕已經竊取漢朝天下,且漢獻帝已經遇害的基礎上進行的。假如在劉備稱帝之後天下歸心,而曹丕和孫權則開始荒於朝政,在有生之年劉備統一了天下,漢獻帝還能否重新坐回皇帝的位子?

有人會以為劉備宅心仁厚,很有能會自貶身份,去迎接被貶的漢獻帝重新稱帝。很可惜劉備的這些形象都是羅貫中老先生為他量身打造的,而根據史實判斷漢獻帝重新做皇帝的可能性不大。在正史中曾有記載,劉備在接到益州牧劉璋的邀請之後,率軍入蜀和劉璋會面。會面結束以後,劉備本應按照約定率軍向北討伐張魯、震懾龐羲等人。但是劉備率軍到達葭萌關之後便停止不前,反而開始在葭萌關廣施恩德,藉機籠絡人心。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劉備的仁慈並不是自身的性格使然,而是為了達到自己目的一場政治Show。所以說如果已經稱帝的劉備能最終取得天下,為了達到自己做皇帝的目的,極有可能會將自己為獻帝發喪的Show假戲真做。

正史中如果最終取得天下的是劉備,漢獻帝最終將會走向何處

這是劉備稱帝后統一天下的情形,倘若劉備尚未稱帝就能奪得天下,漢獻帝又將會有怎樣的結局那?

在說漢獻帝之前,首先看一下楚懷王熊心和項羽的相處過程。在項梁、項羽剛立熊心為楚懷王的時候,他們之間的相處還算是平安無事。但是等到項羽打敗章邯、入主咸陽之後,就開始有了稱王之心,這時二人之間就有了隔閡。

項羽礙於楚懷王先前和天下英雄的約定,於是派人詢問楚懷王,現今暴秦已經被消滅,該如何分封天下的英雄那,楚懷王卻要項羽按照約定立劉邦為天下王。項羽心中不悅,自然也沒有按照楚懷王的約定去做,而是將楚懷王尊稱為"義帝"。這樣一來,項羽就可以將群雄一一封王,自己也做起了西楚霸王。

《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

通過這件事,項羽覺得楚懷王熊心並沒有站在自己這邊,因此在項羽領兵出函谷關回彭城的時候,就暗地裡指示衡山王吳芮和臨江王共敖,借遷都的名義將義帝謀殺於江中。當年項羽跟隨項梁作戰,在中原地區和秦軍鏖戰之時並沒有稱帝的心思,但是隨著自身的實力提高,心中逐漸萌發了稱王的想法。對於稱王路上的阻礙,楚懷王熊心的悲慘結局,其實在項羽九戰九捷大敗章邯之時,就已經註定了。

正史中如果最終取得天下的是劉備,漢獻帝最終將會走向何處

從史料來看,劉備的發跡過程和項羽也有相似之處。劉備最初因軍功受封為縣尉,但是因為和督郵大打出手,被迫棄官而逃。此後,劉備積極投身於平叛黃巾軍的戰鬥中,因軍功屢次被封為縣尉、縣丞、縣令,但是因為各種原因總是不能在職位上長久任職。此後,劉備又投靠公孫瓚、陶謙、曹操,所獲官職也越來越大。在天下的亂局之中,自身實力逐漸發展壯大,最終獲得了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從劉備的發跡史可以看出,劉備這個人對於功名還是很熱衷的。

按照項羽的發展軌跡來看,劉備在擊敗劉璋之後自領益州牧,同時擁有了益州和荊州控制權的劉備,就已經有了問鼎中原的志向。這點從史書中是可以找到端倪的,三國志中有一段關於劉備幼時的記載,說是在劉備小的時候,他家裡有一棵長的像車蓋一樣的桑樹,很多人都說這戶人家必出貴人。劉備小時候就曾指著這棵樹說:"我長大以後,會乘坐有這樣車蓋的車子。"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像這種從小就異於常人的描述,在三國志中是比較常見的,例如曹操年少時機靈多變,孫權小時候就被人預言能長壽。這種描述應該是《史記》中因吞鳥蛋、踩腳印從而懷孕誕生帝王的升級版,對比而言這種說法似乎更能讓人信服。

假如劉備小時候確實幹過'指樹而言'的事,蜀國的史官、晉朝的陳壽又是如何得知的那?蜀國的史官不可能跑到劉備在魏國的故鄉去考察;晉朝的陳壽開始寫史時,距離劉備小時候已經將近百年,別說實地考察求證了,可能就連劉備的家他都找不著,這還沒有考慮村子毀於戰火的可能。那麼關於劉備兒時的這些記載從何而來,只可能是劉備後來自己口述的,劉備對史官說,自己記得小時候就有志向坐帶傘蓋的車子(小時候的事記得真清楚啊)。這時已經擁有荊益二州的劉備,內心想稱帝的想法可見一斑。

正史中如果最終取得天下的是劉備,漢獻帝最終將會走向何處

如果戰事順利,關羽從襄樊北上南陽,進逼許昌;劉備率軍從漢中直取長安,進逼洛陽,如此一來劉備是有可能獲得天下的。打敗曹操之後,劉備會挾天子以令諸侯嗎?或者還政於漢獻帝嗎?顯然不會,因為劉備自從擁有荊益二州以後,就有志向乘坐帶傘蓋的車子了,更別提擁有天下之後的劉備了。

退一步講,即使我們的推論都是不成立的,劉備取得天下之後,真心支持漢獻帝繼續為帝,那麼漢獻帝就可以繼續為帝嗎?還是不太可能。

我們之前一直在討論劉備的性格和內心的真實想法,容易形成一種錯覺,覺得取得天下是劉備一個人的功勞。而我們忽略了劉備身邊的謀士和將領,劉備之所以能取得天下,這些人是功不可沒的。就連開創了漢朝四百年基業的劉邦不也有這樣的感慨嘛:要是論在帷帳之中制定策略,就能在千里之外獲得成功,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為大軍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我比不上蕭何;統領百萬大軍,每次打仗都能獲得成功,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傑出的人才,我能重用他們,這才是我能最終得天下的原因。

正史中如果最終取得天下的是劉備,漢獻帝最終將會走向何處

這些謀士和大將奪得天下之後,自然是希望能加官進爵,榮耀迴歸故里。倘若劉備能坐上皇帝,這些人就是國家的功臣,理應是位列三公、封侯拜相。如果劉備不做皇帝,那他們就只能算是劉備的門卿家臣,即使這些人能獲得朝廷的封賞,也肯定會和心中的預期相去甚遠。因為漢獻帝原本就有一套完整的三公九卿的朝臣。而且為了削弱劉備在朝中的影響力,漢獻帝也不會授予劉備手下人有實權的官職。

劉備取得天下之後,無論從哪些方面去推理,必然是要坐皇帝的。至於漢獻帝的結局,禪位於有功德的劉備、莫名的去世或者死於戰亂之中,總之是不能繼續做皇帝了。

自古無情帝王家,在封建社會的權力爭奪之中,仁義、親情將會變得一文不值。有天可汗之稱的唐太宗能為了皇位發動"玄武門之變",漢武帝能因寵臣的讒言逼死曾經最喜愛的太子。歷史上類似的悲劇發生的太多太多了,也許劉備取得天下之前,獻帝已經去世,才是我們最願意看到的結局。

參考文獻

《史記》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