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讀史 | 上海聯合徵信所成立前後

週末讀史 | 上海聯合徵信所成立前後

編者按

《IMI財經觀察》每週末帶您聆聽名家解讀中外金融的發展興替和制度演變,在史海鉤沉之中領略大金融的魅力!經《金融博覽》雜誌授權,“週末讀史”欄目將陸續刊登原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主任資耀華先生的文章。您將看到老一代銀行家對於時局、對於經濟的獨到見解,也將看到一代金融人沒有硝煙的抗戰。中國經濟的復興、金融制度的變革、商業銀行的使命……一字一句中,記憶泛起,那是一場時代的危機,也在危機裡重生。資耀華先生的一生,幾乎跨越了整個20世紀,他用充滿歷史感的筆觸,再現了金融人振興中華的探索之路。

本文為系列第八篇。

以下為文章全文:

到1931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調查部已辦得有相當成績,對銀行業務幫助很大。其他幾個大銀行也紛紛辦起類似調查部的組織,從事工商業的信用調查和市場經濟調查。但是上海是這樣大,要調查的項目是這樣多,一家銀行是很難把任務全部負擔起來的。當時張禹九在中國銀行,章乃器在浙江實業銀行(後來改為浙江第一銀行),同我在上海銀行一樣,擔任調查工作。我們三個人碰在一起,交換經驗,認為聯合起來,分工合作,力量就大得多了。章乃器當時勇氣很大,說我們銀行也要革命,不能老是墨守成規,於是大家想出一個聯合的辦法,就建議由我們三家發起,成立上海聯合徵信所。當時上海最大的信用調查徵詢組織是日本人辦的日本帝國詢訊所,而所有職員幾乎都是中國人,很多銀行投資和抵押放款等業務都向它請教,要付出很高的費用。日本人尚能辦好,我們是在本鄉本土,情況終比日本人熟悉,而且各行對這項業務都已有了一定的經驗和基礎,所以,我們對辦好聯合徵信所是有信心的。開辦時需要相當大的一筆經費。上海銀行陳光甫、浙江實業銀行李馥蓀和中國銀行張公權對我們的計劃非常贊成,同意撥付資金。中國和浙實兩行負擔資金較多。就這樣,上海聯合徵信所辦起來了。

徵信所辦公地點設在仁記路通商銀行出租的大樓上。籌備和開辦初期,我和章乃器、張禹九每天都到徵信所,三人輪流值班,一人一天。張禹九多數是由祝仰辰作代表,我同章則每天必到,即使不是輪到自己值班,也一定在那裡吃午飯,利用吃飯時間商談決定有關的事情,如審閱調查員的報告、安排工作步驟等。當時我們的情緒很高,業務開展也很快,其他銀行先後參加進來做會員,新華銀行的孫瑞璜也成為主要負責人之一。不久,何萼梅、壽進文、吳承禧、楊蔭溥等也都參加徵信所工作,我們的陣容逐漸擴大。

各銀行參加徵信所做會員,根據付會費多少而分等級,有基本會員和一般會員。我們調查所得的材料編成報告,分機密的、重要的和一般的幾種。機密材料只有少數人可看,對一般會員則分送一般的材料。但在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市場動向、行情漲落、進出口貿易趨勢,以及其他有關的經濟事項,對於會員銀行的業務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會員銀行可以提出單獨的項目,託我們調查,我們收取一定的費用。我們的工作受到金融業以至工商企業的重視,委託我們調查的客戶不斷增加,不少外國商行也來委託。由於我們聯合徵信所的興起,日本人辦的同樣機構不久就收歇了。

由於徵信所業務日益擴大,需要專人負責,我們請來潘仰堯擔任經理,減輕了我們三人的工作。隨著各項制度的建立,人事配備的完成,日常工作有條有理,很快就成了各銀行的有力助手,有如現在我們所說的諮詢機關。

1933年上海銀行派我到美國接洽業務,回國後改任天津分行經理,不再承擔聯合徵信所的工作。但我在天津任內,每年總要回到上海五六次,停留一段時間,到徵信所去同大家商談重要的業務。本來決定由我在天津也把聯合徵信所辦起來,但這個時候金融界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對我國國民經濟影響重大的問題,是白銀外流。聯合徵信所對這個問題傾注了很大力量來分析研究。當時,美國大量收購白銀,我國本是銀本位制,以白銀為發行紙幣的準備基金。由於國外白銀價高,投機商紛紛把白銀偷運出國,以致我國白銀庫存枯竭,銀根奇緊,影響了正當工商企業。例如,當時我們天津分行的存款有數十萬元,而庫存白銀只有八九萬元,如果發生擠兌,就無法應付,這就迫使我國進行幣制改革。南京政府求助於英國人,英國政府派出以李滋羅斯為首的代表團,到我國進行調查,決定廢棄銀本位制,改用外匯本位,即1元法幣作12便士,把基金存放在英國倫敦。這樣,英國就控制了我國財政金融,法幣成了不能兌現的紙幣。

包括陳光甫在內的金融界幾位大頭頭企圖把死的財產予以活用,辦一個“不動產抵押銀行”,使各大銀行的所有地產能夠發揮金融流通上的作用。這種銀行應該怎麼辦,我們沒有經驗。聽說日本的勸業銀行就是辦理這種業務的,陳光甫和聯合徵信所就叫我做代表,到日本去考察。我認識日本三井銀行的總經理池田成彬,由他介紹,到勸業銀行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並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擬出了具體建議。本已內定由我擔任這個銀行的經理,但宋子安看中了這個銀行,推薦宋子良當經理,陳光甫、李馥蓀、徐新六等都很生氣,就叫我提前回國,不再搞了。

我回國後,1935年春我國就實現了貨幣改革,紙幣貶值,市場震動。這時聯合徵信所由孫瑞璜主持,我仍回到天津擔任上海銀行分行經理。1937年日軍侵佔上海,聯合徵信所被迫停止。

抗日戰爭勝利後,聯合徵信所曾經恢復,上海解放初期改名為上海工商調查所,不久又恢復聯合徵信所名稱,後來金融全行業公私合營,聯合徵信所就結束了。

原載於《文史資料選輯》第117輯,文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出版

作者簡介

資耀華(1900~1996),中國金融界耆宿,被列入近代天津九大銀行家之一,金融理論建樹者。

1900年出生於湖南耒陽縣,1917~1926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院。歸國後短期在大學任教,1928年由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創辦人陳光甫招聘,入該行工作,曾派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工商管理學院進修,並考察歐美金融。1935年在天津開辦上海銀行分行,歷任分行經理、華北管轄行總負責人。1950年上海銀行公私合營後先後任總經理、公私合營銀行總管理處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共同綱領》草案整理委員會成員。1959年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首任主任。中國金融學會創始人之一,並長期擔任副會長、顧問。

自留學歸國後,實踐與研究並重,在金融雜誌發表大量文章。著作有:《貨幣論》、《國外匯兌之理論與實務》、《英美銀行制度論》、《信託及信託公司論》(專著)、《清代貨幣史資料》、《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清代外債史資料》(主編)等。

週末讀史 | 上海聯合徵信所成立前後

編輯 李錦璇

來源 《金融博覽》

責編 金天、蔣旭

監製 朱霜霜

為了增進與粉絲們的互動,IMI財經觀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入群方法:加群主為微信好友(微信號:imi605),添加時備註個人姓名(實名認證)、單位、職務等信息,經群主審核後,即可被拉進群。

歡迎讀者朋友多多留言與我們交流互動,留言可換獎品:每月累積留言點贊數最多的讀者將得到我們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週末讀史 | 上海聯合徵信所成立前後

關於我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注於貨幣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研究所聘請了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90餘位著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委員、學術委員和國際委員,80餘位中青年專家擔任研究員。

研究所長期聚焦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宏觀經濟、金融監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領域,定期舉辦國際貨幣論壇、貨幣金融(青年)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麥金農大講壇、陶湘國際金融講堂、IMF經濟展望報告發佈會、金融科技公開課等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形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天府金融指數報告》《金融機構國際化報告》《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和政策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2018年,研究所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院屬研究機構獎,在182家參評機構中排名第一。在《智庫大數據報告(2018)》中獲評A等級,在參評的1065箇中國智庫中排名前5%。2019年,入選智庫頭條號指數(前50名),成為第一象限28家智庫之一。

週末讀史 | 上海聯合徵信所成立前後
週末讀史 | 上海聯合徵信所成立前後

只分享最有價值的財經視點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