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激發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怎麼做?

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這是推進國內市場取向改革的重要的、根本性的舉措。

原文 :《激發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

圖片 |網絡

觀點 | 激發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怎麼做?

徐鳴(江蘇省政協理論研究會)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遭受重創,國際貿易大幅萎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央出臺關於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意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理解,其目的是通過推進市場化改革增強中國經濟的活力,在特殊的國際環境中率先穩住本國經濟。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經濟的迴旋餘地較大,只要本國經濟能夠保持穩定,滿足市場基本供應,大多數企業能夠挺過難關,未來發展必定值得期待。可以說,深化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是增強中國經濟活力的關鍵一招。我們認為,世界經濟的前景並不悲觀,新冠肺炎疫情屬於突發性事件,疫情終究將成為過去,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對世界經濟恢復是一件好事。

觀點 | 激發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怎麼做?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配置改革,中央文件列數五大經濟要素,排在第一位的是土地。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要素。我國人口眾多,工業化、城市化持續推進,既要保護耕地,又要保障發展,土地要素承載了較多的經濟社會功能。今年初,新修的《土地管理法》允許集體土地入市。推進土地市場化配置改革、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將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源。

推進土地市場化配置改革,中央文件列舉了四個方面的任務,而要完成這四個方面任務,最關鍵的是兩點:一是完善土地管理體制,改變現有的土地利用計劃管理辦法,堅持耕地保護的原則性,增加土地供應的靈活性,建立一套中國特色的土地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製度,調動地方政府和農民集體組織兩個方面的積極性,順利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入市。

陳東(安徽工業大學商學院)

雖然我國抗擊疫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國外的疫情發展並不樂觀,全球產業鏈發展可能在疫情後受到一定的衝擊。要做到未雨綢繆,提前打好國內發展基礎,挖掘發展潛力。長期以來,我國的產品市場發展較為充分,但要素市場中存在許多扭曲和錯配,嚴重阻礙了生產率的提高和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因此要素配置的進一步市場化亟待推進和完善,為中國經濟增長尋找新的動力和來源,激發蟄伏的經濟增長潛力。

我對土地的要素市場化改革印象較為深刻,因為當前房地產市場對實體經濟存在一定的擠壓,原因之一就是土地要素的非市場化。這樣下去,經濟的不平衡性越來越加重,會危害中國製造業大國和全產業鏈製造業的地位。所以,穩步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是推動中國製造業長遠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

觀點 | 激發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怎麼做?

中央出臺這個文件體現了要素改革的決心。不過是否能取得最大的成效,還要看各地地方政府在執行過程中的態度。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關鍵的改革舉措是將建設用地指標審批權下放到省級政府,這代表了中國土地管理制度的一次歷史性突破。改革的目標是著力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靈活產業用地方式,靈活土地計劃指標管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但下放到地方政府後,能否保證土地要素的改革是朝著有利於降低各類產業的土地要素成本,而不是向相反方向(如大力發展房地產)發展,則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決心和眼光,也考驗著中央政府的監督和方向指導。

張慕瀕(華東師範大學金融系)

中央此時重磅推出要素市場配置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其目的是通過打破要素市場的流動障礙,提高要素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以此激發經濟內生增長動力,重點在於求之於內、盤活存量,而非慣性地在經濟下行之際使用外部刺激計劃。意見在這樣的關鍵時點推出,不僅可以有效地應對當前的局勢,保護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解開了長期約束要素市場發展的桎梏。

我對勞動力要素市場改革意見印象最深刻。其中第一條是探索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我認為這一舉措契合了長三角、珠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步伐,在三大生產要素中人力資源始終是最能決定效率的一環,勞動力要素的有序流動並逐漸發展到自由流動可以在長期平抑很多區域間或區域內的價格不平等現象。第二個是進一步暢通企業、社會組織人員進入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的渠道。當然我最希望能有一條高校與企業單位、機關的互通渠道,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認為高校老師缺乏參與所在專業實踐的機會。

觀點 | 激發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怎麼做?

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有利條件:(1)意見出臺代表了一種政策方向,配合基層改革的迫切需求,可以形成合力;(2)目前實施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可以成為要素市場改革的試驗區;(3)除了土地和人力資源市場面臨的狀況較複雜,意見中提出的其他要素市場的整合實際上已經在進行,操作性較強。阻力:(1)行政區劃與要素市場流動性的矛盾;(2)行政干預、監管與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矛盾,要素市場改革絕不是一刀切、搞平均主義。要素市場改革是促進經濟多樣化、資源向效率高的部門流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有效推進改革的幾點建議:(1)在區域一體化範疇內進行研究與嘗試;(2)在意見的基本原則下制定細則,明確市場決定和政府監管的邊界;(3)明確現階段要素市場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對一些可以由市場機制自行決定的部分儘快放開。

王思彤(江蘇省統計科學研究所)

我認為這個文件的出臺是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一個舉措,是對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求的具體化。其意義在於把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從政策層面細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觀點 | 激發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怎麼做?

我對文件中的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印象最深刻。我國的城市化發展到今天,一直存在著走怎樣的城市化發展道路的爭論。一方面要提高城市化率,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大城市人口過多。而實際情況卻是人口向大城市不斷集聚,導致市場需求與供給之間產生矛盾,也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這次放開落戶限制、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資源的政策將有助於緩解供需矛盾,更好地順應城市化的潮流。

觀點 | 激發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怎麼做?

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問題喊了很多年,也有了一些進展,但步伐不大。解決這個問題,還是需要靠強制命令,靠必要的責任清單來推進。

要素市場化改革最大的有利條件就是黨中央的要求,有了要求就可以一步一步地細化改革舉措並落實;還有就是人民群眾的呼聲與要求,這是改革能夠取得實效的群眾基礎。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703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未來改革的四個“關鍵點”:政府職能、財稅、戶籍、土地 | 社會科學報

調研 | 土地徵收沒那麼簡單,市價和增值都要考慮!

上海為政府數據開放立法,小事乎?中事乎?大事乎?| 社會科學報

觀點 | 激發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