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堅持更難的是及時止損:別讓沉沒成本拖垮你

比堅持更難的是及時止損:別讓沉沒成本拖垮你

前一陣子,《上海堡壘》剛上映的時候,我和朋友約好週末一起去看,結果不到兩天,全網惡評。甚至有人說:《流浪地球》好不容易打開中國科幻的大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於是我急忙聯繫朋友退票,結果票退不了。

沒辦法,錢已經付了,去看看吧,萬一特效還可以呢。

到影院看了不到半個小時,簡直是一場災難。可都來到電影院了,現在就走不是白花錢麼,所以我們還是耐著性子看完了,結果又白白浪費了兩個小時。

事後,我仔細想了下,發現我不光虧損了看電影的錢,還白白多浪費了2個小時的時間。

後來,我聽了一堂課才知道,因為捨不得放棄花了錢的電影,讓我陷入了“沉沒成本謬誤”。而這種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卻經常會出現。

01 什麼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在經濟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涉及經濟學的書上一定會有相關的概念,這裡借用《經濟學:原理與應用》中的引用來說明什麼是沉沒成本。

《經濟學:原理與應用》中引用了沉沒成本的定義: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一種過去支付的成本,不管你目前決策是什麼,該成本都不會變化。在制定目前決策時,應該忽略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就是已經支付過的歷史成本,什麼意思呢?

就像上面的例子,無法退換的電影票就是沉沒成本,在得知《上海堡壘》是一部爛片時,決策去不去看,其實和電影票無關。

因為電影票已經支付了,不管我去還是不去,電影票不會發生任何變化。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因為付出感情,所以原諒劈腿的男友。

因為害怕浪費,所以吃不健康的剩飯。

因為讀了很長時間的會計,所以放棄想做律師的想法。

因為等了很長時間的公交,所以放棄打車。

因為在公司做了很長時間,所以忍受不喜歡的工作。

生活中,處處都是沉沒成本,我們深陷其中。

所以,如果你想遠離沉沒成本謬誤,就一定要知道,所有已經發生的,無法回收的歷史成本就是沉沒成本,他對於現有的決策毫無價值。如果人是用理性做決策,那就一定不要考慮沉沒成本。

知道很容易, 做到卻很難,想要遠離沉沒成本,知道是遠遠不夠,由於“損失憎惡”現象,人們在做選擇的時候,極難擺脫沉沒成本。

那什麼是“損失憎惡”呢?

比堅持更難的是及時止損:別讓沉沒成本拖垮你

02 “損失厭惡”理論告訴你, 人們為什麼很難放棄沉沒成本,

相信你現在已經瞭解沉沒成本是什麼了,那如何能夠遠離沉沒成本呢?

沉沒成本是典型的“知易行難”的概念。就像明知道吸菸有害健康,可能戒菸的人很少一樣,面對沉沒成本,能夠理智做決策的人很少。

人天生就是不理智的,比起得到,人們更害怕失去。

這就是行為心理學中很著名的“損失憎惡”理論:

對人們來說損失帶來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盈利帶來的喜悅。

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早在1795年就在《道德情操論》討論過這一現象。並且在200年後的

1979年,經濟學家Daniel Kahnemam和Amos Tversky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人天性就是厭惡損失的。

他們將志願者分為兩組:

第一組:先給每個人1000元,有兩個選擇:

1,拋硬幣,正面給你2000,反面不變還是1000;

2,直接給你1500;

有84%的人選擇了第2條。

第二組:先給每個人2000元,有兩個選擇:

1,拋硬幣,正面不變還是2000,反面要扣掉1000只剩1000;

2,直接扣掉500變為1500;

結果有69%的人選擇了第1條。

看到了嗎,面對收益時,更多的人選擇了穩定收益,但面對損失時,卻有七成的人選擇了冒險。

人天生就對損失敏感,這就是損失厭惡。人們在無意中,就會偏向不損失的選擇,所以我們才會在明知是爛片的時候,因為票不能退而選擇去看,反而浪費了時間。

這是人天性決定的,那麼,如果想要擺脫沉沒成本,更理智的做決策,該怎麼辦呢?

03如何才能擺脫沉默成本

比堅持更難的是及時止損:別讓沉沒成本拖垮你

為什麼要擺脫沉沒成本呢?

因為沉沒成本會影響你的選擇,但它本身又不是成本,導致人們做出一些非理性的抉擇,那麼如何擺脫,我給你3條建議。

1 要有止損思維

關於“損失厭惡”理論,著名的心理學教授亞科斯總結說到:“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這是很多人不懂得及時止損的原因。”

人們為什麼難以止損,答案就是不甘心,可人生大部分的不幸,都來源於不甘心。

同樣是民國時期的才女,同樣遇到了渣男,蕭紅和張幼儀的命運卻截然不同。

蕭紅是魯迅先生最欣賞的女性作家,在文學領域的成就很高,可在感情上,她太不懂得止損了。

她和蕭軍因才華相知相愛,有過一段幸福的戀情,蕭軍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軌了。可她依然很愛蕭軍,但是蕭軍已經變心了,蕭紅深陷在了感情的糾葛中,在女兒夭折的打擊下,年僅31歲她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張幼儀是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可徐志摩為了追求林徽因,休掉了還懷有身孕的張幼儀。

她請求徐志摩,換來卻是一句“不行,林徽因要回國了”。

與蕭紅不同,離婚後,她並沒有沉浸在傷痛之中。她開始在德國學習幼兒教育,後來回國教授德文,經營銀行,開辦服裝公司。

後來徐志摩再見到她時說:

“張幼儀是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現在真的‘什麼都不怕了’。”

蕭紅遇到渣男,由於她沒有止損思維,沉浸在感情當中無法自拔,導致她鬱鬱而終,而張幼儀面對同樣的選擇,及時止損,反而擁有了精彩的人生。

面對沉沒成本,有沒有止損思維,決定了她們的命運。

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也沒用,後退就是前進。

2 “斷舍離”教你拋棄沉沒成本

自從山下英子寫了一本叫做《斷舍離》的書,我們的生活就被“斷舍離”包圍了。

什麼是斷舍離呢?

斷舍離就是通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獲得舒暢平和的生活,它的精髓是找回自我,控制生活,而不是讓生活控制,斷舍離其實是對自己的修行。

斷舍離最重要的思維就是告別,告別一些物,告別一些人,告別一些事。

而我們很難告別的原因就是沉沒成本。

每當我們想要灑脫的找回真實的自己,扔掉對自己無用的東西,可一想到這是花錢買來的,就不願意放手了。

因為我們付出了金錢,感情,所以我們不願意放手,但理智的判斷應該是,你是否需要它。

斷:斷決不想要的

舍:捨棄沒有用的

離:擺脫對物的執念

用斷舍離的思維方式思考,我們就能更清晰的察覺到生活中的沉沒成本,面對真實的自己,幫助我們更好的做出決策。

比堅持更難的是及時止損:別讓沉沒成本拖垮你

3 自我察覺,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判斷

在教育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元認知。

元認知是美國心理學家J.H.弗拉維爾提出的概念,即對認知的認知。

比如學生在學習中,一方面進行著各種認知活動(感知、記憶、思維等),另一方面又要對自己的各種認知活動進行積極的監控和調節,這種對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本身的再感知、再記憶、再思維就稱為元認知。

元認知是回顧自己學習的內容,以旁觀著的身份,瞭解自己,調整學習方式。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元認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和決策。

同樣的,面對沉沒成本,我們可嘗試用旁觀者的身份進行決策。

比如,問問自己:

如果我是一個和這件事不想關的人,我沒有付出過歷史成本,我會怎麼選擇。

就像開始的那一張電影票,如果我沒有買票,在得知《上海堡壘》是爛片之後,我還回去浪費我的半天時間麼?

再換角度的過程中,能夠讓我們更清晰的分辨那些是沉沒成本,以及我們為什麼要擺脫它。

03 別讓沉沒成本拖垮你

總結下,沉沒成本就是已經支付的歷史成本,不論你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它都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但沉沒成本知易行難,因為人的天性就是厭惡損失的。

所以如果想要擺脫沉沒成本,我們可以從這三個角度去思考:止損思維,斷舍離,元認知。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沉沒成本對決策是沒有任何價值的,理性的選擇一定是拋開沉沒成本的。

所以,人生很長,不要沉迷於過往,請在恰當的時間離開,別讓沉沒成本拖垮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