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坚持更难的是及时止损:别让沉没成本拖垮你

比坚持更难的是及时止损:别让沉没成本拖垮你

前一阵子,《上海堡垒》刚上映的时候,我和朋友约好周末一起去看,结果不到两天,全网恶评。甚至有人说:《流浪地球》好不容易打开中国科幻的大门,《上海堡垒》又给关上了,于是我急忙联系朋友退票,结果票退不了。

没办法,钱已经付了,去看看吧,万一特效还可以呢。

到影院看了不到半个小时,简直是一场灾难。可都来到电影院了,现在就走不是白花钱么,所以我们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结果又白白浪费了两个小时。

事后,我仔细想了下,发现我不光亏损了看电影的钱,还白白多浪费了2个小时的时间。

后来,我听了一堂课才知道,因为舍不得放弃花了钱的电影,让我陷入了“沉没成本谬误”。而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经常会出现。

01 什么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涉及经济学的书上一定会有相关的概念,这里借用《经济学:原理与应用》中的引用来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中引用了沉没成本的定义: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一种过去支付的成本,不管你目前决策是什么,该成本都不会变化。在制定目前决策时,应该忽略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就是已经支付过的历史成本,什么意思呢?

就像上面的例子,无法退换的电影票就是沉没成本,在得知《上海堡垒》是一部烂片时,决策去不去看,其实和电影票无关。

因为电影票已经支付了,不管我去还是不去,电影票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因为付出感情,所以原谅劈腿的男友。

因为害怕浪费,所以吃不健康的剩饭。

因为读了很长时间的会计,所以放弃想做律师的想法。

因为等了很长时间的公交,所以放弃打车。

因为在公司做了很长时间,所以忍受不喜欢的工作。

生活中,处处都是沉没成本,我们深陷其中。

所以,如果你想远离沉没成本谬误,就一定要知道,所有已经发生的,无法回收的历史成本就是沉没成本,他对于现有的决策毫无价值。如果人是用理性做决策,那就一定不要考虑沉没成本。

知道很容易, 做到却很难,想要远离沉没成本,知道是远远不够,由于“损失憎恶”现象,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极难摆脱沉没成本。

那什么是“损失憎恶”呢?

比坚持更难的是及时止损:别让沉没成本拖垮你

02 “损失厌恶”理论告诉你, 人们为什么很难放弃沉没成本,

相信你现在已经了解沉没成本是什么了,那如何能够远离沉没成本呢?

沉没成本是典型的“知易行难”的概念。就像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能戒烟的人很少一样,面对沉没成本,能够理智做决策的人很少。

人天生就是不理智的,比起得到,人们更害怕失去。

这就是行为心理学中很著名的“损失憎恶”理论:

对人们来说损失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盈利带来的喜悦。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早在1795年就在《道德情操论》讨论过这一现象。并且在200年后的

1979年,经济学家Daniel Kahnemam和Amos Tversky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人天性就是厌恶损失的。

他们将志愿者分为两组:

第一组:先给每个人1000元,有两个选择:

1,抛硬币,正面给你2000,反面不变还是1000;

2,直接给你1500;

有84%的人选择了第2条。

第二组:先给每个人2000元,有两个选择:

1,抛硬币,正面不变还是2000,反面要扣掉1000只剩1000;

2,直接扣掉500变为1500;

结果有69%的人选择了第1条。

看到了吗,面对收益时,更多的人选择了稳定收益,但面对损失时,却有七成的人选择了冒险。

人天生就对损失敏感,这就是损失厌恶。人们在无意中,就会偏向不损失的选择,所以我们才会在明知是烂片的时候,因为票不能退而选择去看,反而浪费了时间。

这是人天性决定的,那么,如果想要摆脱沉没成本,更理智的做决策,该怎么办呢?

03如何才能摆脱沉默成本

比坚持更难的是及时止损:别让沉没成本拖垮你

为什么要摆脱沉没成本呢?

因为沉没成本会影响你的选择,但它本身又不是成本,导致人们做出一些非理性的抉择,那么如何摆脱,我给你3条建议。

1 要有止损思维

关于“损失厌恶”理论,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亚科斯总结说到:“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这是很多人不懂得及时止损的原因。”

人们为什么难以止损,答案就是不甘心,可人生大部分的不幸,都来源于不甘心。

同样是民国时期的才女,同样遇到了渣男,萧红和张幼仪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萧红是鲁迅先生最欣赏的女性作家,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很高,可在感情上,她太不懂得止损了。

她和萧军因才华相知相爱,有过一段幸福的恋情,萧军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轨了。可她依然很爱萧军,但是萧军已经变心了,萧红深陷在了感情的纠葛中,在女儿夭折的打击下,年仅31岁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可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休掉了还怀有身孕的张幼仪。

她请求徐志摩,换来却是一句“不行,林徽因要回国了”。

与萧红不同,离婚后,她并没有沉浸在伤痛之中。她开始在德国学习幼儿教育,后来回国教授德文,经营银行,开办服装公司。

后来徐志摩再见到她时说:

“张幼仪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的‘什么都不怕了’。”

萧红遇到渣男,由于她没有止损思维,沉浸在感情当中无法自拔,导致她郁郁而终,而张幼仪面对同样的选择,及时止损,反而拥有了精彩的人生。

面对沉没成本,有没有止损思维,决定了她们的命运。

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也没用,后退就是前进。

2 “断舍离”教你抛弃沉没成本

自从山下英子写了一本叫做《断舍离》的书,我们的生活就被“断舍离”包围了。

什么是断舍离呢?

断舍离就是通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获得舒畅平和的生活,它的精髓是找回自我,控制生活,而不是让生活控制,断舍离其实是对自己的修行。

断舍离最重要的思维就是告别,告别一些物,告别一些人,告别一些事。

而我们很难告别的原因就是沉没成本。

每当我们想要洒脱的找回真实的自己,扔掉对自己无用的东西,可一想到这是花钱买来的,就不愿意放手了。

因为我们付出了金钱,感情,所以我们不愿意放手,但理智的判断应该是,你是否需要它。

断:断决不想要的

舍:舍弃没有用的

离:摆脱对物的执念

用断舍离的思维方式思考,我们就能更清晰的察觉到生活中的沉没成本,面对真实的自己,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出决策。

比坚持更难的是及时止损:别让沉没成本拖垮你

3 自我察觉,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判断

在教育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元认知。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提出的概念,即对认知的认知。

比如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另一方面又要对自己的各种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节,这种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就称为元认知。

元认知是回顾自己学习的内容,以旁观着的身份,了解自己,调整学习方式。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元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和决策。

同样的,面对沉没成本,我们可尝试用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决策。

比如,问问自己:

如果我是一个和这件事不想关的人,我没有付出过历史成本,我会怎么选择。

就像开始的那一张电影票,如果我没有买票,在得知《上海堡垒》是烂片之后,我还回去浪费我的半天时间么?

再换角度的过程中,能够让我们更清晰的分辨那些是沉没成本,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摆脱它。

03 别让沉没成本拖垮你

总结下,沉没成本就是已经支付的历史成本,不论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它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但沉没成本知易行难,因为人的天性就是厌恶损失的。

所以如果想要摆脱沉没成本,我们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思考:止损思维,断舍离,元认知。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沉没成本对决策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理性的选择一定是抛开沉没成本的。

所以,人生很长,不要沉迷于过往,请在恰当的时间离开,别让沉没成本拖垮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