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学的理论,缓解和改善社交带来的紧张情绪

我自认为是木讷的人,15年前,第一次受邀为同事做婚礼的主婚人。深感压力山大,求助一个老战友。

“人在很多时候都会遇到紧张情绪”。老战友说:“如上台发言时、面见领导时、与对手谈判时、与陌生人交流时等等。这些都是正常情况。这本身也是历练。很多人经过这种历练,越来越得心应手,挥发自如。但也有不少人,总是过不了这一关,只要站在众人面前讲话,就紧张地会脸红、脸白等,有时说话还会带些哆嗦的音调出来。遇到这些情况时,很多人给出的建议是暗示法:如多暗示自己不要害怕;暗示自己临说话前,先平稳一下心态;暗示自己讲话前,先深吸一口气,或喝一口水等。实际上,这些建议和暗示,恰恰犯了心理调节的大忌。”

用佛学的理论,缓解和改善社交带来的紧张情绪

这个战友和我同年兵,军医大毕业,是某部的医生。此人1985年初次尝试从心理角度改善和矫治口吃;1989年,因军地两用人才需要,他做为教员之一,培训专业外,还参与培训了地方14个公司企业的员工,分礼仪、攻关、社交、汇报、引导等近10个专题。从此,对人的心理行为学有了进一步的兴趣。现在除当医生外,个人还从事心理分析和咨询。

他说:“一个人如果从心理上出现了情绪,如紧张情绪,或厌烦情绪等,靠自己人为的压制、抵触等行为,是压不住的。相反,这些情绪越压制反而越厉害,甚至能出现崩溃。举个例子:如果你厌烦室内钟表的“嘀哒”声,这个时候,如果你越暗示自己不要听,反而越会听得到。最好的办法是,任它“嘀哒”它的,你不理它,一会就听不到了。”

用佛学的理论,缓解和改善社交带来的紧张情绪

近年来研究道安文化,我接触了一些佛学理论,发现佛学理论中有很多观点,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良药。比如,佛学里有“入相而不住相,入境而不住境”这句话。大概意思是,你若看到什么东西,看到了就看到了,如果不去刻意理解它、琢磨它,则一会就忘了。这句话的原意可能是针对禅修的,告诉修行得,若禅修时出现“幻像”的处理方法。但我觉得这话似曾相识,便又和战友探讨。

“是的”,他回答我:“现实中也是如此,我们每天会在大街上遇到数不清的人,这些人我们虽然看到了,但因没放在心上,擦身而过后,一个也不会记住。即便有些特殊情况,如遇熟人寒暄几句,或看到一盲人摸索着走路,你可能会产生些许心理活动,但过一会,也会忘掉。”

原来这句话,与当年我第一次做主婚人时,他对我开导的话如出一辙。当年他说:“如果我们上台讲话时出现了紧张情绪,最好的调节方法就是不管他!所谓不管他,就是带着这个紧张和害怕上台,做你自己该做的事。要注意声音清亮地把主婚稿念出来,要注意念稿时不要出错或少出错。只要把注意力放在稿子上,不知不觉地就会把紧张和害怕忘的一干二净了。”

很幸运,按照开导,我那次主婚顺利成功了。有了一次成功的愉悦,便有了再次上台的欲望,后来,随着主婚证婚增多,竟也能进入得心应手、挥发自如的状态。那个状态的我,往往心境愉畅,脑洞大开,还会出现超常的发挥!

用佛学的理论,缓解和改善社交带来的紧张情绪

本人单位既是个展示单位,又要招商引资,我常要拿着话筒,面对百多人的客商队伍介绍情况。单位刚组建时,找个向客商介绍情况的年轻人真难,现金奖励也无济于事。遇重要场合,要借旅行社导游讲解。我想起战友的办法,于是给众人把道理讲清楚,然后让每人每周把单位简介在众人面前念一遍,念错一字者,加念三遍;每个科室轮流出人接待客商;人人站在台前念学习体会。三两个月时间,单位的姑娘小伙们都成了熟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