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抗战,老兵器终究不敌飞机大炮

在抗战爆发前的北平,总能看见头戴英式“托尼盔”,身穿灰布军服的29军将士守卫在卢沟桥上。与当时国内其他部队相比,29军官兵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背后背着一把大刀。自喜峰口之战以来,大刀的功效已被过度神话,以至于不少人认为在擅长拼刺的日本士兵面前,29军手中的大刀拥有绝对优势,是“三八大盖”的克星其实我军的大刀与日本兵手中的“三八大盖”刺刀比起来并没有任何优势。

七七抗战,老兵器终究不敌飞机大炮

就长度而言,无论大刀还是马刀通常都不超过1米,而“三八步枪”加上刺刀则有1.3米,在相同训练水平下刺刀远比大刀更具杀伤力。因此大刀若想在肉搏战中取得优势,必须在训练程度与肉搏技巧上做得比日军更好,然而这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是不现实的。第29军之所以使用大刀,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装备、物资匮乏,没有大批量制造刺刀的能力,而大刀制作过程简易,成本也较低廉,便于大量生产。其次是第29军中有尚武传统且具备一定的武术基础,使用大刀的确可以在肉搏战中提高战斗力,但远没有文艺作品中那般所向披靡。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驻守北平的第29军再次成为全国人关注的焦点。卢沟桥的战斗刚开始不久,我军驻守在桥头堡的执勤官兵即遭敌人杀害,桥头堡被日军占领。为保卫卢沟桥,时任第29军219团团长的吉星文决心与日军拼死一战。

七七抗战,老兵器终究不敌飞机大炮

他亲自赶赴位于最前线的第3营金振中部,向部属发表了坚定的抗日宣言,并亲自挑选150名精壮官兵,组成敢死队。敢死队被编成5个组,每人带步枪1支,手榴弹2枚,大刀一把,悄然向桥头堡进攻。敢死队员对地形十分熟悉,加上第29军向来重视武术训练,他们很快摸上桥头堡,不到20分钟便将几十名日军尽数歼灭,一举夺回桥头堡。

不过到七七抗战时,大刀早已不是中国守军的主要武器,而日军在北平也投入了比喜峰口更猛烈的火力——除了步兵装备的步、机枪及迫击炮外,还有来自空中的战机与地面上的重炮,这些都不是冷兵器可以抗衡的。7月28日是北平战事爆发以来最为黑暗的一日,这天下午,第29军副军长佟凌阁率部队突围至时村时,遭遇日军关东军飞行团的猛烈轰炸,佟凌阁不幸头部中弹,壮烈殉国。同日中午12时40分左右,曾在喜峰口以大刀抗敌而闻名的赵登禹乘车途经大红门时,遭遇曰本伏兵突袭。战斗中赵登禹身中数弹,不幸牺牲。

七七抗战,老兵器终究不敌飞机大炮

在北平的战事中,尽管第29军将士拼死奋战,佟凌阁、赵登禹两位将军血染疆场,但由于双方火力相距过大,战争并未持续得太久。1937年7月29日,在装备武器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日军占领了这座古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