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40华诞随想随写……

农民日报40华诞随想随写……

时间真快,一晃我离开媒体已13年了。

岁月如梭,农民日报创刊也40个年头了。

农民日报40华诞随想随写……

创办新农村建设周刊初期,张德修社长给予周刊厚望

我是2005年底到农民日报社的,参与了农民日报《新农村建设周刊》的创办,策划,采编工作,《周刊》是在时任社长张德修(后调任人民日报社编委、秘书长再升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总编辑王太(后调任中国农村杂志社社长)的支持下,契合当时三农主题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2005年11月成立周刊编辑部,孙维福任主编,我和王世东任副主编,当时周刊部记者施维,李海涛,赵经平,李朝民等都是年轻富有激情能跑能写的青年才俊,我这个“小大哥”深受他们感染,部门充满着干劲与活力。如今,这四位除赵经平调任农业部任处长外,其他三位都成为报社年轻领导与采编骨干,能与他们共事一场,也是老郭的荣幸!

农民日报40华诞随想随写……

亦师亦友赵泽琨书记也曾任农民日报副总编辑,他的《八百公里跟车记》为农报纪实报道扛鼎之作

2006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由本报本部门记者施维首先向温家宝总理提问,农民日报的首发提问,让与会者感到了新班子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和工作力度。接下来我们一起采访了杜润生,陈锡文,郑新立等多位三农专家,就当前三农政策展开了全面解读。紧接着深入基层,采访了北京高碑店,山西西沟村,山东寿光三元朱村,北京新发地村等新农村建设典范。在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三农题材中,我又挖掘出北京郑各庄村的新村建设特色,这使得北京郑各庄村,村企宏福集团在农民日报《新农村建设周刊》头版头条以“一切为了村民的利益”为题对外界首次展示了京郊新农村建设的风采,村带头人黄福水也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在总编辑王太批示下,由我和孙维福带队,与施维,李海涛对这个当时有些争议的新农村建设案例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刊出了一系列稿件,从村书记黄福水的“昨天,今天,明天和后天”,到村民感受到不断变化的幸福生活,以及对村企宏福集团职业经理人刘洋博士的采访,推出“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新农村建设新形象,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我从媒体人转行到企业品牌职业经理人埋下了伏笔。

农民日报40华诞随想随写……

亦师亦友唐园结社长,一位孜孜以求的报人,无私无畏的笔者

在与北京郑各庄村党总支书记,宏福集团董事长黄福水的多次采访,攀谈中,调侃玩笑变成了真实,2007年3月17日,我正式加盟宏福集团,担任集团品牌负责人,而后,农民日报成了我的“娘家”,十几年来,农报对我和我所服务的单位,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帮助,从当年王太总编辑,赵泽琨副总编辑(后任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总编辑,中国农业影视中心党委书记)到现任唐园结社长,都把我当成“嫁出去”的兄弟,在多年来的工作中,无私关心,出人出力,为我所服务的企业在三农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帮助企业与各名村与同行业进行了更好的交流与沟通,由是北京名村郑各庄响彻大江南北!

农民日报40华诞随想随写……

新农村建设周刊创刊初期,孙维福(左一)主编,王太(左二)总编辑和我

2020年,我卸任宏福集团品牌负责人,转任企业顾问,有了时间和相对自由的空间,我又可以经常回到农报,熟悉的同事和领导都已进入中年并挑起了重担,我又结识的一批如李飞,王可依,李鹏等80,90后的才俊,他们和自己的师姐师兄一起,成为了农报新媒体的先锋力量,这是我要学习的又一好氛围,而唐园结社长的大胆用人,无私办报也为农民日报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拓宽了新路,鼓足了干劲,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民日报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