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村兩位放牛娃前後腳參加紅軍同一支部隊,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紅軍時期,在鄂豫皖根據地。有一對鄰村的放牛娃,年齡僅相差9個月,參加紅軍的時間也相差不到一年。機緣巧合的是,倆人在隨後的二十年革命生涯中,無論是紅軍時期,還是抗戰時期,仍至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他倆始終在同一支部隊中合合分分,共同進步。

全國解放後,由於革命工作的需要,兩位昔日的放牛娃,現在人民軍隊中的一對雙子星,才由於工作的需要,互道珍重,各自奔赴新的領導崗位。

那麼這兩位放牛娃倒底是誰呢?請讓我來告訴你兩人的具體情況以及他們日後的革命友情。

兩人中,年齡稍大點的,就是開國上將陳錫聯,年齡小一點的就是開國中將王近山。他們一個出生於1915年1月4日,一個出生於同年10月29日,彼此年齡相差9個多月。兩人都是湖北紅安縣高橋鎮人,陳錫聯是彭家村人,王近山是程河村人,兩村相距不過十來裡地。年幼時,兩人都受家庭貧困所迫,分別給本村的地主家放牛。

1929年,年僅14歲的陳錫聯參加紅軍。一年後,王近山也加入到紅軍隊伍裡來。機緣巧合,參軍後兩人都在鄂豫皖著名的紅10師中鬧革命。別看兩人年齡小,可都是打仗的好手,進步飛快。幾年後,18歲的陳錫聯便被提拔為紅四軍10師的副師長,幾個月后王近山也被提拔為紅10師28團的團長。不久陳錫聯調任紅四軍11師政委,王近山接替陳錫聯任紅10師副師長。就這樣,兩位放牛娃前後腳都成為了紅四方面軍中的高級幹部。

鄰村兩位放牛娃前後腳參加紅軍同一支部隊,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抗戰爆發後,紅四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9師。陳錫任385旅769團長,王近山任386旅772團副團長,雖不在一個旅,但倆人都是劉伯承師長手底下的愛將。

1937年10月19日,陳錫聯率領772團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共殲滅鬼子100多人,毀傷飛機二十四架。戰後蔣介石、閻錫山接到八路軍的捷報還不相信,專門派出偵察機前往陽明堡地區核實,當飛行員報告陽明堡機場已是一片狼籍,更本沒有日軍飛機起降的消息後,蔣介石通令嘉獎769團,並特批獎金2萬元,以示獎勵。

陽明堡之戰,是八路軍挺進山西戰場,首戰平型關、二戰雁門關之後的第三戰。勝利後,劉伯承師長專門表揚769團打的好,打出了八路軍的威名。769團由此成為了八路軍“四大名團”之一。

鄰村兩位放牛娃前後腳參加紅軍同一支部隊,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幾天後,王近山所屬的772團,在旅長陳賡的指揮下,在七亙村設伏,一舉殲滅日軍輜重部隊300多人,繳獲戰馬300多匹及大批的軍用物資。二天後,劉伯承一反常規,再次在七亙村設伏,又消滅日軍100餘人,繳獲一批軍用物資。二戰七亙村,創出了在同一個地方,短時間內兩次伏擊敵人的先例,被視為世界戰爭史上的精典伏擊戰。

129師出師以來,在劉伯承師長的指揮下,取得了三戰三捷。陳錫聯、王近山做為戰鬥的具體指揮員,身處一線,功不可沒。

轉年初,陳錫聯升任385旅副旅長,769團長由孔慶德接任。在隨後的晉東南反六路圍攻時,剛剛被任命為新385旅長的陳錫聯,右頰被日軍步槍擊穿,被送到八路軍總部醫院養傷。而不久前接任769團長的王近山也在一次戰鬥中左腿負傷,也被送到了總部醫院療傷。

先住院的陳錫聯看到王近山因傷住院,便要求醫院將他倆放排在了一個病房。兩位小老鄉在醫院裡互幫互助,有著敘不完的鄉情。

一天醫院改善伙食,兩人一商量湊了點錢買了一盆清燉雞。由於陳錫聯是臉部貫痛傷,傷痛無法咀嚼,王近山只好光給他舀湯喝,而自己則放開吃肉。結果陳錫聯喝光了雞湯,王近山吃光了雞肉。臨了,王近山打趣的說道:這樣挺好,下次你還是喝湯,我繼續吃肉。

一時間總部醫院,便有了“旅長喝湯,團長吃肉”的故事。

鄰村兩位放牛娃前後腳參加紅軍同一支部隊,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傷愈後,兩位老鄉重返戰場。陳錫聯繼續擔任新385旅長,隨後又擔任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而王近山又回到386旅,任副旅長兼772團長,隨後又擔任386旅長。

1943年秋,國民黨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蠢蠢欲動,準備發重兵閃擊延安。時任386旅長兼太嶽軍區二分區司令員的王近山,奉命率1個主力團回援陝北。此時日軍正對我太嶽根據地實施“囚籠”掃蕩,王近山通過近10天的閃轉騰挪,連續穿過幾道封鎖線,方才跳出了鬼子的包圍圈,率領部隊來到了臨汾附近的韓略村。

村裡的百姓看到山裡的老八路下來了,高興的為他們騰房做飯,籌措糧食。民兵們告訴王近山,村旁的公路上時常有鬼子的汽車來回通過。王近山一聽,“瘋勁”上來了,決定利用當地的有力地形打一仗,以此來報答熱心招待他們的父老鄉親們。

通過偵察,王近山選擇了離韓略村2公里的一處路段進行設伏。經過5個小時的耐心等待,從臨汾方向乘汽車過來的一箇中隊的鬼子進入了伏擊圈。王近山一聲令下,埋伏在公路兩側的八路軍斬頭擊尾,先將首尾兩輛汽車炸燬,堵住了鬼子的去路,然後對公路上聚集的鬼子發起了攻擊。

鄰村兩位放牛娃前後腳參加紅軍同一支部隊,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韓略村戰鬥共殲滅鬼子近百名,其中包括軍官7人,繳獲槍支80餘支,炸燬汽車13輛,我軍傷亡50餘人。此戰是八路軍一次精典的伏擊戰,以1:1.6的戰損比,取得完勝。表現了王近山機智靈活,迅猛異常的作戰特點。

來到延安後,王近山被任命為晉綏聯防軍警備第四旅長,轉年進入中央黨校學習。此時,陳錫聯也從太行來到延安,入黨校學習。倆位小老鄉,老戰友又重逢在中央黨校,共同學習,再敘友情。

抗戰勝利後,兩位戰友又重返晉冀魯豫。在著名的上黨戰役中,陳錫聯與王近山分別率領各自的部隊,在老師長劉伯承的親自指揮下,給進犯解放區的閻錫山部以沉重一擊。

晉冀魯豫野戰軍成立時,陳錫聯被任命為第3縱隊司令員,王近山被任命為第6縱隊副司令員。不久,司令員王宏坤調任野戰軍副司令員,王近山接任6縱司令員。

轉年6月,國民黨捍然撕毀停戰協議,向共產黨領導下的各解放區發動進攻。身處各解放區中端的晉冀魯豫,成為了蔣軍進攻的重點地區。

面對來勢洶洶的30萬國民黨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的親自指揮下,決定對各路來犯之敵採取“誘敵深入,殲其一路”的策略,動敵根本。

鄰村兩位放牛娃前後腳參加紅軍同一支部隊,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王近山臨危受命,率領6縱擔負其誘敵深入的重任。此時南線之敵,蔣軍陸軍司令顧祝同的外甥,時任整編第3師中將師長的趙錫田,自持裝備精良,根本不把解放軍放在眼裡,對6縱緊追不捨,漸漸於鄰近的敵整47師拉開了距離。劉伯承抓住著轉瞬即逝的戰機,命令陳錫聯的3縱、楊勇的7縱乘勢穿插,將整3師與整47師分隔開來。

等到趙錫田回過味來,以被我軍團團包圍。經過三晝夜的激戰,陳錫聯與王近山聯手將整3師完全殲滅,生俘了不可一世的趙錫田。

一年後,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陳錫聯與王近山這對老鄉黨、老戰友,作為劉鄧大軍的兩支鐵拳,在十多年後,再次打回了闊別已久的大別山。

蔣介石聞聽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後,心中十分惶恐,急忙派出白崇禧指揮33個旅,20多萬人對劉鄧大軍進行圍剿。

鄰村兩位放牛娃前後腳參加紅軍同一支部隊,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率領3縱到達紅安鄰縣麻城的陳錫聯,十分想念18年多沒有見面的母親。當年14歲的他,是從家裡偷著跑出來參加紅軍的,連一句告別的話都沒敢和母親說。抗戰初期,陳錫聯在陽明堡大捷中聲名遠播,他的照片被登在了許多報紙上。鄉里有人看到後,將報紙拿給陳母看,陳母高興的淚流滿面。事後陳母請人給陳錫聯寫信,告訴他家裡的情況,並囑咐他安心打鬼子。

陳母的信幾經周折,大半年後才交到了陳錫聯的手中。看到母親的來信,陳錫聯情不自禁,淚水漣漣,彷彿又回到了和母親相依為命的少兒時期。夜深人靜時,一想到家中的不幸,母親的貧苦,讓陳錫聯徹夜難眠。

由於戰火紛飛,山川阻隔,陳錫聯無法給母親回信。便只好將這封來之不易的家信小心翼翼的收在身邊,沒事的時候拿出來看看,以解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後來陳錫聯通過自己的老上級,也是老戰友的李先念,讓他派人給母親捎去了幾塊錢和一些物品,以救家用。

此時已到了紅安邊上,可由於戰事緊張,分身乏術,陳錫聯只好派自己的一名警衛員,回到紅安彭家村去尋找母親,希望接她來麻城見上一面。當警衛員好不容易找到彭家村時,在村口碰到一個衣衫襤褸,柱著一根棍子準備出村去乞討的大娘。警衛員連忙向大娘打聽陳錫聯母親的情況,大娘不明就裡,支支吾吾的不說話。最後經過警衛員耐心解釋,大娘打消了疑慮,告訴他說,俺就是你要找的陳錫聯的娘。

鄰村兩位放牛娃前後腳參加紅軍同一支部隊,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警衛員連忙僱了一輛小推車,讓大娘坐上,推著她走了幾十裡的山路,到了麻城。陳母從前來迎接她的人群中,一眼便認出了分別近19年的陳錫聯,母子倆是抱頭痛哭。在場的3縱指戰員目睹此情此景,無不潸然淚下。

半年後,劉鄧大軍完成了震攝南京、武漢,牽制華中、華東之敵,將戰火燒到國統區的任務後,離開大別山,轉進淮北與陳粟大軍會合。經過三個月的休整與補充,劉鄧大軍又投入到淮海大決戰的戰役中去。陳錫聯與王近山再次躍馬揚鞭,並肩作戰,為革命再立新功。

1949年初,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各大戰略區的解放軍進行統一組織及部隊番號的整編,中原野戰軍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

陳錫聯被任命為第二野戰軍3兵團司令員,王近山被任命為3兵團副司令員、第12軍長兼政委,兩位老戰友又一次成為直屬的上下級關係。

鄰村兩位放牛娃前後腳參加紅軍同一支部隊,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宜將奮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渡江戰役後,劉鄧大軍席捲大西南。重慶解放後,陳錫聯任重慶軍管會主任兼重慶市長,王近山任重慶警備區司令員兼政委。

不久,陳錫聯調任軍委炮兵司令員,王近山任西南軍區川東軍區司令員。

兩位老戰友就此話別,各自奔赴新的崗位。

陳錫聯調任軍委炮兵司令員後,為新中國的炮兵正規化、現代化殫精竭慮。抗美援朝爆發後,陳錫聯果斷組織炮兵入朝參戰,打出了中國炮兵的威名。而老戰友王近山更是求戰心切,主動要求入朝參戰。轉年3月,王近山被任命為志願軍3兵團副司令員,與司令員陳賡一起率軍入朝,當即參加了著名的第5次戰役。

一年後,做為3兵團代司令員的王近山,指揮所屬12軍、15軍,打贏了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由此王近山名揚海內外。

1955年9月,全軍首次實行大授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的陳錫聯,被授予上將軍銜;與此同時,時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的王近山,被授予中將軍銜。

鄰村兩位放牛娃前後腳參加紅軍同一支部隊,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陳錫聯、王近山,兩位來自大別山的放牛娃,少年時便投身革命,以對革命的忠勇和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在革命戰爭中被迅速擢升,由此聞名全軍。他們之間深厚的同鄉情,戰友誼,同時讓世人津津樂道,廣為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