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皇帝的長子,結局為何都不太好?

雪百合cjj


在中國的歷史上,歷代開國皇帝都奉行子承父位,歷史上歷代開國皇帝的子女裡面也上演不少爭權奪位的宮廷鬥爭,但細心觀察你會發現,中國曆代開國皇帝從來都是子承父位,正常情況下也都是立大兒子為太子,很少以個人能力高低來決定,因為某些原因歷代大太子都沒能繼承皇位。

上古皇帝

周朝, 看過“封神榜“”的都知道周文王姬昌的大兒子“伯邑考”被商紂王烹殺伯邑考,將他做成肉羹賜給周文王吃,先不論是藝術成分,還是真有其事,但以後武王姬發對商朝發起“武王伐紂"。

2.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戰國後期秦國慢慢發展起來通過各種改革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扶蘇”是秦始皇色長子.史書記載扶蘇剛毅勇武,為人仁義,有政治遠見,他反對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等嚴峻政策,因而觸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將其派到上郡監督軍隊,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逝,死前詔令扶蘇即位,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蘇登基後,對他們不利,於是扶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矯詔以始皇身份賜死扶蘇,扶蘇遂自盡。假如扶蘇能夠繼承秦始皇的位置,或許秦朝的命運會有所改變也說不定。

2.漢朝(前202年-220年)漢高祖劉邦死後劉邦的皇后呂雉掌權,但劉邦除了和太后呂雉的兒子漢惠帝劉盈外,還有一個兒子叫劉肥,他母親曹氏是漢高祖情婦。在呂后嫁給漢高祖之前,她就與漢高祖發生關係,並生下兒子劉肥。劉肥是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將庶長子劉肥封為齊王,建立齊國,定都臨淄,統轄七十三城,百姓中能講齊國話的都屬於齊國。這也算是另一種對劉肥的補償和照顧吧!

3.唐朝(618年—907年 )617年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唐高祖李淵長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由於長期在外征戰建立戰功掌握權柄,對於立李建成為太子很不服氣, 於是想盡辦法取而代之。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親手射殺李建成成和弟弟,記錄了中國史上第一次皇太子之間為爭奪皇位兄弟自相殘殺的歷史篇章。但事後人們記住的還是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的典範,卻很少記得“玄武門事變”的前因後果。李世民也向時人證明君王當有能力者居之,當然歷史證明李世民是成功的他也沒讓人失望,還留下了“明君”的美稱。

4.宋朝(960年—1279年)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北宋太祖趙匡胤的長子長子 滕王趙德秀,很早就死亡,次子燕懿王趙德昭也自殺身亡,就連四子秦康惠王趙德芳,就是電視劇《包青天》裡那個剛正不阿大名鼎鼎的八賢王,也都英年早逝。故事“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裡描述晉王趙光義謀害太祖篡位,晉王趙光義即後來的宋太宗。

5.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朝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很多人不太清楚忽必烈和成吉思汗鐵木真的關係,以為他們是父子關係。其實他們是爺孫關係,忽必烈是鐵木真第四個兒子拖雷的三兒子。鐵木真的大兒子叫“孛兒只斤·朮赤”1223年成吉思汗召他覲見,朮赤因病未能遠行,有人誣陷說他並沒有生病,而且還能打獵,成吉思汗聞訊大怒,懷疑朮赤不遵從他的號令,決定西征,卻在出徵前獲知朮赤因病辭世的消息。而忽必烈與幼弟阿里不哥爭位,最後忽必烈獲勝利即位,統一了中國。忽必烈即元世祖。

6.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大兒子叫朱標,他就是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元璋稱吳王時,就已經立朱標為王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 。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正式立朱標為皇太子,正式確立為接班人。本來一切的好好的,然而天公不作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的大兒子未來皇帝接班人朱標病逝了,朱元璋只好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即建文帝。然而好景不長,幾年後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打出“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的旗號奪取帝位,建文帝也下落不明,朱棣即明成祖

7.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帝 ,享國二百六十八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即清太祖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5] 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戰後,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趁勢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努爾哈赤的大兒子叫“愛新覺羅·褚英”。

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死後,努爾哈赤開始逐漸讓褚英帶兵並主持一部分軍政事務。褚英廣有戰功,努爾哈赤因其英勇,封號曰“阿爾哈圖土門”,譯言為“廣略”,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以嫡長子身份,憑藉多年戰功,一度被立為早期後金政權的汗位繼承人。遼陽大戰時,曾經貪杯貽誤軍機,解除兵權。但是努爾哈赤的“開國五大臣”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安費揚古和扈爾漢以及一些兄弟們和褚英不和,於是在努爾哈赤面前告狀,努爾哈赤經過調查也發現了褚英的存在的問題,解除了他的兵權。褚英將不滿溢於言表,後被廢除太子之位,幷且被軟禁,之後褚英焚香詛咒告狀的五大臣和兄弟,並揚言等掌權後處死五大臣和那些兄弟,被再一次告狀。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下令處死褚英,死的時候年僅三十六歲。努爾哈赤去世後,他的第八子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即清太宗。然而1912年清朝被推翻,結束了2000多年來的封建統治,開啟了近代中國歷史的新篇章,也結束了封建社會君王世襲制的陋習。

歷代君王世襲制大太子都不能很好的繼承君王,歸齊原因要麼是由於個人問題,要麼由於政治鬥爭的原因,歷史也說明了歷代君王有能力者當之才能治理好國家!


小帥筆談


中國歷史上皇帝的長子,尤其是嫡長子,結局真的不太好。

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嫡長子伯邑考,神話故事裡他被做成了肉羹送給周文王吃,真實歷史中不知是死了還是被廢了,時代太遠,咱們也不知道中間發生了什麼,反正繼承王位的是嫡次子姬發;

然後是秦始皇長子扶蘇,因為一道偽詔就自殺了。這很顯然是因為心理素質不夠強,受不起一點打擊,也能側面證明秦始皇平時對他比較嚴厲,否則不至於不問真假一心求死。當然,也可能是父子感情太深,他悲痛得無法自持;

接下來就是漢高祖劉邦的嫡長子劉盈,他的處境也很危險,要不是有位強悍的母親呂后,他的太子之位不保,說不定還有性命之憂;

漢武帝劉徹的嫡長子劉據就更不用說了,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莫名奇妙被牽扯進巫蠱之禍,落得自盡身亡的下場,兒孫也只留了劉病已一個;

唐高祖李淵的嫡長子李建成,在我看來是死得最冤枉的一個。他有德有才,也有心機手段,還有父皇的信任倚重,只是沒料到李世民會使用兵變這種非常規手段,只能含恨而亡。

還有清聖祖康熙事實上的嫡長子胤礽,康熙親自教養,用心栽培,最終也兩立兩廢,圈禁終生。

為何這些嫡長子都沒好下場?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皇帝和嫡長子年齡太相近

古代結婚生子早,嫡長子們的年齡和皇帝太相近了,又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皇帝要是有個三長兩短,不需要下遺詔,他們可以自然而然的登上皇位。也就是說,和朝中眾臣或外部勢力比起來,嫡長子才是皇帝最大的競爭者。

時刻有這麼一個人等著接自己的班,皇帝高興不起來,多疑一點的肯定會想,這小子是不是巴不得老子早死?一旦有這種想法,父子之間必然產生嫌隙,一系列事情即將發生。

二、嫡長子是其他皇子的活靶子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康熙朝的九子奪嫡,胤礽真那麼不堪嗎?未必。康熙對兒子們的要求很高,皇子們從小就讀書,又有名師教導,每一個單獨拉出來都很優秀。

和兄弟們比起來,胤礽更有優勢,他和康熙的相處時間最長,受康熙的教導最多。所以他不可能太差勁。

但他還是失去了太子之位,為什麼?因為他站在了高處,成為其他皇子的活靶子,大家都知道,爭奪太子之位前,必須先把他拉下來。你出一招,我出一招,最終胤礽扛不住了,表現出自己最不好的那一面,令康熙失望,其他皇子趁虛而入。

可以說胤礽之所以倒臺,是康熙和皇子們共同作用的結果。

(朱元璋和朱標)

那麼,是否所有的皇帝和嫡長子到了後來都會反目?倒也未必,明太祖朱元璋和太子朱標是皇家父子相處的典範。

朱元璋對朱標從未產生猜疑,他讓兒子們和天下臣民都知道了一件事:大明未來的皇帝只能是朱標。正因為他是如此堅定,所以其他皇子在朱標活著時不敢有異心。

就是到了朱允炆時期,要不是他鐵了心的要削藩,還一再出昏招,朱棣也不一定起兵靖難。

總之,除了明朝以外(明朝堅持嫡長子繼承製),歷代皇帝的長子,日子都不太好過,結局好的沒幾個。一是因為皇帝忌憚長子,二是因為兄弟們都以他為目標。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基本上都是殺伐果斷,鐵石心腸之人,非如此,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按理說,上馬奪天下,下馬治天下,開國皇帝應該希望自己的接班人少些殺戮,多些仁愛。可事實上,幾乎所有的開國皇帝都不喜歡仁厚的太子,而是鍾愛於和自己性格相象的兒子。有趣的是,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的嫡長子都是寬厚仁慈之君,因此,有的皇帝就乾脆不立太子。有的皇帝立了太子後,很快就反悔又給廢了。還有的太子好不容易碰上個寬仁的父皇,卻又被冷酷無情的弟弟給殺了。總之,開國太子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