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兩廣總督面對英法聯軍:我太難了,但我很樂觀

在晚清這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有的官員奮起反抗,成了民族英雄,如林則徐;有的官員軟弱投降,成了賣國賊,如琦善;更多的官員既放不下天朝上國的驕傲,又無力應對侵略者。他們得過且過,假裝世界很美好,如葉名琛。

葉名琛是湖北漢陽人,出身書香門第。26歲就考中進士,38歲就做了廣東巡撫,真正的官場得意。1852年, 葉名琛被任命為兩廣總督。

大清兩廣總督面對英法聯軍:我太難了,但我很樂觀

兩廣總督是封疆大吏,也是燙手山芋,這個位置不好坐。因為兩廣總督要兼管通商事務,代表清王朝行使外交權,每每要面對蠻橫的英、法、美、俄等國使節。

1856年,“亞羅號”事件爆發。亞羅號是一艘小商船,船主和水手都是中國人,船長是英國人。因涉嫌與海盜相勾結,中國水師登船搜查。當場扣押了兩名海盜,和十名有海盜嫌疑的船員。

這一正常的執法,卻遭到英國領事巴夏禮的強烈抗議。他稱中國水師在執法時,扯下了船上的英國國旗,這是對“神聖不可侵犯的大英帝國的侮辱”。

英國人借題發揮,要求進入廣州城,並修訂《南京條約》,遭到葉名琛的拒絕。英國派艦隊攻擊珠江兩岸的炮臺,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大清兩廣總督面對英法聯軍:我太難了,但我很樂觀

1856年10月,英國艦隊攻佔虎門炮臺,炮轟廣州城。葉名琛很樂觀,對手下官員說:“必無事,日暮自走耳”。炮彈打到了總督衙門裡,手下爭相逃竄。葉名琛端坐在堂上,鎮定自若。果然,英軍搶劫一番後退回了珠江口。

葉名琛為什麼這麼鎮定呢?看看他給咸豐皇帝的奏摺,就可知一二。

“默唸與洋人角力,必不敵,既恐挫衄以損威,或以首壞和局膺嚴譴,不如聽彼所為,善藏吾短。又私揣洋人重通商,戀粵繁富,而未嘗不憚粵民之悍。彼欲與粵民相安,或不敢縱其力之所至以自絕也,其始終意計殆如此。”

意思是打是打不過洋人的,打輸了還丟人,不如不理他們。廣東富庶,但廣東民風彪悍,洋人喜歡做生意,肯定也不能太過分。

12月12日,英法艦隊陳兵珠江口,向葉名琛示威,限期十日談判。此時的葉名琛,正忙於鎮壓廣東各地的起義,廣州城內無兵無將。無奈的葉名琛,只好號召廣州人民起來抵抗,宣佈凡殺敵一名賞銀元三十,彙集了兩萬餘人的武裝。

大清兩廣總督面對英法聯軍:我太難了,但我很樂觀

臨戰還不忘調戲洋人一把,他給列強發照會說:“我沒空保護貴國的人民了,若交戰中有什麼損失,你們就找英國巴夏禮賠償吧”。

12月28日,英法聯軍集結了五千六百人,其中英軍四千六百人,進攻廣州城。29日廣州失陷,廣東巡撫柏貴與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

當時的人說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嘲笑他為六不總督。咸豐皇帝也訓斥他輕啟戰端,對他很是不滿。其實在當時的處境來看,也很難做的更好了,畢竟不是每個官員都是林則徐。

大清兩廣總督面對英法聯軍:我太難了,但我很樂觀

葉名琛被俘後,咸豐皇帝號召廣東民眾奮勇殺敵,不用理會英法拿葉名琛要挾。被俘的葉名琛被朝庭拋棄,沒有了利用價值。1858年被英軍抓上無畏號軍艦,駛往印度加爾各答。

葉名琛自命海上蘇武,準備去跟英國女王講道理。知道自己不可能見到女王后,葉名琛自帶的糧食一吃完,即絕食而亡。

葉名琛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英國人,英國人認為“葉名琛無疑是英勇,果斷的人,廣州人一定為有這麼一個父母官而驕傲”。為了美化自己的侵略行徑,英法還是要把葉名琛搞臭。

廣州的傀儡政府,為了掩飾自己的賣國賊形象,也拼命醜化葉名琛。北京的咸豐朝廷,為了給自己的無能找藉口,也不給葉名琛正面評價。

大清兩廣總督面對英法聯軍:我太難了,但我很樂觀

其實,葉名琛在那個無奈的時代,能做的選擇真的不多。面對西方列強,中國需要的是推翻腐朽封建制度,進行徹底的救亡圖存。所幸,半個世紀之後,中國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