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环境领域人才培养现状:从高校排名、师资队伍、项目基金看

4月20日,领导人到陕西考察

,首站就去往了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

聚焦环境领域人才培养现状:从高校排名、师资队伍、项目基金看

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基本上已经深入到几代人的思想中。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了当下人们的健康生活目标,"蚂蚁森林"种树更是变身大众的时尚追求。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国家整体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无论各方面如何追求快速发展,这个大原则是不可撼动的。中国的环保问题不仅依赖于政府的决策与支持,更多的也是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现状。

学科布局与发展

全国193所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机构或院校中,拥有一级博士学位点的有67所。查看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共有111所拥有硕士与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参与评估。

聚焦环境领域人才培养现状:从高校排名、师资队伍、项目基金看

聚焦环境领域人才培养现状:从高校排名、师资队伍、项目基金看

可以看到,111所参评高校中,大多都是"双一流"高校,非"双一流"有41所,评估结果最好的是B+(昆明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获评A类的高校共有15所,A+高校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3所;A高校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4所院校;A-为北京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共8所高校。

由此看来,作为工学类学科,理工见长的高校还是颇具优势,而整体来看,理工院校和综合型高校还是占据了大半江山。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的高校,只有8所,分别是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都是A类高校的"选手"。综合看来,这8所可以说是此学科的"双料冠军"了。

再看第三方排名,整体结果也变化不大,基本上该榜上有名的都没有落下。

聚焦环境领域人才培养现状:从高校排名、师资队伍、项目基金看

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清华、南大、北大高居三甲,8所高校也均名列前茅,其他院校排名区间与学科评估几乎差距不大,唯一亮眼的便是暨南大学,学科评估C+,对应的位次百分位是40%~50%,而在此排名中挺进TOP20,排至前10%。

聚焦环境领域人才培养现状:从高校排名、师资队伍、项目基金看

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清华、北大、南大依然位居前三,只不过是北大和南大的"你来我往"。而全国前20的席位中,相比上一榜单,挺进了多所"新面孔"。

总之,实力强劲的高校基本席位稳定,波动微小,变化较大的就是靠后的位置,这就看各高校对此的发展情况。但第三方榜单毕竟指标各有差异,排名自然也要理性看待。

师资与人才规模

学科发展得如何,师资队伍是关键。小编去学科评估A类的15所高校官网统计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的师资队伍情况,由于各高校公布的数据情况不同,相关学院的整体师资配置和人才数据也不完善。虽然个别学校的数据出现暂缺,但整体的师资与人才规模可以映射。

聚焦环境领域人才培养现状:从高校排名、师资队伍、项目基金看

从专职教师的规模来看,清华大学的环境学院无疑是规模最大的,院士数量也是占据最大优势。其次便是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高校,教师规模也都超过100人。

而顶尖人才队伍,各高校有所差距。显而易见,清华、同济的院士数量领先其他高校,大多顶尖名校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可观,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人才基本都无空缺。

而也有一部分院校并无院士领衔师资队伍,甚至其他人才队伍建设都稍显欠缺。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或许是个例外,毕竟这是一所"精悍"的高校。

相关项目立项与经费

高校的学科建设需要人才支撑、需要科研项目支撑,这些自然都离不开"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的项目立项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也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想要学科建设与研究出成果,项目立项与经费资源必然是主要来源之一。

由于各高校的学科建设经费在公开渠道获取困难,小编找到了2016-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性及经费的情况,我们就从这15所A类学科高校中看一看。

聚焦环境领域人才培养现状:从高校排名、师资队伍、项目基金看

聚焦环境领域人才培养现状:从高校排名、师资队伍、项目基金看

图中可以看到,在2016-2018三年的项目立项和经费中,浙大、同济、北大等高校都位于前列,这三所院校的经费总额都高达7000余万,而最少的也将近1000万。

从以上数据来看,不管是学科评估、第三方排名,还是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基金资源等方面,高校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分明的。整体来说,15所高校的综合实力基本稳定,而入选一流学科的8所优势更是明显。

中国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工作是一段长跑,未来只会需求更盛。想要打好这场持久战,位于后段的高校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文章数据来源:里瑟琦智库、青塔、软科,如有失误,欢迎指正。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注"高校与科研",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新鲜资讯和原创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