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颗脆弱的琥珀

黄广明 作者

到过香港十来次,回想起来,竟无一次专门旅游,多是一两日、三四日的短期商务行。因工作原因,大都逡巡在九龙与港岛的石柱森林中。到过的最郊野之处,算是港岛南端的赤柱,而这个带有欧式休闲风格的小镇,也早已沦陷在如潮的游客之中。

看到将香港区分为“城市森林”与“森林城市”的一种说法,可谓精当。“城市森林”就不用说了,这是绝大多数游客对香港的第一感,高楼遮天蔽日,人流摩肩接踵。“森林城市”则道出了这样一个容易为人忽略的事实——香港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近四分之三的土地处于未开发状态。这座世界金融中心、一流的国际都市,也是一座森林城市,拥有一流的山海自然景观。

香港,一颗脆弱的琥珀


在满世界中国游客的当下,去过香港早已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1997年过去20年了,内地游客的香港自由行,早已从城市游、迪士尼游、购物游,发展到郊野游、离岛游、人文游。

虽未到过森林与郊野的“另一个香港”,我倒也没有特别的遗憾,自然风光大抵是相似的,上山赶海香港未必是最佳去处,而若要感受楼山人海,感受人间的烟火气,感受不同文化的并立、融合与碰撞,感受一切人造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人类文明,作为“城市森林”的香港是一个绝佳所在。这也是香港最吸引我的地方。

香港,一颗脆弱的琥珀


初到香港的人往往会被其繁华与热闹震撼。记得一个晚上在油麻地一带上街,白日的马路已封闭成了步行街。面对霓虹灯的海洋,蚁团蜂拥般的人潮,几个架着摄像机、欧洲人模样的游客脸上流露出Oh My God的神情,也许还有一丝调侃。估计眼前的景观对他们而言不啻到了外星球。

因为习惯,我差不多每次都住在油麻地与旺角一带,香港最繁华、最市井的地区。楼宇密集,人流密集,店铺与招牌密集,如果要我为这一带写个旅行攻略的话,我第一个想说的就是“密集恐惧症患者慎入”。不过,这种密集,这种最有香港感的城市景观,我却甘之如饴。

香港,一颗脆弱的琥珀


香港,一颗脆弱的琥珀


回想在香港的旅行(实际上是工作后的休闲),于我而言最惬意的时刻,就是忙完工作后,从旺角、油麻地或者中环的某个地铁出口浮出地面,买一份《苹果日报》或《东方日报》,然后见缝插针式地在人行道上左突右闪,找到一家茶餐厅,坐到靠窗的一隅,点一份中式的炒饭,或者西式的意面、牛扒,吃一口饭,睇一眼繁体字的市井新闻,喝一口冷饮,抬头看一眼粤语电视新闻中记者怼特首,再吃一口饭,望着窗外的人行色匆匆,闪闪烁烁……

我并非一个爱热闹的人,更偏好独处。是的,密集没有给我带来融入感,相反有一种疏离感,微尘感,孤独感,在陌生人环绕的密集中,感受到了一种自由。“城市冷漠,正好带来心灵自由”——大约十年前,我在一次港行途中,在博客上写道。

香港还有一种谜一样的混搭的魅力。语言的混搭,文化的混搭,人种的混搭,美食的混搭,信仰的混搭,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混搭,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混搭——城中有海,楼后有山……这构成了另一种密集,混搭的密集。

香港,一颗脆弱的琥珀


香港,一颗脆弱的琥珀


香港,一颗脆弱的琥珀


香港,一颗脆弱的琥珀


香港人口密度位列东亚之冠,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如果做一个密集状态下的人类学观察,香港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样本。人口密集往往会带来冲突,比如车祸,碰撞,争吵,甚至较高的犯罪率,但香港却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这要得益于民众较高的规则意识,以及社会的法治水平。

有一种说法,香港是文化沙漠。这种论调,有一种狭隘与无知的傲慢。在我看来,香港的文化不能再多——有健全高效的商业文化,有粤语流行音乐文化,有东方好莱坞式的影视文化,有缘自英美法系的法律文化,有中华文化、英国文化、东南亚文化杂糅嫁接的社会文化……即便是作为文化最直接载体的大学,香港的多所高校在世界的排名也不输北大清华。

香港,一颗脆弱的琥珀


香港,一颗脆弱的琥珀


关于文化,我觉得有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它的词性是过去时的,而不可能是现在时与将来时的,站在大历史角度,百年也真是一个“现在”的范畴。

从九龙半岛的尖沙嘴眺望维港对面的香港岛,一座座高楼凭海而起,倚山而上,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现代和美丽。这是全世界最壮丽的城市景观之一。有好几次站在此处,我都不住感叹,“香港不是一天建成的”。大自然的伟力在于形塑山川地貌,人类的伟力在于创建了制度与文化,也创造了物质财富。

这块中西文明揉合而成的琥珀,璀璨、绚烂,有时候,你不免担心它脆弱。

香港,一颗脆弱的琥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