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如其人!大碗、量足、筋道、調料豐富,大漢淑女都愛吃,阜陽格拉條粗獷麵食寄鄉愁

11月20日傍晚,年屆五旬的魏海超再次來到位於阜城蓮池路口東南側的莉松格拉條店裡,倒上一杯茶,一邊慢慢品著,一邊看著店員忙碌和一撥撥食客來來往往。這位從1993年就開始在蓮池路口賣格拉條的小吃經營者,和妻子李玉敏一起,依靠一碗碗格拉條養家餬口,進而衣食無虞。對於阜陽特色小吃格拉條,夫妻倆有著深厚的感情,也寄託了殷切的期待。


面如其人!大碗、量足、筋道、調料豐富,大漢淑女都愛吃,阜陽格拉條粗獷麵食寄鄉愁

格拉條文化
在阜陽城,像魏海超一樣對格拉條充滿感情的人有很多,不僅包括經營者,還包括龐大的消費群體。
“老闆,給俺弄碗格拉條!多放點豆芽子……”走在阜陽大街小巷,這樣的招呼聲時常響起。作為阜陽地方知名的麵食小吃,興盛於上世紀80年代的格拉條已經在阜陽風靡了30多年。
“格拉條名稱的由來和它的製作過程有關。”魏海超介紹說,製作格拉條需要把面多次攪拌翻揉;同時,要把煮好的麵條和各種小菜、調料攪拌均勻,然後才更好吃。阜陽方言用來表述“攪拌”的詞兒就是“擱拉”,後來演變為“格拉”。
格拉條起源於哪一年,魏海超也說不清楚,他只記得岳父和岳父的父親都曾賣過格拉條。
記者翻閱相關資料,也沒能找到格拉條起源的確切記載。不過,根據阜陽當地的民間傳說,格拉條最初起源於蘇東坡知潁時期。據傳,當時,東關文化名人白先生想給蘇東坡做一份阜陽地方特色麵食,他從粉條製作中獲得靈感,做出了一種形似粉條卻不是一種原料的圓形麵條,煮熟後撈出放入涼水裡焯一下,再放入大碗中,加入芝麻醬、辣椒油、豆芽、香菜等調料,做出了一碗需要攪拌後再吃的麵食,是阜陽格拉條的最早起源。


實際上,格拉條的製作過程和吃法也符合阜陽的風土人情。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千里潁淮沃土養育了忠厚、踏實的潁淮兒女,他們性格豪放粗狂並不粗魯,感情細膩細微並不膩歪,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有責任擔當,格拉條似乎就是阜陽人性格的寫照——大碗、量足、筋道、調料豐富。
尤其近年來,遭遇商標、知識產權被外地企業搶注後,阜陽民眾對格拉條的感情與日俱增,他們把格拉條作為地方小吃品牌呵護有加。
阜陽音樂人劉天偉就對格拉條充滿了感情。“大清早子起床,天上出嘍太陽/心情很好,得把肚皮填鉋/哪兒我都不去,就吃格拉條子……格拉條長格拉條香/一頓不吃肚子裡頭,急哩慌/格拉條得勁格拉條爽,吃飽喝足嘴一抹,啥都不想……”他2008年創作的《格拉條之歌》唱遍了阜陽的大街小巷。
“當時,創作初衷很簡單,就是想用音樂的形式把這種具有阜陽人性格特色的小吃唱出來。”劉天偉說,他也沒料到這首歌能風靡阜陽大街小巷並且常唱不衰。


面如其人!大碗、量足、筋道、調料豐富,大漢淑女都愛吃,阜陽格拉條粗獷麵食寄鄉愁

遍地開花
對於阜陽大街小巷的格拉條經營者來說,在製作格拉條時哼上幾句《格拉條之歌》,幹勁會更足。
經營格拉條30多年,魏海超見證了阜城格拉條店的變遷。早在上世紀90年代,阜城的格拉條店並不多,在他們店裡,不乏從幾里地外慕名而來的食客。
“因為當初在蓮池路口開店,我們就起店名為‘蓮池格拉條’。”魏海超說,後來由於房屋拆遷、道路拓寬等原因,魏海超夫婦倆的格拉條店圍著蓮池路口搬遷了六七次,直到最近的一次搬到了啤酒廠對面。
“在這裡,我們經營十幾年了。”魏海超說,期間,阜陽城的格拉條店遍地開花,在他家店方圓一公里範圍內就有五六家。
記者走訪發現,開格拉條店的門檻並不高。店面可大可小,位置可偏可好,一口大鍋、一臺改裝的千斤頂、幾張桌椅、一些碗筷,就構成了格拉條店的標配。
格拉條的做法也大同小異。和麵時加少許的鹼和鹽,然後將和好的麵糰放入千斤頂,壓下把手,一條條又圓又粗的格拉條即被加工出來。水面比例、面鹼比例、面鹽比例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因為加工門檻低,阜城格拉條發展迅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阜城格拉條店面在千家以上。格拉條的店名也五花八門:幸福裡格拉條、好吃格拉條、老張格拉條、清河路格拉條……有的以經營者姓名命名,有的以所在街巷地域命名,還有的命名很隨意。
儘管檔次不一、口味不同,但幾乎每一家格拉條店都有著穩定的食客群。
隨意走進阜城一家格拉條店,總能看到一撥又一撥的食客。有三輪車伕也有私家車主,有豪放大漢也有窈窕淑女,有老人也有孩子……儘管他們身份、年齡、性格各異,但只要一走進格拉條店,總能豪爽大氣,端起格拉條來狼吐虎咽。
客源穩定、收入可觀、靈活性強……格拉條經營者也在自足自樂中重複著多年如一日的經營動作,還有諸如山東、河南等地的外地人專程來阜陽學習格拉條製作技藝。
其間,阜陽的其他小吃則在尋求標準化、規模化發展之路,並且取得一定成效。諸如田三卷饃、洪鬍子枕頭饃和韓京伯湯館等都已登堂入室,迎來了發展春天。

面如其人!大碗、量足、筋道、調料豐富,大漢淑女都愛吃,阜陽格拉條粗獷麵食寄鄉愁

註冊商標之爭
阜城的格拉條生意各自經營、相安無事的平靜的局面在2008年前後被打破。“那一年,在親戚的提醒下,我們想給做了十幾年的蓮池格拉條註冊商標。”魏海超說,他一查嚇了一跳:早在2004年,蓮池格拉條就已被人成功註冊了商標。
在親戚的幫助下,魏海超夫婦四處奔走,查明瞭註冊商標的是臨泉某鄉鎮的一位女士,但最終也無濟於事。無奈,他們將經營了十幾年的店名改為“莉松格拉條”,名字是夫妻倆從一雙兒女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組成,他們還請人設計了LOGO,申請註冊了商標。
不僅如此,在此後幾年間,阜陽民眾發現,北京某餐飲公司、蕪湖某機電公司分別將“格拉條”的商標註冊,並申請了格拉條製作技藝專利。
外地企業為啥如此關注阜陽小吃“格拉條”?包括原市工商部門、市科技部門在內,阜陽各界開始警醒起來,格拉條的知識產權意識逐步覺醒。
市民紛紛呼籲,加強格拉條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並出謀劃策、建言獻策,有經營者聯合當時的餐飲協會,向國家商標總局提出商標異議,還有熱心律師主動找到了蕪湖某機電公司……一場場格拉條知識產權保衛戰打響了。


11月20日,記者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官網查詢發現,北京某餐飲公司的“格拉條”商標申請已經失效。但是,冒出了康師傅(瀋陽)商貿有限公司的“格拉條”商標申請,申請日期顯示為2019年6月14日。不過,11月5日,國家知識產權商標局駁回了該企業的商標申請。
記者採訪瞭解到,在我市各界共同努力下,蕪湖某機電公司申請的“格拉條”製作專利也沒有獲得通過。
“由於阜陽格拉條大多是分散經營、各自為戰,缺乏諸如田三卷饃、韓京伯湯館等叫得響的統一品牌和過硬的技術標準,所以很少有人想到知識產權保護。”阜陽市餐飲商會的相關人士表示,建議以社會組織名義對相關知識產權加大保護力度。

面如其人!大碗、量足、筋道、調料豐富,大漢淑女都愛吃,阜陽格拉條粗獷麵食寄鄉愁

未來發展之路
在遭遇知識產權紛爭的阜陽格拉條經營者中,已有不少人意識到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搜索發現,含有“格拉條”字樣的各類商標已十幾項。
其中,2004年註冊的“蓮池格拉條”商標已經失效,2015年註冊成功的“蓮池格拉條”商標,目前申請者申請的商標轉讓正在受理中。2012年,魏海超、李玉敏夫婦申請的“莉松格拉條”目前狀態正常。
然而,知識產權的覺醒只是地方小吃做大做強的一個方面。不少市民建議,應學習沙縣小吃、蘭州拉麵的運營模式,市內可以借鑑田三卷饃的模式,格拉條在阜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經營主體來做大做強。
魏海超夫婦也在謀劃如何做大做強。目前,他們在經營好蓮池路口總店的同時,在潁泉區界首路和阜裕大橋北頭也開了分店。“我們的分店採取統一食材供應、統一加工流程和統一質量標準。”魏海超說,但是,受遍地開花的格拉條店衝擊,他們的拓展經營之路充滿坎坷。
魏海超夫婦謀劃,下一步加大鄉鎮市場的開拓力度,通過集中培訓、吸引加盟等形式,擴大在鄉鎮的影響力。


“地方小吃的生命力在於堅守傳統的同時,根據不同客戶群體的飲食需求不斷創新調整。”市餐飲商會相關人士表示,阜陽格拉條經營者要注重食品安全、質量標準,不斷提升格拉條的口感,不斷挖掘豐富格拉條的地方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可以嘗試制定統一的製作標準,讓阜陽特色小吃格拉條走向更為廣闊的市場。
實際上,走南闖北的阜陽人也把格拉條帶進了大城市。早在2006年前後,在杭州、合肥等地就有阜陽人開的格拉條店。2015年3月,阜陽人吳娟還將格拉條店開進了北京海淀區,經營還算可以。
如今,搶抓“融入長三角、高鐵全覆蓋”戰略機遇,阜陽正加大走出去步伐。有市民建議,包括格拉條在內的阜陽地方小吃可以搭乘高鐵東風,端上沿線城市居民的餐桌。“阜陽人有不少在長三角地區城市務工就業,在那裡開店,能讓在外阜陽人品嚐到家鄉的味道,記得住鄉愁。”市民寧超偉建議,同時,不妨借鑑外地操作模式,遠程外賣格拉條半成品也是一條發展路徑。
採訪中,不少格拉條經營戶對此充滿期待,建議相關部門成立小吃行業發展協會組織,負責阜陽小吃業的發展、組織、協調、管理服務、技術培訓等工作,幫助包括格拉條在內的阜陽小吃做大做強做長久。

本報記者 徐風光/文本報記者 穆可亮/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