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濱區馮家壩現代農業園:試水直播課,田間帶“技術”

“張老師,請問辣椒卷葉子是怎麼回事呀?”這是屏幕裡“小助理”的聲音。

隨後,鏡頭轉向張開軍,只見他用手翻開卷曲的葉子仔細查看,然後講道:“辣椒卷葉一般有三種情況可能:一是發生病毒病,二是茶黃蟎危害害,還有就是土壤乾旱或噴藥不當導致的……”

“主播”不帶貨,帶的是“技術”。3月4日,市農業科技信息宣傳中心在漢濱區馮家壩現代農業園區舉辦了一場直播課——蔬菜育苗移栽管理技術培訓,由漢濱區蔬菜技術專家張開軍直播授課。據當天的統計,這一場直播通過手機瀏覽次數達92490次。

“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收看!”時間雖然已經過去一個多月,提起這場直播,市農宣中心主任李自林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她說,“與以前的集中培訓相比,這種方式受眾面更廣,更方便快捷,學員不出家門便可以學習到田間地頭實操技術,在農時關鍵季節解決了‘工學’矛盾,效果非常好!”

在田間地頭開展直播,將培訓通過網絡送到農民手中是疫情期間市農宣中心開展的一項“特殊服務”,也是全市“互聯網+培訓”春季農業生產技術服務培訓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春季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共圍繞魔芋、茶葉、生豬、漁業、蔬菜、蠶桑等主導產業,通過遠程視頻、現場直播、在線答疑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10期直播課堂,累計瀏覽學習達73萬人次,確保了特殊時期農技培訓服務“不打折”。

“主播”的驚喜

反覆修改腳本、提前去現場踩點,郭邦利為了當好“主播”,忙了好幾天。

作為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的魔芋專家,郭邦利當老師的次數很多,但對於這一次講課卻顯得格外緊張,生怕直播過程中出現一點差錯。從選地到管護,魔芋種植的每個環節都有技術要領,郭邦利想盡可能多地把這些內容都展示出來。直播的前幾天,他跟李自林一起來到這次授課的地點,石泉縣雲霧山鎮官田村“安魔128”基地,跟著腳本的內容,走一遍場地,包括哪個地方該講什麼,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之間該怎麼銜接,他都做足了準備,可還是心裡不踏實。李自林開玩笑說:“老老師遇到了新問題!”

直播那天,由於預先做足功課,很順利,但其中的一個小意外還是讓郭邦利有些遺憾。當時需要演示開溝起壟機,結果機器的聲音太大了,幾乎蓋過了講課的聲音。郭邦利說:“我當時就想著完了,肯定影響了直播效果。”下課後,郭邦利拿出手機點進直播頁面,“我當時都驚呆了!瀏覽次數居然超過了5萬!”他還告訴記者,下課後還有很多收看直播的學員給他打電話,有的是詢問魔芋種植的問題,更多的則是“點贊”,因為直播不僅讓眾多農業經營主體以及農民在春耕期間得到了技術指導,更重要的是,學員享受到了更高級別的“待遇”。

“足不出戶都能跟著市上專家學習,太值得了!”這是收看了魔芋種植技術直播課的學員、寧陝縣太山廟鎮高山源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清元的切身感受:“不用來回跑路,還可以反覆回放,隨時隨地學習,方便啊!”朱清元還表示,課後,他立即將直播課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自己的大田裡,還為村裡其他種植戶講解了自己學到的技術要領。

線上直播,不僅降低了學員的學習成本,而且整合了優勢資源,突破了地理空間侷限,讓培訓的覆蓋面更廣,培訓的效果大幅度提升。這不僅讓郭邦利驚喜,也是李自林最欣慰的地方。

“粉絲”的收穫

提起茶葉,雷虹似乎是“又愛又恨”。

之前一直做水產養殖,2015年,機緣巧合下,雷虹轉型到茶產業,目前是漢濱區山川秀美茶業公司的負責人。她的茶業園區在漢濱區晏壩鎮,核心區面積有1680畝。她說直到去年,自己才算是轉型相對成功。

“第一年種了300多畝茶葉,遇到秋旱全死了!第二年我心一橫,擴大了面積,結果又是高溫加秋旱。”雷虹表示,由於缺乏技術以及園區基礎設施不到位,連續三年,她都遭受打擊。幸好參加了多期市農宣中心組織的職業農民培訓,得到了專家的指導,她才沒有喪失信心。

3月20日,市農宣中心舉辦的春季茶園管理與茶葉加工現場直播教學在漢濱區雙龍鎮謝家坪村新農高現代園區的茶園裡舉行,主講人是漢濱區茶葉專家龔忠凱。那天,雷虹早早地趕到培訓現場,還拿著筆記本做了筆記。

“講得很接地氣!”作為龔忠凱的“鐵粉”,雷虹聽得十分認真,“採茶的時候不能用手掐,必須用手輕輕‘提’,不然泡出來的茶會出現紅色的茶梗。這個地方我記得非常清楚。”在雷虹的茶葉店裡,她端出泡好的一杯茶說,“你看這個茶梗,能看到非常明顯的紅色,這就是工人在採茶時候沒有注意方法造成的,嚴重影響了茶葉的品質!”雷虹表示,雖然自己也給採茶工人做過培訓,還現場演示過,但畢竟人多,不能手把手一個一個交,造成了工人技術參差不齊。“這次講課把這個細節展示得非常好,雖然當時工人們沒法到現場學習,但我把直播地址發給了他們,讓他們趁著閒時好好學學。”雷虹又端出另一杯茶,說,“你看很明顯,後面採的茶葉品質好很多,‘紅梗’的問題基本沒出現了,專家指導過,就是不一樣!”

40分鐘的課堂時間雷虹表示不過癮,在她心裡,能夠得到龔忠凱這樣的專家指導不容易,她給李自林建議,希望能夠多組織這樣的直播培訓,讓更多的人有跟著專家學習的機會。

與雷虹有同樣感受的學員還有很多,他們都表示,線上直播打破了從前課堂上的很多限制,讓培訓更靈活,內容更豐富,更能夠及時學以致用。

“導演”的規劃

作為本次活動的總“導演”,李自林坦言自己是壓力和動力兼併。“從前沒有做過直播課堂,其他地市也沒有經驗可以借鑑,只能一步一步摸索。”李自林說,按照往年的時間安排,農業技術培訓一般在春耕時就應該啟動,但是今年受疫情影響,無法像往年一樣進行,但這項工作又不能落下,於是她開始思考如何及時跟進培訓。

事實上,在全市春耕開始以後,市農宣中心就利用各種網絡平臺進行技術培訓信息推送,但這樣的方式遠不如現場教學生動,收效甚微。“那段時間看著網上直播帶貨效果很好,我深受啟發,想著既然直播可以帶貨,何不來個直播帶‘技術’呢?”李自林的大膽設想得到了市農業農村局領導的支持與肯定,經過多方協調溝通,他們首先解決了技術問題,藉助通訊技術優勢保證直播效果。

接下來就面臨著“主播”的人選問題。市農宣中心本身有一支師資隊伍,包括高校老師、科研院所專家、農技推廣幹部以及“土專家”,但直播不同於線下授課,“主播”既要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能夠調動屏幕前學員的積極性。深思熟慮後,包括張開軍、郭邦利、陳正餘在內的多名專家被納入“主播”人選,事實證明,這些專家還挺有主播範兒。

提前去現場踩點,跟著技術人員測試網絡信號,跟授課老師溝通授課內容,李自林前前後後忙了近一個月。“第一場直播我主持也很緊張,幸好當時戴著口罩,大家看不到我的表情,否則真是很尷尬。10場直播下來,對我也是一個鍛鍊,直播一場,總結一場,不斷積累經驗,讓一下場更完美。”李自林自嘲也是“趕鴨子上架”。她表示,雖然目前來看直播課相對於一般的網絡培訓有了很多收益,但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比如,畫面不穩定、缺少字幕、互動性不強等。但總的來說,這一次創新的確為農技培訓工作打開了一扇大門。

李自林也繼續思考著,接下來如何藉助互聯網的優勢,進一步提升農業技術服務的質量。比如將本次直播的內容製作成視頻課件或者微課能永久收看,比如今後如何根據農時的各個生產環節繼續開展直播課等等。她認為,這不僅是農技培訓方式的轉變,也是如何讓技術服務工作更好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次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