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弘化国故 启智育才

正源学校倡办之初,徐源泉亲订校训十二条:“ 一要以教育的力量,发扬地方文化; 二要以教育的力量,促进地方自治; 三要以教育的力量,增进地方生产;四要以教育的力量,充实地方自卫;五要使学生由固有爱乡热忱,扩充成为爱国思想; 六要使学生由固有家族观念,扩充成为民族意识;七要使学生服膺旧的道德,发扬新的行动;八要使学生本着科学常识,整理固有知能;九要使学生有手脑双健的才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十要使学生有繁荣乡村的宏愿,和克己利群的气魄;十一要使学生了解自然现象,进而征服自然现象;十二要使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进而改造社会环境。”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正源校歌:“长空之风浪浪,武湖之水沧沧,吾校巍巍屹立仓溪之旁。农村教育徐公倡,生产教育吾校彰,鸡豚饲养稼穑忙。勤苦读,融一堂,重道德,话麻桑,复兴中华担在吾侪肩上,咨吾同学人济济,来自四方,还至故乡,谨期建设家邦,发扬正源之光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万耀煌在《正源中学第三届同学录序》中说:“徐公,初设中学于黄冈仓子埠,而名之曰正源,其所收多乡里清寒之子。”当时从武汉来的一些学生,身穿西装,足登皮鞋,徐见了,极不高兴,在一次训话中:“我这个学校只要穿草鞋的学生,不要穿皮鞋的学生,你们可要当心点!”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正源学校建立有“暂行简章及暂行组织大纲”,暂行简章规定,正源学校教育除遵照国民政府教育方针外,並以维持道德努力学识增进地方生产适应社会需要为宗旨。

初中暨附小各部教授科目除遵照部颁课程标准外,並参酌地方情形于中学部及附小高年级添农林指导及农事实习各科目立生产教育之基础。同时规定,为鼓励学生求学起见,一律不收学费。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学校建立有各项规章制度,如:校务会议规程、教务会议规程、训育会议规程、事务会议规程、教务处办事细则、训育处办事细则、事务处办事细则、级训导服务细则、学生请假规则、奖惩规则、农业指导实习细则、教室规则、寝室规则、图书室规则、阅报室规则、会食室规则、盥漱室规则、游戏室规则、体育场规则、学生会客室规则等二十种。

规章制度使学校运行和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有了行为规范。如农业实习时规定一律身着短服,布鞋或草鞋或跣足,不得认为醜陋而不遵循;每次实习须留心改进方法,对于各事项遇有心得时,即记录于日记本内,由指导员随时取阅以评成绩;学生上教室后,须受教员约束,不得稍有违背;就餐未闻会食铃前,不得先至食堂独食,食时不得有屈背弯腰及横肱搭脚形态等。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正源学校办学,由小学及初中。以服务农村,趋重实际为主旨,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以养成健全国民,增进地方生产,以求适合社会生活需要。教学上给予学生各种科学常识与技能,並使其认识环境与改革途径。根据自然科学方法,证以环境常见事物,使学生将学理与实用融成一片。教学合一,切实施行农事实习及手工训练,使学生具有生活知识技能,出校后能参加实地生产,从事改进。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徐源泉在一次学校恳亲会上的演讲时说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事重要,人人知道。但是几千年来,农人与读书人,绝对是两个阶级,农人是读书的,知识照例简单。读书人又不屑研究农事。我们本地,以前不是有许多不辩菽麦的秀才举人吗。惟其如此。所以中国的农业,永远没有改良进步的研究。如改良种子,测量气候,审辩土性,选择肥料,以至讲求副业,如造林畜牧等等事理,岂是知识简单的农人所能胜任的……兴复农村,不是喊着口号可以实现的。我们学校里注重农事实习,正是预备养成许多兴复农村的人才。一方面,也要打破几千年读书人不事稼穑,专以做官为出路的恶习……”

正源学校要求学生身心健全,智能充实,品格高尚,做良好公民,并能以正义人道扶助社会。学校编定:“整洁、礼貌、纪律、诚信、质朴、强健、勤勉、勇敢、公德、公正、劳动、服从”等12项标准条文。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学校除在仓埠附近地带划定若干村落为实验区外,还设有校办农场,农场分划为试验区与实习区。村落实验区,就村落分布状况,划分若干分区,每分区选一适宜地点,由学校组织设农民俱乐部。部内有板凳、挂图、钟铃、棋类以及风琴、留声机和中国乐器等设备;校办农场内实行每名学生一田块,由农事教员指导实习耕种,考核成绩,如有收益,即按等给奖金。学校还设有标本区、苗圃、桑园、果木和蔬菜园等。

学校课外有图书馆,馆藏大量丛刊、文库、古藉文献、各种报刊杂志等;校内设博物理化实验室、展览室。学生课余则有足球、蓝球、网球、排球、乒乓球、器械、竹剑、木刀、跳高、跳远、鞦千、滑梯、跷板、镖枪、铁饼、铁球、高低栏、巨人步、风琴、笛鼓、舞蹈、戏剧、国技、游泳池、辩论会、讲演会和其他各种表演等。学校要求学生养成集体生活习惯,并极注重人格感化,师生作息与共,饮食与同,朝夕相处,共同活动。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初一上学期一位叫邱维堃的学生在他的作文中这样写道:“对于农业的感想,乡村中种田的农夫们,只要种几亩田,耕作勤快一点,庄稼办得还齐备,就算了事。他们对于荒山隙地,都不知道开垦,种田的法子,也是依古不变。至若合作等项,更是莫明其妙。所以出产不能丰富,以致农村破产,我想本校既是以农业为中心,那末提倡和改良责任,我们大家要真正的负起来才好……

此外,附带的还有一点,当我们在经过各村的时候,各地父老昆弟们,都是倾盖挈壶,竭诚道左欢迎我们,都期望我们努力求学,将来有所造就,这是我们应该刻骨铭心的一点!

时任黄冈县长朱峙三先生在正源学校附小笫一届毕业典礼致词中赞誉徐 “慨然以兴学育才为己任,其意蓋欲莘莘学子,崇人格,正宗旨,求实用,宏器识,养成他日辅世救民之彦……

在徐源泉办学义举影响下,仓埠四邻乡村学校普遍兴起。如万耀煌、严士佳在家乡办杨裴小学、武湖小学;程树芬办树本小学;柳任澄在仓埠柳氏祠办惠东小学;朱怀冰、朱鼎卿在阳逻办精益中学、义山小学;陶勤夫、陶述曾、陶希圣等在家乡办育英小学;陈鹄人在毛集办松湖学校等,一时,冈西地方形成办学热潮。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正当徐源泉为进一步巩固正源学校,设想筹办正源大学,希图使仓埠镇具有从小学到大学的一条龙教育园地。1938年日寇侵入,徐源泉投入抗日战场,无暇顾及办学,正源大学一事搁浅。仓埠沦陷,正源遭劫难。1938年秋,正源学校被迫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直到1946年4月,徐源泉返回武汉,学校召开董事会,筹备复校事宜,并增设高中部,招收高一上2个班,9月正式复课,重开正源之门,时有乡绅周少梅撰写正源中学复校庆典楹联:

正气挽山河,赖八年奋斗撑持,

学风未坠;

源流溯江汉,历数月经营惨淡,

校舍重开。

然而,正源大学终未能办成……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2016.12.8.笔者随新洲电视台“乡亲、乡土、乡愁”栏目组在新洲二中图书馆查阅正源中学藏书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